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参加摄影工作坊,你准备好了吗?

参加摄影工作坊,你准备好了吗?

《中国摄影报》
郑丽君
张艳秋
2012-01-11

面对纷繁复杂的摄影生态,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生事物,制造着眼球效应的摄坛风云,在年末岁初之时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引领我们去梳理回顾。

回首2011,可谓有声有色,其中不少建设性和具有长期拓展性的操作模式,获得了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认可、肯定与积极参与。这其中便包括摄影教育的新样式——工作坊(work shop)的集中发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内的摄影工作坊正在从萌芽向雨后春笋式产生跨越发展。

据查证,《大英百科全书》对工作坊的解释是这样的:一个可以开展制造性和手工艺活动的小型组织,一般在一定的工作空间里,进行短期、精深并且针对性强的教育性项目。业内人士认为,由此可见,志趣相投者能够找到共同语言,完成某个领域内的技术和意识的提升是工作坊的精髓。

随着历史悠久的密苏里报道摄影工作坊(始于1946年)、声名显赫的荷赛大师班及玛格南、Ⅶ图片社等机构操持的知名摄影师工作坊的如火如荼,摄影工作坊在国际上已成为与大学摄影教育、摄影工艺教育或资格培训等教育模式并驾齐驱且相互交融的教育样式之一。

在国内,“工作坊”名词的使用,应始于1988年的国际新闻摄影周,而较符合《大英百科全书》注释的“工作坊”或可说是本世纪初由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举办的历时3年的“荷赛中国讲习班”,参加学习的17名中国学员均受益匪浅。

在摄影人看来,工作坊更多是有机会与志同道合的前辈和神交已久的精神领袖近距离交流,不以营利为目的,更不会以传授摄影的技巧性而见长。用2010年参加玛格南华人摄影师张乾琦北京工作坊的学员缪立鹤的话说,“老师是指引技巧的,而大叔(学员对张乾琦的尊称)指引的是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任悦不仅自己操持工作坊,传播个人海外学习经验,还坚持致力于“忽悠”国际知名摄影师到国内传经送宝,她在分析了密苏里报道摄影工作坊等后指出,摄影工作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验的专业化以及经验的分享”,“学院派的摄影教育可以很快捷地给出一个摄影的概貌和素描——这很重要,但细节是区分万物多样性和个性的基础,这都要通过工作和实践来获得,工作坊的作用也是在帮助你(摄影师)去填补血肉。”

图片来自网络与本文没有直接关系

凡参加工作坊或对工作坊有所研究的摄影从业者都知道,工作坊一般控制在一周之内,其间包括拍摄选题的制定、拍摄实践、作品点评、补充拍摄和编辑图片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充斥着集体智慧和交流碰撞,用屡次主持工作坊的任悦的话说,“无论参与人数多少,工作坊的独一无二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由参与者贡献内容的讲习班,或许可以用‘头脑风暴’来形容工作坊的特点——每个人都参与其中,甚至有可能是面红耳赤的争论,而新的观点就在这种意见交换过程中迸发出来。”

毋庸置疑,摄影工作坊是一个大容量高负荷的互动学习过程,因此,无论是工作坊期间启动的专题拍摄,还是诸如流媒体等这样新的展示和表述方式,甚至是在工作坊中形成的理想主义的职业化共识,在告别工作坊老师和同班学员之后,分头的消化吸收和彼此的继续交流沟通则显得益发重要。

新华社摄影记者沈伯翰在结束张乾琦北京工作坊后写道:“在工作坊体会最深的就是摄影者要学会如何观看。看什么?如何看?看到了什么?我曾经有一点点自己的观看,后来被另外一些东西蒙蔽了,在工作坊,又开始找回原来的那些东西,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而在经历了2010年下半年张乾琦北京工作坊和2011年上半年临沂“三人行”大师班之后,曾任摄影记者的自由摄影师王远凌才感觉,“作为参加过两次工作坊的一个学员,当结束的时候,捧在手上的是一沓照片?是一个专题?还是一个还能不能继续下去的故事?或者是一个问题——这是不是我想要的?对,这才是我想要的。”  

工作坊,这个注重观看方式的培养,重在设定一个具有助推力的“气场”,激发彼此的摄影理念并互相鼓励其付诸实践而独具魅力的摄影教育样式,总能令参与的学员事后写下这样那样的思考与总结。

当然,工作坊各有不同,张乾琦说“学生对了,才可以教”,而面对各式各样的工作坊,你找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了吗?换言之,参加工作坊,你准备好了吗?


2011中国摄影工作坊纪事

◆1月,香港,玛格南摄影师阿里克斯·韦伯(Alex Webb)及其夫人丽贝卡·诺里斯·韦伯(Rebecca Norris Webb)面对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举办大师班。审查、讨论、演示并编辑学员作品,帮助摄影师发现自己独特的观看世界的方式,及长期拍摄项目的单独指导,使得两天的课程显得满满当当。

◆4月,宁波,第二届阿拉摄影节上,复旦大学视觉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顾铮主持了为期5天的“日常的剧场”工作坊,从观念与摄影语言角度优选12位摄影师一起,对街头摄影这一传统却又颇具创新空间的摄影样式展开了集中的实践探讨。

◆4月10日至15日,北京,新华社摄影部联合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举办“2011年新华通讯社——纽约国际摄影中心大师班培训”,新华社及各地分社数十名摄影记者和图片编辑聆听三位国际知名摄影师和图片编辑展开的关于“拍摄奥秘和编辑哲学”的追问和争论。

◆5月,广州,作为广东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项目,“通过艺术看自己:曾忆城作品&工作坊”广受普通民众的关注和积极参与。多数并非业内人士的倾情投入,让公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又能紧密互动,并体验创作。

◆6月,临沂,一场名为“三人行”的摄影大师班在此举行,以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图片总监孙京涛为召集人,南方周末图片总监李楠、任悦和东方早报副总编辑常河为讲师,对以媒体记者为主体的11位青年摄影师进行了一次不可多得的理想化督导。

◆10月,北京,作为对优胜作者的奖励之一,首届全国青年摄影大展“大师班”在中国摄影家协会举行。美国《新闻摄影》杂志编辑唐纳德·R·温斯洛、联系图片社摄影师弗兰克·福涅尔,中国日报签约多媒体记者、亚洲新闻中心视觉新闻主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多媒体新闻研究生课程学科带头人大卫·克拉克,以及新华社中国特稿社图片编辑曾璜通过变化和挑战、美国新闻摄影、快乐摄影、艺术摄影和当代摄影、多媒体摄影、中国的摄影收藏等讲座主题,带领近30名年轻学员纵览当今世界摄影发展的脉络与趋势。

◆11月,东莞,第十届全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国际大师工作坊在广东东莞的长安镇举行。张乾琦、Ⅶ图片社摄影师托马斯·凡·胡特维、任悦带领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摄影人进行为期4天的新媒体影像制作课程培训。理念渗透、流程制作、编辑技巧,一干人等完完整整地经历了一次多媒体创作。

◆自年初至年终,任悦的摄影博客“1416教室”也一直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让影像发声”的公益摄影工作坊。该公益摄影项目自2009年启动,在人员参与规模和帮助对象的广阔度上获得了逐步推进。所不同的是,这个工作坊除常规的教师和学员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一个公益组织与摄影师直接面对面的平台。

工作坊(18)
摄影(5545)
摄影师(1282)
色影无忌(604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