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致孜孜不倦寻求精进的朋友--M/K-M/S家摄影经验交流

致孜孜不倦寻求精进的朋友--M/K-M/S家摄影经验交流

oliverjiang
marlene
2008-05-12

最近,M/K-M/S家,不少新朋友加入,不断有人问一些基础的问题,或者说如何取得快速提高等等,每次被问,都觉得好像没法回答,例如:老姜,你说如何提高我的构图技巧啊……我如何能拍出国家地理那样的片子啊……你说我跟那谁一起参加的SONY的活动人家怎么拍的那么好我怎么拍的那么不好啊……你觉得一个好片子有什么是必备要素么……

这些问题怎么回答呢?我本来想一一给出答案,后来发现根本不行,摄影这个事情,如果是几个法门就搞定了,那不是有照相机的都是大师了……但是我也知道,这可能是最困扰“新入门”的朋友的问题,不论什么原因买了单反,他们最需要的是找到如何才能进步的方法,而不是整天被“大侠们”指着他的片子取笑……

于是,在周六晚上,又一次被问类似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狗胆包天的,用所谓的“经验整理”的方式,将这些年在“玩摄影”的时候积累的一些“快捷方式”,整理了一下,在MSN的“M群-Alpha Club”上回给了那几个朋友……本着别叫我再写一遍的原则,哈哈哈,也斗胆贴到藏龙卧虎的无忌来,有愿意看的,不妨交流交流。

一、如何提高构图

构图不是一个能靠 法门、快速学习等等方式,进行提高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在我们学摄影的时候(当时是胶片时代),老师是这么说的:“摄影的学习过程,就是从构图, 到光的控制, 到以这两个为基础进行对主题的表现,这三个阶段,是循环往复的进步过程……”也就是说,先学构图,再到光的控制,再到对主题的表现……然后重新审视自己的构图并且重新形成自己的构图风格,从新审视自己的光的控制并从新学习控制光,从新形成自己对于主题的表现风格 ………… 然后!!!从新 审视自己的构图……如此循环往复……其中,每一个循环的开始,是最难的部分

如果你自己已经发现自己走了两个循环,基本上你已经是一个“成就者”了,如果你走了三个循环,你基本上已经“成家”了,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是很难改变了!很多人例如我,在第一个循环就已经定型了,基本上要靠技术的精进和对“艺术”、“生活”、“社会阅历”的理解的加深,才能进步了……所以很抱歉,这辈子我也就是发烧友水平了,拿摄影也就当个爱好了……

所以,第一我想说的是,构图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它是一个循环的开始……

我看了很多人,有非常多的例子,02-03年就混无忌了,在我看来,基本上还在第一个循环的第一步,也就是说,基础构图还需要好好学习和练习,这种例子比比皆是,我就不说了,很伤人,呵呵…………有很多是基础的美术素质、眼睛的问题,这个是无解的,跟我一样,就拿摄影当个“玩”就算了,基本上即使努力,也没什么机会了

还有一些人,则让我惊诧异常:例如你们可以查 “一休在休息”,他是我看着拿起单反的,1周攻破相机基础操作,2周攻破构图,马上就开始出一些非常牛逼的 带有明确的光线处理的片子了,表现什么不敢说,但在我看来,已经很天才!有很多人不会严格遵循这个循环的,并且,数码化的过程其实加快了这个循环(加快了每个人的进步过程),当然,对于某些人来说,数码是灾难,因为他永远停留在拍了,按一下play看到自己拍到了于是很高兴……

所以,第二我想说的是, 构图 、光线的敏感度、主题的表现能力, 这是因人而异的! 实话说,我觉得有很大的先天和美术基础素质、社会经验、对人和事情看法的敏感度等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很多退休的老先生拿起相机马上就有表现力的原因,因为他们有60年的生活积淀了……BTW我正在拿相机毒我爸和我老丈人……

那么,是不是也能总结一些方法,虽然不是“快捷方式”,但也能帮助进步呢,我狗胆包天给几个建议吧,其实也不是我总结的,跟一帮老朋友聊来聊去加上当时老师教课时候给的一些建议和要求,混合提炼一下而已

我觉得,有五个“动作”,可以帮助你在摄影上,有比较好的、能预期结果的进步!尤其是针对“初级水平”向“中高级水平”的提高上,在谈这五步之前,为了建立一个语言平台让大家不要鸡同鸭讲,我想我还是先说四个先决条件,认同这四个条件,咱们就聊聊,不认同这四个条件的不必看了,徒增烦恼而已……

先决条件A:你清楚你拿的是什么相机,这个相机的操作方式你很清楚,你已经能用的比较熟练……

先决条件B:你想学摄影,而不是“我有相机,我相机比你的牛逼我镜头比你的贵”就很满足啦……

先决条件C:您认同,不论是胶片还是数码,都是摄影,其中很多基础理论是相同或者相通的,数码改变的是“行为”和“介质”,其实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摄影本身

先决条件C:您不是所谓的“LOMO派”,我并不是不认同LOMO,相反我很认同,但我更觉得LOMO的行为艺术倾向多些……总之拿单反当LOMO的朋友,我很尊敬你们,我也觉得很有意思,有机会我也可能尝试……并且提醒,单反并不适合LOMO

二、五个动作,提高你的摄影表现力(我刻意没有用提高构图、曝光,因为那是提高表现力的支持点而已)

1、多拍

多少算多呢,当年用胶片的时候,我们给自己规定的是,每年至少200卷,也就是7000张以上,现在数码了,我觉得,每年至少也保持1万张的拍摄量,你才能保持状态,保持你的手是热的,保持你的眼睛是在看的,保持你是在持续进步或者是持续熟悉的……

多拍不是乱拍,不是说要你见什么拍什么,也不是强制性的要求每天30张……只是要求你每年要若干次的,有目的,拿起你的机器
多拍也不是要你多买镜头,覆盖全焦段,用好你自己手里的镜头就好了……
多拍更不是要你流水账,玩流水账的还是LOMO或者是DC的方式……

对你来说,怎么多拍才是合适的多拍,可能只有你自己才能回答,不管怎么说,每年单反都在降价,即使每年只降价1000块,你每年1万张也就只能折合成本是 1毛一张而已,对于很多人来讲,这还是很贵的……所以既然已经投资买了设备,多拍总不是坏事

2、多看书

摄影书里最重要的一本,就是“安塞尔.亚当斯论摄影”(或者是安塞尔.亚当斯自传),这个书最重要只要看两点:分区曝光原理,以及“冥想”!相对来说,冥想更重要,其实,所谓冥想,就是说,你应该有意识的,设想,你拍出来的片子是什么样的!而不是纯在记录!例如,有些时候你只是在拍摄自己的孩子或者老婆,那么其实你也应该想,你要表现孩子的什么?天真?稚气?小大人的可爱?娇滴滴?还是什么,那么应该是什么构图、光线以及孩子的状态是什么,这张片子拍出来应该是什么样的? 看到这张片子的人会不会按照我的想法说“哦,这个宝宝好稚气啊!……”或者说“真是个小大人……”等等,学会冥想法则,基本是学会摄影的初期,最重要的进步,这关是必须攻破的一关

看完书你可能会说,冥想法对于亚当斯那个时代是总要的因为都是黑白胶片啊,他不能看到他拍摄的东西实际是什么样子啊只能等到从暗房出来啊,那我们现在都数码了冥想法还重要么? 我想回答:依然非常重要,举例:如下图,那它举例是因为这是我老婆最喜欢的一张她为“主角”的抓拍

这张照片06年8月首都博物馆抓拍(我老婆),当时我在拍摄别的我感兴趣的展品,她走到了这里,我抓了这张……ISO100,光圈4.5、1/10秒,-0.3EV,焦距50(定焦50/1.4拍摄),RAW文件拍摄

这里面,每个参数都是有原因的:

ISO100是因为当时A100的高ISO还是不足以给我信心使用。

光圈4.5是因为我不能用1.4,用了1.4基本上我老婆会变成“有阴影的月亮”,我也不能用2.8,用2.8的话是谁老婆根本就看不出来了,景深都太小……4.5是当时我靠经验设定的一个值。

1/10秒是在有防抖的情况下,我能够肯定我不会“抖”出问题来的最低保障,也是为了保障1/10秒,我没有把光圈再缩小一档。

-0.3EV是因为我发现佛爷脑门太亮……我不想他在照片上变成“灯”。

整个设定过程,基本在我从我的位置走向她的对面之中的两秒内结束,然后连续按了两张……如果你没有学会冥想法,马上想象出这张片子会是什么样子,或者是没有景深概念和经验,基本可以肯定,你在当时的光线条件下会以最大光圈拍摄的,于是,这张我老婆最喜欢的片子,就不会存在了……

我也知道,无忌也曾经有什么所谓“高人”以布列松“决定性瞬间”为理论驳斥“冥想”,我想说的是,如果不从“冥想”或者说“预见结果”的方式入手的话,基本上,你永远也不可能掌握“决定性瞬间”,这两者并非相悖,而是相辅相成的。

至于分区曝光,也只要知道基础理论即可,这样能让你学会处理复杂光源的情况以及学会在亮部和暗部中做选择,压缩分区的部分和在暗房中如何进行后期处理的部分,一般爱好者现在基本用不上了……

另外一本最重要的书,是《纽摄》,只看上册即可,基本要求背下来,哈哈哈,没那么严肃啦,其实这本书在学摄影初期,对于技术功底是最好的帮助,要常翻常看,一些大家经常问的什么“这种情况我到底应该是+EV还是-EV”以及“我该用点侧还是全区测光”等等初级问题,这本书都有明确的理论解读,完全看懂纽摄,基本上你的“基本功锻炼”也就至少完成了一半。

3、给自己设定一些主题作业

所谓作业主题,即给自己安排一些作业,进行一些小专题的拍摄,原因是:其实我们大多数日常拍摄都是无主题或者说是无“表现”的,小品居多,或者说是随机拍摄居多,而进行一些 专题练习,则可训练自己的“表现力”,举例:我以前的老师,要求我们每年必须拍摄一次故宫,称为“固定场景写生练习”,时间你随便,但是,你必须处理出来不同的效果和主题表现,例如:雨中、雪中、故宫的游人、谁在维护故宫、门廊等等等等,每个城市其实都有这种适合 作为“固定场景写生练习”的地方,我相信都有, 命题不必很大,这样,最多三次,你会发现你没的可拍了,于是你就必须找到新的 表现方法…… 我自己,故宫拍了6次, 首都博物馆拍了4次……这种 给自己安排的主题作业,也可以不是那么严肃的,例如: 我家邻居们、 我的宝宝在200X年的成长,我家门前的路……等等等等,根据你的兴趣来即可,关键是,教会自己如何组织片子和拍摄内容,在既定的场景里,表达一个“主题”!

起先,你可能会在一次拍摄中,挑选出来40张片子,来组成一次的作业专题,缺了哪张都觉得不完整……后来你会发现,其实20张作为一个专题已经足够了,你要表现的 东西绝对不会需要40张片子……再后来,你会发现,想说明一件事情或者跟看照片的人沟通一个“主观意识”,10张足够了! …………直到你发现,其实,一张就足够表现这个主题了,那么,基本上你已经 “成大家”了,也就是说,你已经捕捉到决定性瞬间了,哈哈哈哈……当然,这种主题因为其本身设定的命题大小,会有表现上的差别,越大的主题越难,因此,设定一些相对小的主题在初期会是有帮助的。

不论你是否最终成功的训练了自己的“主题表现能力”,即使没有成功你始终停留在20张以上的水平,那么,针对统一场景下不同表现、不同视角的思路,也会教给你在实际拍摄中“换个角度则换个天地”的思路,这始终是有益的!

4、这个很重要,非常重要,就是:给自己做总结

你每年 1万张,其中还包括一些“小专题”,那么你需要定期的总结,总结的方法如下:

A,选出你认为你拍的很好的片子,或者说,我现在让你删了这1万张,哪些是你舍不得删的,不管为什么,当然,删了老婆的照片她会不给你吃饭这样的片子你另外存就好了,剩下的片子,建议你好好看看,给每张片子一个理由,为什么你舍不得,并且,想想当时你在什么情况下,拍摄的这个片子,当时有没有冥想,而那个冥想是什么……不要问别人,问你自己!

B,这个动作基本上三个月或者半年应该做一次,然后过一段时间,再从中挑选,看看哪些其实是没必要留下的删了完了……别忘了,你对有些主题是定期重新拍的,所以别怕……总会比上次剩下的少的,呵呵,于是再看看,为什么留下这些片子……循环往复,直到,你确实没办法删了……实话说,我基本上以前的自己给自己做的“主题作业”的片子,全都删完了……

C,这个总结的意义在于,除了你会发现你的进步和进步的原因,并有意识的寻找进步的机会外,你还会发现很多你平时不会注意到的东西,例如:

你会发现,有些焦段,对你来说非常容易出片!举例,对我来说,我最多留下的片子是35-50焦段的,我最不善于处理的是比24更广的广角,而85以上的长焦,我几乎不用……靠,直到我学摄影12年之后我才发现,对我来说,我其实一个35一个50就足够了

你会发现,其实你很少用1.4、1.8、2.4的光圈……或者是你总是习惯性的用最大光圈(实话说,无忌大部分片子不是景深太浅用了太多大光圈,就是根本忽略景深处理让全部画面停留在一个“面”上),这个时候就需要调整你对曝光的认识了……你会发现你可能不善于处理景深,那么有意识的练习就好了。

你会发现,你最多留下的片子是人像,或者是纪实,或者是环境人像,或者是人文……等等,尽管,你可能说“这是我平时没机会出去玩进行我所喜欢的人文和风光拍摄造成的,我其实不想只拍我老婆和孩子……”,但请相信我,这就是你的风格,不要不承认,你买了相机之后,为了拍“这些东西”,花了你最多的时间!并且留下了至今为止你最好的片子!那么这就是你的方向!你现在喜欢人文但是没时间出去拍,相信我,你以后也不会有时间的……那谁曾经说过,拍好身边的比什么都重要,就是这个道理,至少,你老婆和孩子以及你,在你没有办法出去拍风光人文而在家拿他们瞄准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乐趣,就拿这个当方向吧别犹豫了……当然,你也可以在发现这个情况后,召开家庭会议宣布每年出去玩两次以修正你的方向……只要你老婆支持你给你饭吃。

你还会发现一个最有趣的事情,你还会问“我该买什么镜头”么? 你还会问“我到底是该买85还是35”么?你还会问“16-105适合我还是18-250适合我”么? 都不会了, 因为,你的照片已经告诉你,你该在哪个方面形成你的主力器材阵容(该向哪个方向投资),以及,你该向哪个拍摄方向发展。

5、多看片子

多看照片!多看优秀的画册,看看人家怎么拍的,设想如果是你在那,你会怎么拍, 多看优秀作品,多看其他有通感的艺术门类例如西洋绘画……多积累自己的艺术见解,丰富自己……

以我为例,小弟眼拙,对“新派”的类似“不完整构图”也欣赏,但是偏偏我长了一个近似“古典”或者说“学院派”的眼睛,没办法,我就是不可能向“新锐”风格发展了,哈哈哈,所以,我花时间,3年时间,买了N多书,当闲书慢慢看就好了,看了全部从古典、歌特到洛可可的艺术史,以及大部分名画(当然史看画册)……很遗憾,我现在还只停留在看上,没有能够融汇于拍摄上,天资太低,哈哈哈……凡是喜欢“古典学院派”的,我给你们一个中国我最近看到的“大师”,你们去找中国摄影07年8月号,里面详细介绍了吕楠,其中一组黑白的 《四季》是在藏区拍摄的,太牛逼了!!!

如果是时尚派的,那么多看的应该是国外的时尚杂志,注意啊,国外的,国内的可能也就“VOGUE”了,以前国内的时尚cosmo的片子也不错,最近好像一般化了……这方面,主要还是要看国际的时尚大片,别看国内摄影师的了,半吊子比较多…………如果是人文风格的,估计美国国家地理和法国一些摄影师例如布列松等的,就不能不看了,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风格之一。

关于所谓流派的问题,只是小弟的一点浅见,希望大家多给出一些好的片子、好的书的推荐,以帮助我们大家都丰富视野。

总之,挑选自己喜欢的片子,多看,在自己家做一个由这些照片组成的照片墙(或者画报上撕下来的你喜欢的广告大片墙),定期更换,培养自己的眼睛,学语言不是最好的就是有语言环境么,我们也给自己的眼睛创造一个环境……并且你可以把你自己的片子也贴上去试试看看,呵呵,你会更好的学习风格、构图和光线……

大家多讨论多交流吧,或者提出你们的问题,我们共同寻找答案。

祝,M/K-M/S家的各位兄弟,多出好片,宏图大展!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