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心有徕卡,细嗅蔷薇—— Leica SL2体验

心有徕卡,细嗅蔷薇—— Leica SL2体验

色影无忌
wangvic1989
强旮旯
2020-06-30

前言

  曾经在很多论坛中流传着这么一个帖子叫《徕卡是135的终点吗?》, 我填的——是!

  从刚开始的Leica Q、M10,我以为这就是终点。可当真正开始接触到Leica的精髓时,我却发现自己连起点都找不到了。就在那个时候大法家开始了一波黑科技A7M3、A7R3、A9,一路吊打各家友商。自从我买了A7R3+85GM+1635GM组合,发现原来对焦可以这么简单。之后,Leica Q被转手,M10沉箱底……

  直到21世纪20年代以如此惊心动魄的设定拉开了序幕。为了给祖国做贡献的我,只能宅在家里重新审视我的器材群,随后Leica SL2以一种惊艳的姿态重新映入眼帘!

 

原贴地址:《心有徕卡,细嗅蔷薇》—— Leica SL2 体验(集中收录贴)

Leica SL2 机身篇

  时隔四年,徕卡终于更新了它的全画幅无反相机产品线,Leica SL2!要知道大家都在挖空头脑做无反相机的今天,徕卡曾是无反相机的鼻祖之一(Leica SL是第二台面世的全画幅无反机型,仅次于索尼A7)。

  按照国际惯例,先上器材图图和参数:

用机感受

  结合我这一个多月来使用这台相机的感受,简单分享一下:

1. 小即便携,大即操控

  从体积和重量上说,SL2无疑是一台巨单,但是它的外观设计逻辑让人无可挑剔,刀刀入肉。说它军舰顶太高,576万像素120Hz刷新率的徕卡EyeRes电子取景器,即使再过四年依然是顶级配置。说它机身太重,整个机身仅使用两块铝打造(SL一代仅用一块铝),IP54级的防水防尘,零下50度的防寒,应对更恶劣的极端天气(为了不破坏机身的整体结构避免机身打孔,唯一外置的顶部波轮竟然是用磁吸结构安装的,Holyshit)。说它手柄太大,SL2机身的持握性脱胎换骨(区别于SL一代),让每一根手指都能受力发力,在装上镜头后你才会发现机身的配重是多么舒服,这才是完整的持握感!

2. 化繁为简,以减为加

  这种精简到令人发指的操作逻辑,也是Leica血统的一贯风格。原本一代机身背后仅有的四个按键,到了SL2后更是只剩了三个(机身正面增加了两个自定义按键)。要知道这个重量级的竞争对手,都是各家的旗舰单反、无反,徕卡居然这么任性!有多少因为这个理由而讨厌它,就有更多的人因为同样的理由而深爱着它!从M10、Q2、SL2一路使用下来,才发现徕卡在下一盘很大的棋。每条产品线的深度统一,让人坚信徕卡品牌从机身、CMOS、镜头等素质的高度一致。Q2和SL2都是同样的Maestro III处理器、4730万像素CMOS感光元件、14bit的位深度以及ISO50000的感光度。当我用Q2+SL2+SL50AA镜头时,完美搭配成为互补的28mm+50mm双机双镜组合。

3. M镜头的完美后背

  我一直保留着Noctilux-M 50mm f/0.95 ASPH和Summilux-M 35mm f/1.4 ASPH两颗经典的Leica M镜头。每次搭配M机身出门扫街,肯定会安装EVF和指柄(或者手柄)以增加持握感。其实SL2的体积也就近似是M机身+EVF取景器+M手柄,而且电子系统SL2还远超前辈。以前会用天工环转接A7R3自动对焦,可惜素质平平,既浪费了CMOS又难为了M镜头。当马徕松组合宣布L卡口联盟的时候,觉得M镜头起死回生了!现行的适马富婆(FP),松下的S1/S1R都是M镜头完美后座。要是说再来点德毒,SL2就当仁不让了。

4. 仍存在的不足

  1) 启动2秒延时自拍或12秒延时自拍功能时,机身经常读秒到0时,死机!最近经常单人单机室外自拍,死机概率超过30%,有时候甚至需要热拔电池才能恢复。

  2) Leica Fotos暂时还不支持第二张SD卡的读取,并且远程控制相机拍摄时也经常假死(这是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而折中的方案,但是成功率也不高)。

  3) Leica SL2不支持第三方闪光灯品牌使用TTL功能和高速同步功能,推荐使用Leica SF60+CF1的引闪组合(毕竟小品牌,哎)。

  从图中可以看到,尼康口和徕卡口从外观上最为接近。我现在正在使用的是尼康口协议的Profoto Remote + A1闪光灯,能够实现M档引闪功能,但是依然无法使用TTL或者高速同步功能。

  BTW,之前有关于SL2的文章中提到“使用Profoto引闪器,LV模式下电子屏闪烁”的问题,其实是因为使用闪光灯或者引闪器时,实时取景显示欠曝所导致的闪烁。解决办法是在使用闪光灯或者引闪器拍摄时,将相机设置为M(手动)模式,在曝光预览菜单中选择P-A-S(即在手动曝光时禁用曝光预览功能)。

  4) 机身固件暂不支持眼部识别功能,仅可以选择人脸识别。在一些大光圈镜头的拍摄中,这样的精度是远远不够的。隔壁几家的眼部识别,甚至连识别到左眼还是右眼都一目了然。

Leica SL2 镜头篇

1. 松下LUMIX S PRO 24-70mm F2.8

  你们一定很诧异,为什么徕卡SL2的帖子,第一个推荐的镜头是松下?

  如果选择一机一镜的旅游镜头,马徕松联盟每一家都会有一支类24-70焦段的标变镜头,分别是徕卡的VARIO-ELMARIT-SL 24–90 f/2.8-4 ASPH.、松下的LUMIX S PRO 24-70 F2.8、适马的24-70 f/2.8 DG DN Art。这个焦段也是衡量各厂家实力的试金石。

  1) 徕卡24-90:优点是徕卡的一致风格设计,成像堪比定焦的牛头。缺点是光圈非恒定。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是,该镜头在设计时没有兼顾到视频的需求。在24到90焦段进行变焦时出厂较早的镜头镜筒会有“咔哒”的响声,这一点在视频拍摄中不容忽视。而且在使用该镜头拍摄时,因为整体配重偏前,导致对稳定器要求较高。

  2) 适马24-70:适马最近出的几支镜头都是为无反L卡口量身的,不再是焊马。这支也是同类中最轻最小最便宜的镜头了。不过,70mm端近摄较软,而且前几批次品控堪忧,镜身进灰情况较为严重。

  3) 松下24-70:这是一颗在徕卡24-90基础上为视频优化的镜头,变焦平滑,呼吸效应几乎没有。镜头素质与徕卡24-90基本一致,因为是新镜头,对焦速度还优于徕卡的24-90。

  松下24-70/徕卡24-90,松下70-200/徕卡90-280,结构都基本一样,专利也是来自松下,仅是焦段的错位竞争,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松下所有的S Pro镜头,镜筒都刻有“Certified By LEICA”。而且松下S Pro镜头的手动/自动切换是通过推动对焦环来实现的,有点儿类似Leica Q切换微距,逼格满满。

松下24-70/徕卡24-90 结构参数对比图

松下24-70/徕卡24-90 结构参数对比图

松下LUMIX S PRO 24-70mm F2.8样片: 

2. 徕卡APO-SUMMICRON-SL 50 f/2 ASPH

  作为一颗带自动对焦功能的50 2AA,价格居然比手动对焦的M50 2AA还便宜不少,难道是徕卡家的福利镜头?在无反相机无反镜头铺天盖地的潮流来袭之际,徕卡家族也将自己的SL定焦镜头扩展到了5支:SL35AA、SL50AA、SL75AA、SL90AA、SL501.4。这支SL50AA新到官网还没有给出图片更新……

  SL50AA的体积和重量与另外三支AA镜头基本一致,外型也基本一模一样。一改之前三支变焦镜头的那种黑又大的视觉冲击,搭配SL2机身非常匀称。竖直放置桌面,甚至不会出现“点头”的情况。徕卡在SL镜头群的设计逻辑类似于Thalia系列电影镜头,加量不加价!但是使用过程中也有个不足之处。由于镜筒设计过于简洁,导致手动/自动切换只能在机身内部设置。不过……要玩手动徕卡镜头,谁还买这支啊,哈哈!

  福伦达刚刚发布了Apo-Lantahr 50mm F2 ASPH,这支三色标的50mm双A镜头素质也是天花板一般的存在。好在差异化竞争,伦达负责E卡口,徕卡负责M和L卡口。

徕卡APO-SUMMICRON-SL 50 F/2 ASPH样片:

关于Leica Fotos App

  作为徕卡用户,这款App我是非常强烈推荐购买的。iPhone上面是免费的,iPad OS上市Pro版本是需要收费的,一天一块钱,安卓用户只能在Google Play上下载。

优点:

  1. 跟之前的Leica M或者Leica Q的App比较,Fotos的连接稳定性高,一键连接的方式更加简单。

  2. iPad中的Pro版本,可以直接跳转Lightroom进行修图,效率提升很高。

  3. Fotos中可以直接导入DNG图片,一张照片的大小在80M左右。

  4. Fotos可以将手头的所有Leica相机都集中在一个App中,照片库进行归整分类。

  5. Fotos中查看图片参数的界面,非常高大上,甚至可以直接截图分享。

缺点:

  1. 在相机的图片预览中进行快速星级评分的照片,导入Leica Fotos后,看不到星级评分,筛选效率较低。

  2. 暂时不支持导入视频,视频导入iPad需要接SD读卡器。

  3. 暂时不支持第二张SD读取。

借用一句宣传语作为结语

" Canon is a camera, Nikon is a camera, but Leica is Leica! "

Leica(148)
SL2(12)
徕卡(111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