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观点 > 贝蓝品:摄影不需要证明什么

贝蓝品:摄影不需要证明什么

色影无忌
王彦祖
snake
2015-12-22


Q2:曾经看过您的采访,您以“业余摄影爱好”自居,但是事实上,不论是在专业摄影师还是关注您博客的摄影爱好者眼中,您都是实实在在的“专业摄影”大师。您是如何看待“业余摄影”跟“专业摄影”这个问题的?


  摄影有“业余摄影”跟“职业摄影”之分,没有“业余摄影”跟“专业摄影”之分,只有作品的优劣之分。


  什么叫“专业”?一是指专门从事某种学业或职业,还有一种解释是指对某种事物了解得非常透彻,对某种技能特别的擅长,我想你所说的“专业”应该是指后者吧。摄影本身是个熟能生巧的事情,技术层面的东西比较容易做到,但好的作品不单单取决于技术,镜头后面的头脑才是真正的主宰。能让人们挑剔的眼光在你作品上多停留一会儿的是照片的内涵,它独有的内在气质。一些优秀的业余爱好者也可以拍出很“专业”的片子,甚至在“专业”造诣上超越很多职业摄影师。


  业余摄影与职业摄影,一个是为了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而做自己喜欢的事,一个是为了谋生而做让别人喜欢的事。当然,很多职业摄影师在本职工作之外也有自己的价值目标和艺术追求,这很难能可贵,值得人们敬佩!每个人的现实情况和社会境遇不同,目前,我个人更喜欢把摄影当做本职工作之余的兴趣爱好,而不是把它当成商品来卖,靠它养家糊口。因为我知道,兴趣如果变成一个人赖以谋生的职业,并不一定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Q3:您的人像作品风格浪漫,以主题图集为主。早期的唯美作品光是我看过的就有逾百组上千张的作品。对于非商业摄影师来说,真的可以称得上非常“高产”了,更为难得的是,您的每一个主图的人像都有着不同的风格跟情节。能跟我们分享下是什么能让你保持这样的快节奏的呢?


  首先我要纠正一下,你看到那些逾百组上千张摄影作品是我十年累积的收获,并不是一年之内拍出来的,十年平均下来其实我并不算“高产”。我的本职工作与摄影不沾边,平时工作也不摸相机。有着二十多年工龄的我现在每年有15天的年休假,我申请把它拆分成3段来休,这样每年就可以有3次外出旅行拍摄的机会。所以我很珍惜每一次外出旅行的机会,每次出发之前都会认真策划,与同行的朋友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构思和准备不同的拍摄主题。


  如2010年6月,我们用10天时间去新疆自驾旅行,在请当地朋友制定线路时我就强调要一路上要有草原、高山、湖泊、冰川、沙漠等不同的景别,便于摄影创作不同的主题人像。最后决定不去北疆,也不去南疆,而是环绕天山山脉走了一大圈,行摄3000多公里,期间我收获了芭蕾、太极、飞仙、知青、仙女、牧羊女、婚纱、圣女等10组不同主题风格的作品共100多张片子。旅行回来后我将它们慢慢整理编排出来发上网,这趟旅行拍的片子用了半年多时间才发完,所以说我出片快节奏绝对是个误会,呵呵。当然,正因为我每年拿相机的机会不多,所以平时想得(构思)比较多。喜欢拍自己没有拍过的,拍别人没有拍过的,拍别人难以模仿的,拍连自己都难以复制的。

 

 

 


Q4:有的人会说,摄影很多时候不是器材的事情,但是有机会有条件的话,好的器材确实可以锦上添花的,您是如何看待摄影器材这个问题的?


  必要的器材是不可少的,工具能帮助自己获得想要的视觉效果,拓展更大的摄影空间。器材高级当然有助于出好片,1DX的画质肯定比450D好,但高大上的器材并不是每个人都必要的。现在很多影友拍的片子都是在网上交流或手机移动端分享,200k左右的微信小图体现不出相机镜头的成像质量。要根据自己的拍摄题材、输出方式、分享途径、照片用途合理选购器材,避免无谓的器材发烧。

 
  新手容易把自己照片不够好的原因推卸到器材不够高级上面,其实摄影水平提高主要还是靠技术和艺术方面的进步。初学者器材相对简陋一点儿不要紧,器材可以慢慢积累,建议先在拍摄构思、题材选择、后期处理上多下一些功夫,这样也可以弥补器材的不足。


  有人说过:三流摄影比器材,二流摄影比技术,一流摄影比头脑,这有一定的道理,现在来看,导致我水平提高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摄影理念和摄影艺术方面的进步。


  说实话,我平时对器材很少研究。由于一年之内只摸几次相机,有时候旅行出发之前都还要翻阅相机说明书,重温一些功能键的使用方法。我更关注摄影本身的技术和艺术,长年来也只用过佳能这一个品牌的相机和镜头,对品牌比较和器材测评更不在行,影友们询问我的一些器材问题我真的回答不了。

 

 

 

5Ds(84)
EOS(1054)
佳能(7754)
贝蓝品(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