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动态 > 松下台湾官员有关GX1采访

松下台湾官员有关GX1采访

ePrice
OscarCheng
黑眼圈
2011-12-19

松下台湾官员有关GX1采访

 

  最近好多人都在讨论 Panasonic LUMIX GX1!这款金属机身、具备 1630 万画素的无反光镜新机,可说是由里到外都针对进阶摄影爱好者量身打造。因此今天 Panasonic 邀请台湾少数几家媒体,以餐叙方式讨论大家对最新发表的人气机种 GX1 以及 LUMIX G 无反光镜系统的看法与建议。这次活动可说是难能可贵的机会,因为访谈对象除了台湾松下的汤浅总经理之外,还有来自日本大阪 Panasonic 总部、负责 DSC 商品企划的友泽泉(Izumi Tomozawa)先生,他参与许多 LUMIX G 机种的企划和研发过程,对产品相当了解,于是各家受邀的相机媒体编辑们当然也尽情提出不少精采问题,以满足心中累积多年的疑惑。

 

松下台湾官员有关GX1采访

台湾松下汤浅重人总经理(左),与日本总部的友泽泉先生(右)。
(照片提供:台湾松下)

 

  而本站也有幸受到邀请,在短短两个钟头的时间里和 Panasonic 官方人士,以及媒体同业的编辑们畅谈许多关于 LUMIX G 系统的想法,本文整理一些笔者有限的脑袋空间里头,较有印象的访谈内容和网友们分享,如果您是 Micro 4/3 系统的忠实爱好者,那么欢迎参考看看。以下问题皆由现场媒体朋友(包括笔者)提问,由 Panasonic 的友泽泉先生和台湾松下工作人员进行回答。

 

  文章来源:www·eprice·com·tw

 

#p#

  问:GX1 是从何时开始研发的呢?

  答:大约是一年半以前,GX1 和 GF3 两款相机同时开始研发,起先型号叫做 GF7,并打算和 GF3 同步推出,但后来由于技术与策略上的构思,让 GX1 最后比原本计划中还要稍微高阶一点,甚至外观、材质都和一开始的设计截然不同。研发过程中我们做了非常多的模型,而最终决定出来的版本变得更针对进阶核心玩家设计,和初期构思的外观差距非常大,质感和握感也更优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最后决定以新的产品线来称呼它。

 

松下台湾官员有关GX1采访

GX1 原本打算称为 GF7,初始设计也没大家最后看到的 GX1 这么俐落高质感。

 

  问:GX1 采用 1630 万画素 Live MOS 感光元件,但高感光度画质似乎比 G3 还要略好,关键因素是?

  答:关键在于 GX1 搭载的 Venus Engine 具备 3D 杂讯抑制处理技术,将照片中细节较丰富的部份,与细节较少的部份采用不同的杂讯处理强度,因此能保留更好的细节描绘力。我们认为以目前 LUMIX G 新产品的画质表现来说,虽然无法和 35mm 全片幅媲美,但已经不会逊色于 APS-C 了。

 

  问:由于英文字母 X 带有 10 的涵意,以官方的构思来说,GX1 是否能称为 LUMIX 十周年的代表机种?

  答:其实公司内部也曾经有人提出类似的说法,但一开始是没有的,后来有点算是纯属巧合的意味。

 

  问:很多人认为 GX1 传承了当初 GF1 的精神,为何除了搭配 X 变焦镜之外,不考虑推出 GX1 加上 20mm F1.7 的经典搭配呢?

  答:这纯粹只是策略上的考量而已。(笑)不过我们也知道有许多玩家认为它对焦声音太大的这项缺点,毕竟是比较早期的设计。

 

  问:这次 GX1 和 GF3 搭配的 X 14-42mm 饼干变焦镜受到市场肯定,规格也相当出色,请问电动变焦 X 镜开发过程的背后,有什么值得分享的地方吗?

  答:事实上我们并非首度采用电动变焦(Power Zoom)的厂牌,以前 Minolta 也尝试过结果失败了,因为当年市场认为 Power Zoom 给人不够专业的形象。但我们因为没有类似的失败经验,所以想试试看。一开始公司提出构想,并希望画质可以维持良好标准的时候,坦白说,研发部门也认为那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甚至觉得肯定会牺牲画质。不过后来真正动手去做,花费很大的努力经过无数修正,我们最后总算达到目标,而且画质毫不打折!

 

松下台湾官员有关GX1采访

对 LUMIX G 镜头研发团队来说,一开始 X 14-42 饼干变焦镜也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任务。

 

  文章来源:www·eprice·com·tw

 

#p#

  问:除了 X 14-42mm 广角变焦镜之外,另一颗 X 45-175mm 望远变焦镜长度只有九公分,却拥有内变焦、镜身不伸长的惊人设计,请问是如何办到的?

  答:X 系列镜头的设计思维和传统 DSLR 镜头相当不同,例如电动变焦的部份,也用上很多我们过去数十年研发摄影机所累积的 Know-How,最终所得到的成果。此外在研发 X 45-175mm 过程中,最大考验来自变焦环的操作感,因为它虽然看起来像是传统镜头的手动变焦环,但是当你转动它的时候,还是用电动的方式去变焦。研发的时候真的困难重重,有时转了结果变焦太快,有时太慢,有时甚至出现时间差,最后同样也是经过很多的尝试和努力,才达成比较拟真的变焦环操控手感。

 

松下台湾官员有关GX1采访

X 45-175mm 研发过程中,难度最高的部份之一,是维持变焦环的操控拟真程度。

 

  问:那磨明年将推出的 X 12-35mm 和 X 35-100mm 大光圈变焦镜,是采用电动变焦还是手动变焦的设计?

  答:这两款高阶镜应该会是手动变焦的设计,不太可能是电动变焦。

 

  问:对专业摄影工作者来说,很希望 X 12-35 和 X 35-100 可以拥有至少 F2.0 的超大光圈。而且倘若设计成 F2.8 的话,未来恐怕就很难有空间推出 Micro 4/3 版本 14-50mm F2.8-3.5(当初 4/3 版的铭镜)中阶变焦镜了。不知这方面贵公司如何规画呢?

  答:了解。但如果做成 F2.0 的话,体型又会非常大。其实对于中高阶机身例如 GH 系列,以及轻量化机身例如 GF 系列,各自该有什么样的镜头群可以完美搭配,也是我们很积极在构思的目标。

 

松下台湾官员有关GX1采访

明年将推出的 Micro 4/3 系统高阶变焦镜,应该会是手动变焦设计,而非电动变焦。
(图片来源:DC.Watch)

 

  问:和以往的 MEGA O.I.S. 相较之下,新一代 POWER O.I.S. 防手震是否有任何构造上的不同?

  答:以硬体来说,POWER O.I.S. 补偿方式不同,运转效率也更快,因此能带来更好的防手震效果。但缺点是这种高速运转的手震补偿方式,可能会稍微影响光线边缘,造成周边成像锐利度微幅衰减,所以搭载 POWER O.I.S. 的 X 系列镜头都用上非常高品质、比以往更高成本的光学镜片来加强边角画质,才弥补了这个问题。但也是由于镜片成本明显提高,POWER O.I.S. 将只运用在高等级、高单价的镜头产品上面。

 

  问:如今 GF3 搭配 X 饼干变焦镜,已经算是为消费者带来轻巧、高画质、又价格划算的相机产品。那么这样一来 LX 高阶随身机产品线是否还有生存空间呢?

  答:肯定还有!虽然可能市场空间没有以前这么大,但还是有很多人,尤其单眼相机使用者,想要不必换镜头的随身机,因此 LX 系列是会持续下去的。

 

松下台湾官员有关GX1采访

Panasonic 官方表示 LX 产品线仍会持续,不会因为 Micro 4/3 兴起而消失。

 

  文章来源:www·eprice·com·tw

 

#p#

  问:可否谈谈在 LUMIX 消费型数位相机,以及 LUMIX G 镜头产品线的「Leica 认证」?

  答:当年 Panasonic 开始研发消费型数位相机的时候,虽然我们本身有非常丰富的摄影机镜头制作经验,但后来逐渐发现,这和设计拍摄静态照片为主的相机镜头相较,有些概念是不同的。因此 LUMIX 数位相机产品线的研发早期,第一款产品推出的时间比原本规划还延迟半年多,就是因为 Leica 认为我们做出来的品质仍未达标准。一直经历好几个月的反覆修正之后,Panasonic 才做出真正品质理想的相机镜头。正是因此,当初我们从和 Leica 合作的过程中获得许多宝贵经验,让我们现在的镜头制作素质已经不输给 Canon、Nikon、Sony 等品牌。

 

  问:为何从 2008 年的 G1 到如今的 GX1,萤幕解析度都维持在 46 万画素?

  答:改用更高解析度萤幕的呼声目前确实很高。以技术上来说,如果使用解析度更高的 LCD 面板,可能会造成亮度衰减,因此算是必须克服的挑战。不过由于中高阶的 LUMIX GH 和 G 系列在强光环境有电子观景窗可以支援,可能会优先考虑在这些机种上面规划高解析度 LCD。(编按:虽然笔者不太了解 LCD 解析度与亮度之间的原理,但有印象前阵子听说 Apple 考虑在下一代 iPad 搭载更高解析度液晶萤幕,却也面临背光模组的技术考验,甚至下一代 iPad 可能因此而变厚的讯息,似乎真的有关连?在此恳请懂相关技术的网友指教。)

 

  问:为何 GX1 没有翻转萤幕?

  答:在研发理念上,GX 和 GF 系列都是希望能够尽量减少机身体积。假如加入翻转萤幕,GX1 机身势必会变得比目前版本还要更厚,市场未必能够接受。但如果多数消费者表示愿意为了翻转萤幕而舍弃一些携带性,我们可能会愿意在未来设计新产品时评估看看。

 

松下台湾官员有关GX1采访

如果下一代 GX 系列追加翻转萤幕,体型会明显变厚,Panasonic 想知道大家是否愿意接受呢?

 

  而在访谈之外,笔者和其他媒体编辑们也当场提供许多建议,希望 Panasonic 往后在研发无反光镜新机的时候愿意参考看看,以下节录我所记得的部份:

 

  1. 请推出支援防滴防尘的镜头和机身。

  2. 请让未来中高阶 LUMIX G 无反光镜机种搭载 GPS 定位。

  3. 请持续改善无反光镜机种快门延迟现象,甚至改用纯电子快门。

  4. GF3 的圆形转盘很好用,请考虑未来新机都能参考这项设计。

  5. 持续往特效滤镜方面加强,包括全景拍摄、美肌功能等等。

  6. 请考虑制作 Panasonic 自家的 RAW 档编辑软体。

  7. 受到女性和初学者喜爱,容易拍出散景的大光圈定焦镜,希望价格可以更实惠些。

  8. 建议推出白色机身搭配灰色握把的 GX1 吸引女性摄影玩家。

  9. 希望这次 GX1 上好用的电子水平仪,可以搭载于未来所有的 LUMIX G 机种上面。

  10. 如果创意控制的滤镜,可支援 RAW 档或标准设定拍摄之后,浏览照片时编辑套用,就更完美了。

 

  关于以上几点建议,友泽泉也都表示肯定,并愿意提供公司参考。

 

松下台湾官员有关GX1采访

 

  文章来源:www·eprice·com·tw

 

松下(1525)
GX1(17)
Panasonic(66)
采访(7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