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E-P1

无忌原创
柯纳
marlene
2009-06-17

  2009年6月16日,奥林巴斯在北京召开M4/3可更换镜头数码相机E-P1的发布会。我有幸到会场体验了一下E-P1。(持续更新敬请关注!)


  先回答一些问题。


  1)机身颜色有两种:银色和黑色衬皮(前身手柄和后背);(乳)白色和香槟色衬皮。根据官方资料,机身上下盖为铝质材料,前脸为不锈钢材料。银色机身表面有拉丝处理,而白色机身类似钢琴漆处理。


  2)北京发布会没有公布价格和发布时间。


  3)机身和镜头(17/2.8)固件版本为1.0。


  4)没有内置闪光灯。


  5)17/2.8有一个光学取景器,取景范围超过100%。


  机身有多大?让我们用几款机器对比一下:


  Contax T3 Contax G2 Olympus
E-P1
Panasonic
LX3
Rocoh
GR-D II
Sigma DP2
尺寸(mm) 105x63x30.5 139x80x45 120x70x36 109x60x27 107x25x58 113x60x56
重量(g) 295
(无电池)
560
(无电池)
335
(无电池)
265
(含电池)
200
(含电池)
280
(含电池)


  虽然到处都有尺寸资料,最直观感受是和其他机身对比。


  正好我有台Contax T3(里面还有一卷四年前拍了一半的胶卷),T3镜头没伸出时高度和厚度和E-P1完全一样,E-P1比T3宽一些,大约一个胶卷左右。


  如果我没有记错,E-P1和Contax G2尺寸应该基本一样。


  罗罗嗦嗦把这些尺寸重量数据搬出来的目的只有一个,想说明到底E-P1有多便携。很显然这不是卡片机,和LX3、GR-D II、DP2这些已经超越卡片机相比已经有点吃亏,因为E-P1的镜头即使是饼干头也不能像那些DC一样能缩进机身。


  如果我们还要较劲可以把最小的单反相机拉进来比较,我们会发现宽高度都不会相差很多,不过和单反相比E-P1的优势确实在于被阉割掉的反光板箱,因而导致整个机身厚度和镜头厚度大大减少。


  上衣尤其是衬衣口袋肯定装不进去,裤兜也许有点勉强,但上衣下口袋应该没有问题,尤其是冬天衣服。


  原帖链接:点评E-P1


  拿到机器后10秒钟解答了我原来的一个重大疑问:指令盘在哪里?


  原来有两个,都在机身后背。


  初步使用感觉这种设计不如理光GRD的前后轮好用,也许我的单反情结太重。


  另外主指令盘感觉被赋予的功能过多,在这么小的地方不仅有一个能够转动的轮子,中间还有一个OK按钮,轮子上下左右还能被按下当成四个按钮。



  有关对焦速度和整体操作速度的感受,我在用17/2.8镜头时丝毫感觉不到对焦时滞,用转接环配合35-100/2时在长焦段有时有点犹豫,但感觉还可以。不过用长焦镜头时没有光学取景器确实不太习惯,眼睛还是去找光学取景器。


  还有一个问题可以立刻澄清的:拍摄视频可以自动连续对焦,当然对焦速度不能保证,取决于主体反差。我特意拍过一个视频,半按快门对准一个地方后慢慢移到镜头到另外一个场景,大约半秒不到时间后机器对上焦点。就这个短暂的测试来说E-P1比目前能拍视频的单反相机要好很多。


  对焦速度和整体操作速度比DP2快,如果说和DC相似这未必是批评,因为一些现代DC如GRD II和LX3对焦速度也不错了。


  北京发布会没有提供14-42,但有其他4/3镜头加转接环,比如我就用35-100/2.0拍了不少,可惜卡不在我这里。


  做工相对不错,比如先前泄露照片中大家疑问比较多的拍摄模式顶部凹进去部分,从上面看下去轮子和机顶吻合很好。


  后背LCD的字体显示不太理想,不知道是像素问题还是菜单字体没有经过锯齿处理,字体显得比较粗糙。明天再认真比较一下。


  这么多同学还在问OVF?估计都是没有玩过胶片旁轴相机的附加取景器。


  就是几片玻璃,和机身没有任何连接,里面就是一个浅色的框标记出取景范围。从里面看出去所有景物都是清楚的。


  回到前面说的塑料感,也许后背的几个按钮塑料感比较明显,毕竟它们就是塑料做的。


  今天没有看用户手册,估计大家都一样,虽然现场有官方人员指导,我尽量自己去摸索。如果一台机器我在10分钟内也弄不清楚如何使用,这机器的人机界面设计有问题。


  比如E-P1在ART模式下我无法找到如何快速从一个艺术滤镜转换到另一个,最后问一个官方人员,结果他也不知道,而他的解决方法居然和我一样:拨动拍摄模式转盘重新进入ART模式。


  手头可怜的六张照片都不能帖出来,本身就没拍好,所以暂时不敢对画质做评论。


  不过各位不应该期待任何惊奇,毕竟这不是全新的传感器,在E-30和E-630已经被使用。图像处理器也不是全新,而且奥林巴斯最近处理器的改进主要是增加艺术滤镜。


  还有一个用户界面的疑问,Fn按钮不知道用来做什么的,按下去后好像启动和关闭一个笑脸,不知道这是什么功能。


  看DPReview发现艺术滤镜可以后期应用在RAW文件上,这是好消息。


  今天和GGYY讨论时我们提出一个结论:E-P1和G1这种机器是给已经有了单反和卡片机的用户。


  之所以得到这样的结论是根据松下G1在日本热销(已经多次进入BCN单反销售排行榜前十名)而在中国几乎无人问津有关。我们猜测,日本用户尤其是女性用户她们都已经有其他相机,但不满足卡片机的成像质量又嫌单反太大太重。


  但E-P1、G1H显然不能取代单反也不能代替卡片机或者手机,也许这是一个新的市场。


  原帖链接:点评E-P1


#p#

  E-P1视频记录格式是M-JPEG,和尼康、宾得的一样,文件压缩效率远远不如佳能、松下使用的AVCHD高。


  发一个不太正规的噪音测试结果。所谓不正规是没有用色彩板用软件测试,因而没有具体数字和图表。


  先看ISO 100到250启动和关闭降噪的差别。在这个范围内噪音控制的还不错,关闭降噪时暗部稍有一些噪音,可以忽略不计。(点击查看大图)



  ISO 320到800,这个范围恐怕是大家最关心的。


  关闭降噪时噪点比较明显,启动后噪点控制不错。不过从ISO 800开始降噪的副作用之一出现了:色彩饱和度降低,细节也有所牺牲。



  原帖链接:点评E-P1


#p#

  ISO 1000到2500,这个范围对于大部分小DC来说已经完全不可用,对于M43来说在启动降噪的情形下还可用使用,代价是牺牲一些细节和饱和度的减少。


  因为这是1200万像素的输出,如果我自己使用的话我会把图像尺寸减少一半以后再使用,以保持足够的锐度。



  ISO 3200到6400,这是厂家指标范围,对我来说基本是垃圾成像,在其他单反机身上会属于扩充范围,不得已才使用。


  无论是色彩饱和度还说细节基本都没有了。



  原帖链接:点评E-P1


E-P1(30)
M4/3(341)
Olympu(2)
奥林巴斯(1678)
新闻(461)
点评(85)
资讯(159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