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美能达X档案

美能达X档案

色影无忌
photoman
黑眼圈
2014-07-15

 

 

  《父辈的旗帜》 第一季 《美能达 之 X档案》

 

文/图:Photoman

 

  缘起篇:

 

  六、七年前,当我写完回顾70年代杰出的日本旁轴相机系列《七剑》以及《穷人的徕卡》之后,曾经有朋友问我,何时再写单反相机的尘封往事?这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原本我就计划讲一个我心中五大名厂的故事, 2009年曾经在大理洱海边短暂地写过一个开头,可是由于生计的关系,这个谋划一不小心就被搁置了几年。最近的两年,接触到一班仍旧在从事胶片摄影的朋友,他们对胶片的热情令人感动,但是很多年轻的朋友对胶片单反的历史典故知之甚少,乃至影响到他们对于相机性能的选择和正确地操控,尽管互联网络上的信息虽多,奈何错谬同样多多,想起当年未完成的计划,于是继续写完这一部《父辈的旗帜》。

 

  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特别是1975年到1985年的十年间,是手动对焦35毫米单镜头反光相机发展史上的黄金十年和颠峰十年,这一时期的35毫米单反相机已经相当成熟可靠,内置性能更加优异的测光元件,且TTL测光表已发展出多种测光方式,自动曝光成为主流拍摄方式。1976年CANON AE-1相机的问世标志着单反相机电脑化时代的来临,而1977年MINOLTA XD7相机的问世终结了自动曝光方式优劣的争论,从而使多模式自动曝光成为相机发展方向,而1978年发售的OLYMPUS OM-2N解决了相机精确控制曝光的最后一个难题,实现由相机控制闪光灯的TTL自动闪光摄影。当相机工业发展到1980年代初期,科技创新诞生了人类有史以来最高速的快门:在NIKON FM2相机上首次出现高达1/4000秒的高速幕帘快门,这个成就完全超越当时所有的顶级相机。为了应对实际拍摄需要,大量中高级135单反相机已经拥有多模式自动曝光性能,TTL自动闪光功能、可更换多种对焦屏、接驳马达或卷片器连拍,甚至连大容量胶片后背、资料后背或多功能控制后背等等以往仅仅出现在顶级专业相机上才具有的强悍性能也已经向下延伸。并且,科技的发展也已经为将要到来的自动对焦单反相机时代作出了某些解读并进行了技术上的准备,比如早在1981年就已经诞生了历史上第一台前瞻性、实验性的35mm TTL自动对焦单反相机——PENTAX ME-F。

 

  从制造工艺上说,这一时期的35毫米单反相机精密程度和自动化程度大大超越以往机型,由于大量采用当时的先进科技,相机的制造材料开始从全金属向金属+合成材料过渡。人体工程学开始在相机造型上得到应用,精致和小巧成为外观造型的努力方向。塑料作为主要的机身外壳材料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当时单反相机使用的工程塑料结实耐用,模铸和切割都相当精美,外表面通常采用电镀金属工艺处理,其坚固耐用程度并不亚于全金属材质,远非后来90年代低档或入门级单反相机大量使用的一次注塑成型普通黑色塑料所能比拟。

 

  光学方面,镜头的设计制造比以往取得长足进步,多层镀膜技术、研磨非球面镜片、镧系玻璃、低色散玻璃、人造萤石、复消色差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于是更多优秀光学素质的大口径镜头纷纷亮相,甚至涌现出CANON FD 85mm F1.2L、OLYMPUS OM 250mm F2这样的超大口径镜头,变焦镜头制造更加成熟,光学性能进一步提升,比如NIKON在此期间首先研发出NIKKOR Ai-S 80-200mm F2.8大口径专业级恒定光圈变焦镜,而佳能在其此间出品的CANON FD 20-35mm F3.5L超广角变焦镜迄今仍然是脍炙人口的一代佳作,这些都属于摄影镜头制造史上的里程碑式成就。对于那一时期的每个相机厂家来说,几乎每家都有仅属于自己的独特镜头品种,光学表现上更是各具特色个性强烈,不像新世纪以后的现代数码镜头都由计算机辅助设计,各家产品同质化严重,只片面追求分辨率之类的可量化指标,而在“个性”和“味道”的表现上却大不如从前。那一时期的NIKON Ai-S 28mm F2“酒吧之眼”、MINOLTA MD 35mm F1.8“漫步者”、CANON FD 50mm F1.2L、OLYMPUS OM 90mm F2 Macro“孔雀翎”、PENTAX SMC A☆ 85mm F1.4“星85”等等都堪称史上经典的极致镜头,并且70、80年代的光学工业如同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因为正是那一时期的创造和成就为后来的胶片相机巅峰时代,自动对焦单反相机的研发奠定了物质和理论基础。

 

  本书讲述的对象是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期,全世界第一台取得商业化成功的自动对焦单反机MINOLTA AF 7000问世之前十余年间,日产手动对焦单反相机的前尘往事,试图还原那些过往靓机魅影的细节点滴,因为它们才是父辈摄影玩家的心中旗帜、手中利刃。80年代的相机评论界曾经把当时的相机划分为AA、A、B、C等等级别,本书同样遵循这一原则区分相机档次,并且本书只讲述五大名厂相机故事,因为改革开放后的80年代—90年代初期市面上的进口相机几乎只有日产品牌,欧洲制造的ALPA、LEICA、Rollei由于价格过于昂贵远远脱离普通民众消费水准,因此基本没有销售,个别凤毛麟角的的玩家拥有和流转的德系器材基本都不属于常规商业渠道进入国内。同样,CONTAX虽然已是日本制造的相机,但由于配套的卡尔•蔡司镜头同属德系范畴自然价格不菲,几乎是同档次NIKON、CANON产品的2—3倍,同样由于消费能力的原因,1990年代中期以前也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而80年代其它的常见日系135单反机,如FUJICA(富士卡)、KONICA(柯尼卡)、MAMIYA(玛米亚)、YASHICA (雅西卡)、RICOH(理光)、CHINON(企侬)、CIMKO(摄美)等等由于机型较少,配套镜头不丰富,并且相机本身的耐久性差,至今还能正常工作的已经很难寻觅,因此同样不在本书讨论范畴。

 

  注:原书稿名为《父辈的旗帜》,《美能达之X档案》为第一季。

 

  原帖链接:年度钜献!——长篇相机故事连载 《美能达X档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