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自然风光摄影教学 美西实战案例

自然风光摄影教学 美西实战案例

色影无忌
李晨
捷尔任斯基
2018-05-09

 

首先,这不是一篇深奥的教学文章——它几乎不会涉及非常具体的技术的层面。

 

很多人在学习摄影的过程中,会着重将精力放在抠细节上,但往往过分地在技术上进行强化会令人进入循规蹈矩的怪圈。当然这并不是说基本功力不重要,只是想提醒大家意识到应当去question一下:当你观察眼前的景象时,难道首先注意到的是那些细节吗?恐怕有的时候并非如此。一个场景之所以吸引你驻足拍摄,一定是那里有宏观的兴趣点或者引人注目的动态,当你首先注意到、考虑到的是这些时,你所拍摄的照片中也许就会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和更多的内容。

 

这篇教程是我从美国西部行摄归来时所作,携带了佳能EOS 5D Mark Ⅳ机身、EF 24-70mm F2.8L II USM镜头、EF 70-200mm F4L IS USM镜头、EF 16-35mm F4L USM镜头,总的来说整体器材能够达到我想要的画质水平,同时广角和长焦两支镜头都选用了F4级别,非常轻量化,便于携带。

 

具体的摄影教学,通过以下举例来说。

 

拓宽特写的定义

 

 

多数影友首先想到的问题往往是:我应该配置一支长焦镜头,或者至少是中长焦段的镜头来确保可以在远距离拍到它们。

 

从技术上讲,这固然无错。但当你下意识地先将目标直接与设备基础进行关联时,说明你首先已经忽略了主题和内容的优先级。上图是于圣莫妮卡使用EF 24-70mm F2.8L Ⅱ USM镜头拍摄,这支镜头绝算不上是长焦镜头,而这张照片也绝算不上是标准的动物特写,但图片本身是否因为没有迎合传统观念中的这些硬指标而缺乏内容呢?显然不,海鸥的位置在标准反向三点式构图的位置略微有所偏上,大面积的蓝天留白为海鸥的飞行姿态提供了空间上的规模感和自由感,而海鸥摆头的角度和展翅姿态均交代得足够明确,亦不失特写感。

 

在拍摄动物时,其行动(栖息)环境、动物本身与环境的互动形式,将这些内容表现在照片中,有时会比一张精致而清晰的特写要更值得阅读。

 

拍摄为人熟知的景观的另一面

 

 

去到一些人气极旺、知名度极高的景点时,我们往往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应该尽量避免过多地拍摄那种“在搜索引擎上输入景点名称后会被找到的景观肖像”——根本不需要你再来增添这种随处可见、已经被印在每个普通人脑中的照片。

 

以大峡谷为例,一个广阔的视角固然可以展现景观规模,但要命的是大多数人都会这么干。如何能表达自己的观点呢?你要花一些时间寻找机位并找到一个兴趣点。比如,人人都愿意无限大地展现大峡谷的宽广,而你是否会注意到某个细微的局部呢?一个大峡谷很小局部的照片,也可以将其地质结构展现出来,甚至展现得更加细致。

 

 

结合自然与文明

 

 

人与自然从来就无法分离,人和环境从来都相互依存、影响。我们影友在旅行拍摄中,往往会将“景观”与“人文”从概念层面上进行严格区隔,实际上这是教条的。

 

上图拍摄于驱车前往鲍威尔湖的路上。当时,远远地望去,这间工业设施在整个场景中显得颇为渺小,而且排放的废气与天空中的白云完全浑然一体,仿佛上空方圆数十英里的云都是由这几个小小的烟囱制造。当即拍下这张照片,将工厂放在几乎最左下角的位置,规模感完全留给厚厚的云层。这不是一张很讲究技法或设备的照片,但“环境与人”这样一种思考,是否能出现在阅读者的脑海中呢?

 

寻找兴趣点

 

 

在一个特点鲜明的景观之中,如果它的特点足够单一,那么你就不必担心是否会拍出千篇一律的照片——因为那是一定的。

 

羚羊谷的美丽人尽皆知,但对于摄影者来说,其单调性是要命的。在纳瓦霍人的带领下,无论是常规参观还是加入“专业摄影图”,你将去拍摄的都是那些已经在网路上看到过的东西。你要保持你的眼睛张大,尽量去寻找那些不是特别起眼、能够多少带来些变化的“非常规”元素。比如,在拍摄上图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与我视线大致同高、不知被何人固定在谷壁上的木条,结合向上延伸、看似阶梯的墙壁以及最上方明亮的“洞口”,整个画面在引导线构图下展现了趣味点:难道有什么人试图从这里攀登出去吗?

 

 

来点前景

 

 

要想在马蹄湾打破常规是很困难的,好办法确实不多。我只是增加了一个前景——脚下的悬崖,庆幸的是夕阳给了我点颜色。

 

 

 

引出疑惑

 

 

通过镜头来描绘景观,其思路永远是丰富的,而绝不仅限于展现所谓的“美”。有时候一张照片会非常“难看”,但那并不会妨碍它提出一个明确的问题,并引起人们的相关思索。

 

这张照片摄于死亡谷中的沙丘地带。当时太阳几乎马上就要完成落山,同行的人以及其他游客大多都在忙着在沙中漫步、游玩,而我则注意到了这株死去的树木。讲实话,这绝不是什么称得上“好看”的场景——虽然夕阳给了我还算不错的色调,但它帮助我提出了问题:在沙漠中存在枯树,那么这里过去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又为何变成今天的样子?这一切显然令人备感疑惑,甚至想要去将相关信息打听清楚——至少我本人是有这个欲望的。

 

 

非游客视点

 

 

当我们旅行时,尤其是到达陌生的、从未去过的地点时,一种“游客心态”往往会成为主导,它使我们总是会过度关注周遭的“新鲜事物”。

 

日落时分我们到达蒙特雷的西班牙湾,人们忙着与太平洋亲密接触,赤脚的各国游客几乎霸占着整个海滩。而我当时注意搜寻的,是当地人与海滩互动的方式。这张照片也许告诉我们,蒙特雷人民的傍晚是有夕阳,有海浪,有爱犬的浪漫时光。

 

 

景观变换

 

 

在拍摄风景的时候,常规的思路是拍摄一个具体的目标,并要把这个目标尽量地交代明确,以确保读者获得准确的信息,但并不用一成不变地必须这样做。

 

有时你会希望通过自己的理解来呈现景观,比如利用一些客观条件来令事物的视觉效果发生转变。也许你会认为上图中的水面来自某条清澈的河流甚至仅仅一个小水塘,但很显然,我可以确定地说这是海边,这仿佛镜面一般平静的水面乃是太平洋。是的,通过压缩图片中收纳的信息,你可以将眼前的一些素材组合成另一套内容,让读者以为看到了其它地方。

 

来点“观念”的

 

 

这里不想介绍得太多。从思路上看,这和古尔斯基拍摄的莱茵河有点像,但我在画面中天空的正中位置增加了一只飞鸟。看起来整幅画面平淡无奇,但我自己真的非常喜欢。至于诸位怎么看?见仁见智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