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动态 > 用影像记录苗文化魅力

用影像记录苗文化魅力

佳能
佳能
余良爽
2010-11-16

  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佳能数字化保护成果显著

  2010年11月,适逢苗族最盛大的节日——“苗年暨鼓藏节”,走进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身着盛装的苗族同胞载歌载舞喜迎节日的景象。“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佳能数字化保护”项目组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指导下,再次深入苗寨进行影像数据采集,用影像记录这12年一次的苗文化魅力。


  苗族鼓藏节12年(或13年)经历一次,具有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是研究苗族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具有重要的价值。此次,项目组将对苗族鼓藏节活动进行深入、系统、科学的影像记录,并整理成动静态影像数据库,对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早在今年5月,佳能(中国)启动了“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邀请非遗专家、人类学、民族学、舞蹈艺术研究、美术研究等相关领域影像专家再次聚焦非遗文化保护。作为影像技术领导厂商,佳能把影像优势延续到支持文化保护的公益行动中。通过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佳能用影像记录并呈现这些承载着苗族历史、文化、情感的无形文化,不仅能帮助苗家儿女还原和珍藏这些来自祖先的记忆,更能够让更多人通过影像领略苗文化的魅力,感动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深厚内涵。


  在随后的两个多月里,项目组穿行1万多公里,深入贵州黔东南地区16个县市,用尖端的影像技术全面、深入、系统、科学地记录了苗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这是继2009年佳能(中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后又一次对非物质文化的抢救行动,再次用“影像公益”践行一个优秀企业公民参与社会贡献的承诺。


  据了解,目前项目组已经完成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绣、芦笙的制作、芦笙舞4个项目的非遗影像数据库的整理工作。在本次对“苗年及鼓藏节”的数据采集后,佳能(中国)会将整理完毕的所有珍贵影像数据资料无偿捐赠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用于未来的保护性研究和传承。

  同时,佳能(中国)还将从采集到的数据中精选出最具震撼力的照片和感人视频,利用佳能影像的独特魅力,将高山深处的感动,呈现在世人面前。力争将影像文化的感动传递给更多公众,让更多人了解苗族文化,以唤醒公众对濒危文化的保护意识。佳能(中国)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更多公众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参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共同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

 


附参考资料:

苗族的介绍
苗族,是中国第四大少数民族,在远古时期,漫长而悲壮的数次民族大迁徙,赋予了苗族人民勇往直前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千年后的今天,他们历尽沧桑,却依然热情勇敢,乐观而执着。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用他们独有的表达方式延续着数千年的文明。
男人们通过捶打铸炼,把故事和信仰錾刻在洁白的银子上,女人们戴着精美的银饰,把心情绣成瑰丽的绣片,制成绣衣穿在身上,宛如祖先的庇佑;他们共同唱起苍凉而雄壮的古歌,吹着大自然动人的芦笙,跳起热情的芦笙舞,日日夜夜,年复一年。

 

用影像记录苗文化魅力

 
 (苗族服饰中最常出现的是银饰和刺绣)

 

用影像记录苗文化魅力 
 (苗族迎宾祝酒舞)


  苗族文化的核心正是通过这些视觉语言,音律语言,肢体语言传承至今,它们互为补充,交织融合,缺一不可。这些最丰富的语言,不仅承载了苗族人民对万物有灵,生命神圣的思想,还有众生平等,人与自然同呼吸共命运的美好愿望。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中国大地上,只要有苗族人的地方,就会有芦笙。这种古老乐器,据文献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远在唐代,宫廷就有芦笙的演奏。当时的芦笙被称为“瓢笙”。这种传统的簧管乐器,被认为是始祖母创造出来的,而芦笙的声音,就是母亲的声音。

 

用影像记录苗文化魅力

 

(最大的芦笙有7-8米长)

 

      芦笙吹奏跳起的芦笙乐舞,是苗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当年节吉日、丰收时节,婚嫁之时,或盖房起屋、贵客临门,甚至年轻人谈情说爱的时候,苗族人民都要吹起芦笙,载歌载舞。芦笙的音色明亮浑厚,可用于独奏、重奏和合奏。

 

用影像记录苗文化魅力

 
 (热情的苗家儿女吹着芦笙、跳着舞向贵客敬酒)

共 3 页<<<123>>>
阅读全文
Canon(418)
佳能(7751)
摄影活动(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