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玩转器材 | 单反以后——谈谈徕卡、富士、索尼系统

玩转器材 | 单反以后——谈谈徕卡、富士、索尼系统

色影无忌
小倪无忌
黑眼圈
2017-07-17

  单反时代

 

  单反时代,我是佳能党,一路从胶片的EOS 500n,EOS 3玩到数码时代的EOS 20d,EOS 5dII,EOS 6d。跟很多单反党一样,那时候我真不介意单反及其镜头的傻大黑粗。

 

  过渡时期——佳能EOS M

 

  2013年头上,我买了第一台微单,佳能EOS M。

 

  买它纯粹是为了赶时髦。当时索尼的微单已经大行其道了,看着挺好玩,看佳能的微单出来了,因为能通用佳能EF镜头,赶快买一台玩玩。当时佳能为EOS M出了一个套机:

 

  一个机身,一个22mm F2镜头(等效于全幅的35mm),一个ef转ef-m转接环。我当即拿下。

 

  当时预设的买这台相机的理由是:(1)我的单反上配一个变焦,这个小相机就是一个35mm F2的大光圈定焦头;(2)转接环可利用起我所有的ef镜头,尤其是我那支50mm 1.2就可以变成80mm 1.2了。真的挺好。

 

  话说我觉得佳能出这个套机,就是针对有佳能单反摄影系统的摄影者的,就是让微单成为单反的补充,市场定位很清晰,这真是挺好的。但反过来,这也是佳能这几年微单系统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在佳能看来,微单只是单反的补充。

 

  这台相机我极喜欢!体积小、成像不弱、操控可接受。我用它主要是几种场景:(1)如预想的一样,配合单反变焦,作为一个35mm F2镜头用;(2)因为我还拍胶片,我用它做测光表、拍小样。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我对它的喜欢:2013年9月,摄影包被盗,这个相机,连同EOS 5DII和几个镜头一起丢了,而我10月要去西藏!当时我问很多人借了器材进藏,唯独是这个小微单,我进藏前又买了一台!

 

  而在使用EOS M的时候,我有两点感受:其一,微单接单反镜头是行为艺术,微单的体积和重量优势丧尽不说,前重后轻还使得机身持握感一塌糊涂,机身和镜头之间还有一坨很大的转接环,真是一个挺扯的事情。其二,我太喜欢它的轻和小了,我用一个狼蛛系统把它挂在腰上,真是太方便了!这两点感受总结起来其实是一点:体积、重量优势。这台相机,是我改换门庭的起点。

 

  点击无忌论坛原文《单反以后——谈谈我手里的徕卡、富士、索尼系统》进行跟帖。

 

#p#

  圆梦——徕卡M系统

 

  我得承认我的庸俗,徕卡一直是我的梦想。2014年6月,我终于上了徕卡。

 

  其实我以前对徕卡蛮嗤之以鼻的,因为我觉得它贵,性价比极低。后来决定上徕卡,大概是三个原因:

 

  第一,好东西人人想要,徕卡性价比的确是低,但它是好东西,这个没人有意见吧?而当时恰好我兜里也有点钱了。

 

  第二,赵嘉的书对我影响很大,他的兵书十二卷里对徕卡是几种评价,早年的版本里是“徕卡好,但性价比低”,大致的意思是他已经不用徕卡了;但后来的新版本变成“M9真的是好,成像好,且轻便”。我就是看了这个评价后长了草的。但后来的再版,他说他看好的是cmos,并且强烈夸赞索尼了。这是后话,也许我看了再版就不会那么痴迷于徕卡了。但后来我确实看了再版,然后确实又买了被他夸赞的sony a7RII,当然那也是后话了。

 

  第三,我意识到单反上面用超广角是个很悲剧的事情。之前说过,2013年我进藏前丢了一个摄影包,里头不仅有5DII,还有我唯一的超广角镜头17-40。要去西藏了,怎么办?我问朋友借了一套contax G2,且只用了其中的一支镜头,G Biogon 21mm 2.8。用过以后就觉得单反上面的一切超广角都是垃圾。大多数成像垃圾,成像过得去的体积垃圾,总之超广角在单反上那日子是没法过了——我甚至试过蔡司ZE Distagon 21mm 2.8。无法赶超Biogon的成像,但是拥有几乎三倍于Biogon的价格。这时候,耳畔飘过一句胶片时代远古的呼唤“长焦用单反,广角用旁轴”。大爱蔡司Biogon结构。G系统没有数码化,索尼a7可以转接G Biogon 21mm 2.8,但是有红移,几乎不可用。所以当时要用上Biogon结构的办法,几乎只有——徕卡机身接ZM 21mm 2.8。多么疯狂的想法!

 

  这个时点挺奇怪的,一方面,徕卡M9已经出来很久了,连大M都出来了;另一方面,sony a7也已经出来了。当时我读赵嘉的兵书十二卷,里面谈到论绝对成像,ccd比cmos好很多,然后又看到很多人评论大M的cmos徕卡味不足,于是我对大M从来没有感兴趣过。但是M9似乎又停产了,直到有一天,我偶尔上了淘宝,发现:M9其实有后续机种——ME,用的也是ccd;降价啦!

 

  说到降价,真的是降了好多。我记得M9刚出来的时候,机身要近六万,新版本的35 1.4要近五万,这个真是买不起了。而2014年,ME大概卖3万6,新版的35 1.4大概是2万5。降到这个份上,对我来说,已经是“贵”,而不是“买不起”了。咬咬牙,拿下两机身、两镜头。分别是:(1)徕卡ME机身;(2)二手徕卡M6机身;(3)蔡司ZM 21mm 2.8;(4)徕卡M 35mm 1.4。

 

  徕卡ME:

 

 

  徕卡ME:

 

 

#p#

  圆梦——徕卡M系统(二)

 

  徕卡是个很奇妙的系统。买徕卡之前,作为一个穷困的愤青,我看到别人吹嘘徕卡如何如何好的时候,常常会很愤怒!我搞不明白,徕卡到底好在哪里。而在买了徕卡之后,尽管我非常喜欢它,我仍然不能很好的表达出它好在哪里,这又让我很愤怒!

 

  但是徕卡的不好,确实是非常明显的。以我的ME为例,机身设计完全没有人体工学的感觉,我不得不又去配一个指柄。功能非常少,连自动对焦都没有,更别说sony系统可以装app,富士系统的胶片模拟了。同时,它很慢,连拍功能几乎不可用。如果说前面那些都是它固有的特点的话,那显示屏渣的一塌糊涂这件事情,就完全不可原谅了:那么贵的机器,弄个好点的显示屏还不应该吗?太坑人了!当然上面说的这些,在大M上有很多改进,但是大M不是用了cmos吗?那它的对标机型就应该是sony a7系列了,这就更没法比了。

 

  此外,以前被吹嘘的神乎其神的“安静”,我觉得也是扯淡!纯粹的扯淡!以前就是扯淡!用旁轴跟单反比安静,能比吗?真要比安静,跟用镜间快门的双反比去!目前更扯淡!现在好多小机器都实现完全无声拍摄了。

 

  但我还是要尝试着将我对它的喜爱写出来。

 

  首先,我喜欢它的简单。没有花里胡哨的功能,让摄影者更加专心的面对拍摄。徕卡的这个宣传文案,有一定的道理。其实我在用佳能、富士、sony的时候,大多数的功能我也是用不到的;而我手里目前还在用的胶片系统,也都非常简单,有些机器简单到没有电池也能拍摄。没有买徕卡的时候,我总在想:我以简单的方式用一台复杂的机器,和用一台简单的机器,效果应该是一样的。后来发现还真不一样。笑傲江湖里梅庄四友那一段里写,丹青生的画房里挂满了画,黑白子的棋室里四壁空空,丹青生邀黑白子到自己的画房里去下棋,黑白子说自己要被烦死的,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其次,全手动操作。很多从af时代开始玩相机的人,甚至不懂为什么要进行全手动操作,认为全手动操作麻烦,不可靠。但其实,极端情况下,全手动操作比自动操作更精确、更可靠,甚至更方便。手动光圈快门那是不必说了,当然是可靠,单说对焦吧:碰到有些街拍的场景,直接估焦+镜头景深刻度,甚至不用对焦,拎起来就拍;我在火车上拍过一张照片,天蒙蒙亮,我对着远处岛上的房子对焦,而车窗外又是飞快移动的栏杆,这时候不用手动,简直不知道该怎么拍;我连在水族馆里都用手动对焦,我的做法是,把镜头完全帖到玻璃上去,这样就没有玻璃反光了,然后对准某个相对固定的珊瑚或海葵对焦,等鱼游到那个位置的时候,按下快门......有人会说:我用自动相机的手动功能,不是也能实现吗?那不是一回事,因为自动相机的手动功能只是添头,不是主流,eos镜头切换到手动对焦,手感已经很差了;你试过contax G系统的手动对焦吗?打个比方就明白了,手自一体的汽车切到手动挡,和手动挡汽车的操作感,能一样吗?

 

  第三,体积、重量的优势。优势并不在机身,而在于镜头!目前全画幅机器领域,论体积重量优势,还是徕卡系统。

 

  第四,徕卡确实有一些摸透了粉丝心理的小伎俩。著名的伎俩是那两台只能拍黑白的机器。另外,我刚才说它的显示屏渣,也许显示屏渣也是伎俩之一,这可以让你在电脑上看到照片时获得更大的惊喜!胶片时代过来的人,对于冲卷那几天“甜蜜的等待”,应该记忆犹新吧,徕卡用的就是这种心理。最近徕卡又出新数码相机了,干脆取消了显示屏,彻底让你重温拍到看不到的感觉了。

 

  第五,M镜头配合cdd的成像。其实这应该是相机最基础的属性,我把它放到最后是因为这是最说不清楚的部分,买徕卡之前看别人写看不明白,现在自己也说不明白。色彩深沉扎实尤其是焦内外的变化,总有一种似有若无的感觉,与其他机器全部相同,有点玄妙。有人说数码照片的色彩都是能调的,但具体到我,我只能说,徕卡的色彩我调不出来,所以我还是喜欢徕卡。徕卡最擅长的就是暗光下大光圈的场景,说不出所以然,但确实很动人。最后,ccd成像的细节,真的比cmos要好,不锐利,但是很丰富。

 

  机身后来就没再买过了,镜头又有点变化。

 

  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心心念念那个蔡司ZM Biogon 21mm 2.8,并不好用,不如G系列的那个,因为我还是喜欢Biogon,我出掉21mm,配了ZM Biogon 25mm 2.8。比前面那个21mm好用。

 

  折腾是无限的,我进了M 50mm 1.4以及M 75mm 2 AA。从这两个镜头开始,我逐渐认识了富士和sony系统,走向了“单反之后”。

 

 

#p#

  歪打正着——初识富士X系统

 

  进入富士系统,竟然是因为想上一个徕卡镜头。话说嘚瑟了两台徕卡相机,徕卡M口的镜头,不可能不想的。超广角有了,35mm有了,下一个当然会想50mm,标头嘛,标头总要有一个的。在想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忽然突发奇想:买一个截幅微单,这个头就可以50mm、75mm两用啦!

 

  这里先要撇清一件事情:为啥不用sony。其实sony a7系列出来的时候,我对它是很有期待的,前面说过了,当时我想上ZM Biogon 21mm 2.8嘛!如果那时候的sony a7可以转接,估计也就没有徕卡什么事情了。然而,红移、崩边,各种不好。在富士X系统和sony的截幅微单的比较重,我只踌躇了一下下就跳了富士X系统的坑。原因分正面和反面两个,反面说,sony的操作,我有点搞不明白,富士好像好很多;正面说,我仔细想了一下,富士在摄影领域其实是非常非常非常强大的,而且我有富士的胶片相机,虽然表面上它叫哈苏Xpan。

 

  插播一段,我认为富士是最牛的日本光学企业!想想它曾经做过些什么机器?机身方面:135它生产;120它生产,而且生产各种120,连617它都生产。镜头方面,更是横跨135—120—大画幅。欧洲相机找日本厂家生产的,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哈苏抱富士的大腿了吧。这个还不止,最厉害的是富士的胶片。我觉得它没有理由不好。

 

  言归正传,我随同徕卡M 50 1.4买了一台XT1,又配了一个XF 18mm 2的镜头。

 

  初识富士是这样几个感觉:

 

  1 机身非常好。就像前面哪位朋友说的,拿起来就有拍摄的欲望。我觉得并不是因为复古的外表,而是对于摄影深刻的理解。没有了讨厌的模式转盘,MATP四种主要模式,通过镜头上的光圈环和快门转盘全部可以实现,ISO调整也是一个转盘搞定,实在太贴心了。对于从手动、胶片一路玩过来的我来说,那真的是一台相机,而不是一个电子玩具。

 

  2 XF18mm 2那个镜头,也很棒。这个镜头等效于全幅的28mm,想想其实28mm F2格式的镜头,各厂牌里面也不是很多,足够是一个广角大光圈了,还小、还轻、还不贵,真好!

 

  成像方面,我不是很说得上来。必须说:没有徕卡有特色。解析度比全幅当然还是差一截。不好意思我得保持客观,解析度方面,富士X系统倒真不占优势:从XT1来看,比之前的佳能6d肯定差一截;现在的Xpro 2,好像已经跟佳能6d不分伯仲了,可佳能不是出了5ds嘛?而且跟sony a7RII也没法比。话说要是比这个,大家全别跟适马比,X3全部秒杀。对这个我比较无所谓,我觉得:够用就好了!论色彩,富士那是太厉害了,这个就不多说了,大家都知道。

 

  我是2015年1月买的富士,买好以后,正好跟家人一起去九州玩了一圈,我这样带的相机:机身是富士XT1和徕卡ME,镜头是XF 18mm 2、LM 35mm 1.4、LM 50mm 1.4。看得出啥特别的吗?这可是我动了好久的脑子想出来的玩法。这样带的好处在于:我可以同时带两台机身在身上,少换镜头,但是可实现两种经典的镜头组合方式。

 

  我把富士XT1通过狼蛛系统别在腰间,徕卡挂在脖子上。然后,当徕卡配35mm的时候,富士转接徕卡标头,就变成了75mm,35——75,很方便吧?!而当徕卡配50mm的时候,腰间的富士就是一个28mm,28——50,也很经典吧?!

 

  那次玩得真是又轻松又不耽误拍照。我深深喜欢上了这种利用截幅和全幅的变化配置镜头的方式。然而现在看那次拍回来的片子,XT1配50并没有出几张让我印象深刻的片子——或许是因为我不大用中焦拍摄。那次回来,最喜欢的片子,要么是徕卡配35拍的,要么是富士配18mm拍的。富士配18mm,相当于28mm 2,非常好用啊!富士的镜头一点也不弱啊!

 

 

#p#

  富士系统的扩充

 

  对我来说,X系统只是徕卡系统的补充,但从我拥有X系统开始,身边凡是有朋友让我推荐相机,只要不是特别专业的需求,我总是推荐富士X系统。这里头就包括我的几个同事。

 

  大概因为他们比较相信我,我们部门除了我,又有四个人买了富士。其中一台XT1,三台XT10。镜头方面,他们加起来买了三个标准变焦(就套机里那个)。一个23mm 1.4;两个35mm 1.4。看到他们买了那么多,我的手又痒了。我进了两个镜头:55mm-200mm;56mm 1.2 APD。

 

  然后我们部门现在大家的镜头串着用,当然主要是他们蹭我的镜头用,他们那两个我没用过,我有同级别的其他镜头嘛!

 

  买55mm-200mm这个镜头的初衷没有别的,就是系统的轻型化,我有6D和佳能70-300L(小胖白),感觉蛮好,我想尝试在X系统上也配一个同样焦段的镜头。用下来,我对这个镜头的评价是:可用!防抖效果不错,成像也ok。效果当然不如6D+小胖白那么好,但是这个实在是轻太多啦!反正我也不常用,也不指望这个焦段出什么片子,买支轻的,挺好。Af性能方面,我用它拍过网球大师赛,我觉得这个价格和重量,拍出这样的效果,算很有交代了。

 

  插播一下我对中长焦的选择倾向:首先我觉得,有一个中长变焦头是必须的,虽然我不怎么用,但是对于外拍,尤其是拍风景来说,变焦头明显要好于定焦头。拍远处的风景,构图靠走是走不出来的。但我挺看不上很流行的70-200mm恒定光圈镜头的,即佳能小白系列。我觉得是几个问题:1 买这类头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大光圈拍人像,但其实85mm、135mm的定焦人像头,效果比这类镜头好很多;2 真的拍风光,200mm仍然不够长;3 大、重。所以我更倾向于买变焦比例大一点的,轻便一点的头。

 

  说回富士,刚讲到定焦人像头,这里就说到56mm 1.2 APD了。这个头牛!很牛!非常牛!如果说富士X系统其它的镜头是“好头”的话,那么这只镜头我觉得无论放在哪里,跟谁比,都是顶级镜头了。这个镜头等效于135全幅,是85mm,蔡司cy、佳能都有85mm 1.2,都是非常厉害的镜头,富士在挑战的就是这个规格。而因为在同样的景别下,截幅56mm的景深要大于全幅的85mm,所以富士专门加入了一块变际滤镜,把焦外做得更散,更漂亮(在大光圈下要损失半级光圈,比如用1.2的时候,实际进光量只有1.7)。用下来的效果,焦内分辨率很好,焦外真的是犹如奶油一样化开,这个感觉太好了!我没有用过佳能85mm 1.2,贵是一方面,它的体积、重量、对焦速度、手感被人广为诟病。手里的这个56mm 1.2 APD成像的绝对素质或许不如佳能85mm 1.2,但是如果考虑重量、体积和价格,几乎都只有后者的一半,绝对是物超所值。有人评价这是富士X系统目前最好的一支镜头,对此我毫不怀疑。如果说之前我只是觉得富士的镜头好的话,这支镜头算是彻底说服了我!不过抱歉,因为这支镜头拍的都是人像,我就不在这里上片了。

 

  这两支镜头买好,我开始觉得富士是一个可以替代单反的独立系统了,我开始出我手里的单反镜头了。当然我没有全部出掉,原因跟前面一位老兄说的一样“目前单反不能丢是为了撑门面!”

 

 

  富士XT1+55-200。

 

  拍运动拍出这个效果,我觉得这机器和镜头也算有交代了。

 

 

#p#

  到隔壁去溜一圈——大法真有那么好?

 

  上任何机器都需要一个理由......

 

  早年,我还有激情在摄影论坛上找人打架的时候,CN大战是最普遍的,然后我记得哪位大神把这种帖子比喻成“月经帖”后,CN大战明显少了。现如今,我在的摄影群里,富士和索尼谁更好的争议,颇有CN大战的古风。当然,参战的不止这两家,松下和奥林巴斯偶尔也出来扔几块砖头,也跟当年的宾得美能达有积分相似。我当然是站在富士一边的,但后来我逐渐逐渐觉得,如果我不了解索尼的话,我又有什么资格去批评它呢?

 

  是的!我买大法的理由,就是了解它,然后批评它!的确有点任性~~~~~~我庸俗,之前我就承认过了。

 

  因为只是玩玩的性质,我买了a7MII,就是新出的a72系列中最低端的一台。

 

  但是我没有配索尼的镜头,我搞了几个接环,用它接我的几个手动镜头:徕卡M口的几支,还有一支徕卡R 28mm 2.8,一支蔡司ZE 50mm 1.4,一支蔡司cy 85mm 2.8。

 

  用下来的感觉:都说大法好大法好,好什么好?!

 

  第一,快门时滞明显,这个已经不是单纯操控感的问题了,确实影响拍摄。

 

  第二,自动白平衡不准,或者说,过于敏感,室内拍摄的时候,颜色总是古古怪怪的。

 

  第三,操控怪异。感觉这不是给摄影者拍摄用的相机,纯粹是一台电子玩具。

 

  第四,手感不好,人体工学处理不如XT1。

 

  第五,转接不那么好用。转接单反镜头的时候,跟eos m一样,体积巨大,而且镜头和机身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接环,空腔,平衡性一塌糊涂。这个问题在我转接徕卡R 28mm 2.8的时候尤为明显,尤其是和XT1接XF 16mm 2完全没法比较,成像不占优势,光圈小一级,体积和重量大不止一级,完美没办法比。转接旁轴镜头,体积和重量是下来了,但接旁轴广角的时候,红移、崩边的情况还是很严重,几乎不可用。

 

  买好这个机器以后,我觉得我对富士的青睐是完全正确的。

 

  当然,也不是什么都不好。我觉得同样是转接,索尼的峰值对焦明显比富士精确,富士的转接的时候,我更多用电子裂像屏而不是峰值。另外,索尼对焦屏中的水平仪挺好用,不仅有左右,还显示俯仰,这个确实挺好的。

 

  不久我就果断的把徕卡R 28mm 2.8出掉了,因为留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首先我当然不会再去买徕卡R的机身;其次如果要用28mm定焦,我有XT1和XF 16mm 2;最后,微单的转接还是方便,毕竟有峰值对焦,微单都不好用,我就更不会用佳能6D转接它了。

 

  但是sony a7MII我没有马上出掉,我觉得它毕竟会有点用处。当然最后还是出掉了,但是出掉它的原因是换更高端的sony a7RII,这是天工对焦环出来以后的事情了。

 

#p#

  换种正确的转接方式——大法还真挺好

 

  这几年换相机,错进错出的事情太多。因为喜欢蔡司的超广角镜头,进了徕卡;又因为转接徕卡镜头喜欢上了富士。再换索尼,也是因为转接。

 

  不久前,赵嘉的《兵书十二卷》又更新版本了。《兵书十二卷》号称史上最酷的摄影书,由于过不了几年就要更新一次版本,所以即使不用特别仔细的看,也会发现赵老师对于器材的观点一直在发生变化。我心里徕卡的那根草,就是上一版的《兵书十二卷》种下的。而这次新版的《兵书十二卷》中,赵嘉在讲到徕卡M 50 1.4那支镜头的时候,说了一句:这是一支很好的镜头,它已经好到徕卡机身都配不上它的地步了,只有转接在sony a7RII上,才能发挥这个镜头的全部能力。这句话对我还是有影响的,因为我有M 50 1.4。

 

  然后,著名的黑科技产品:天工徕卡转sony自动接环出来了。徕卡M口的镜头,实现自动对焦,OMG!我直接跪了!自动对焦的徕卡镜头!

 

  本来还有点犹豫,恰好我有一个影友,可以弄到第一批的天工自动对焦环,恰好还有一个,我就果断拿下了。当时手里的那台还是sony a7MII。当我实现徕卡M口镜头的自动对焦后,我立即做了两件事:

 

  第一,出掉a7MII,换回a7RII。原因是前者的相位对焦不够好,用天工环比较吃力。购入之后我想起了以前不知道谁说过的一句话:a7RII与其他a7系列的机器,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上的。的确如此,对焦快很多;画质好的惊人;同时,转接效果好很多。35mm以上的效果都非常好,偶尔转接一下蔡司ZM 25mm 2.8的效果,尚可接受。

 

  第二,购入徕卡M 75mm 2 AA。如果没有天工环,这个镜头我是不会买的,用旁轴的黄斑对焦跟中长焦镜头较劲,太吃力了。而天工环和a7RII的组合,让这个镜头的实际用途大大拓宽了。

 

  用下来,我觉得sony a7RII的转接还是非常不错的。徕卡35mm以上,效果很好。很多人关心天工环的对焦速度,当然不能跟佳能比,但是,我觉得基本够用。快慢是一方面,精准度那是极高。这么说吧:我用徕卡M 50mm 1.4,无论是旁轴或是转接富士、索尼,对焦从没对得这么准过!虽然不如在徕卡ccd机身上那么特别,但是徕卡镜头的色彩,即使是转接大法,还是很有特色。而与富士、佳能的中长焦比,徕卡镜头里那种空间感、层次感,是其他镜头所没有的。

 

  当然天工环是有它的问题,比如说间歇性不合焦,想来任何系统的af都有抽风的时候,而且索尼也可以一键切换af和mf,所以这个问题基本可以接受。有时候会死机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天工也算很努力了,固件升过级,在逐步的改善中。考虑到它盘活了整个旁轴中长焦,我对它还是满意的,可以说它是这几年我买过的最好的——最好玩的也是最实用的——摄影附件了。

 

  说回索尼的机身,我觉得看在能够af徕卡m镜头的份上,它有什么不好我也忍了。前面说索尼的自动白平衡不准,我找到最好的解决方案是买了一个立方蜘蛛,室内场合校调一下基本也就解决了。

 

  对于大法,我觉得a7RII是极好的,转接徕卡M镜头尤其好。但是单反镜头我是不会转接了,手感和机器的平衡太差了,从eos m开始我就觉得那样干是行为艺术了。

 

  同时,我也没有买任何的索尼原生卡口镜头。其实我不怀疑镜头的素质,尤其是不怀疑蔡司那几支以及新推出的索尼master系列,但是,那实在太大了、太重了!价格也贵了点。如果我要买这些镜头,那么我换微单的出发点是什么呢?佳能的机身和镜头难道不够好吗?

 

  所以说,大法好、大法好,大法对我来说,好也就好在能转接徕卡M口镜头,并且适合转接中长焦,并且能自动合焦,这确实是徕卡M系统本身所做不到的。

 

  中长焦的玩具找好,回头我又在找超广角了。不忘初心,我是因为喜欢Biogon 21mm 2.8上的徕卡;但后来这支镜头用在哪个机身上,效果都一般,所以用它换了一个ZM Biogon 25mm 2.8。超广角还不到位,所以这一轮折腾,还没有结束。

 

  a7RII转接徕卡M 50mm 1.4:

 

 

  上面这张图的局部。感受一下清晰度和对焦准确性:

 

 

#p#

  a7RII 转接徕卡M 镜头,空间感:

 

 

  a7RII 转接徕卡M 镜头,空间感和色彩:

 

 

#p#

  超广角又回到富士——我对富士X系统之浅见

 

  话说超广角的问题还没有解决。根据手里的系统,选择大致是两个,一个是索尼上用的蔡司Loxia 21;一个是富士14mm 2.8。

 

  其实我一开始是偏向于Loxia的,网上放出来的照片巨牛无比,但好像刚出来,不是很买得到。当初是基于什么动因去买的富士14mm,不大记得了,可能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挺好啊这个镜头,不大,也不是很贵,买了用用看再说吧。(我之前说过我用过蔡司ZE Distagon 21mm 2.8吧?!成像当然是好的,那体积、那重量、那价格,简直了!)

 

  用过之后的感觉是大吃一惊。超广角最麻烦的畸变问题,在这个镜头控制得非常好!我查了资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情。大致来说,其实胶片时代超广角最难解决的是畸变问题,但是到了数码时代,畸变可以通过软件修正,嫌麻烦的话,机身就可以直接修正。但是这种修正,当然只会开放给原厂镜头。这样一来,14mm的畸变控制就很好解释了。

 

  其实这个头我刚买,用的还不多,也没拍出什么自己特别满意的照片。但是这个头让我开始考虑一个问题:微单的确能实现转接,但是,我们到底还需要转接吗?

 

  然后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富士X系统和索尼a7系列的异同。

 

  单以机身的成像论,富士无疑要输索尼一筹,因为索尼有a7RII镇宅。但以整体系统论,富士的开发思路比索尼完整很多,看看镜头吧,如果等效到35mm全幅,那么X系统已经有21mm 2.8;24mm 1.4;28mm 2;35mm 1.4;50mm 1.4;85mm 1.2;135mm 2;甚至连150-600的变焦镜头都有了。应该说,富士的镜头开发思路相当完整,开发速度也相当快。富士目前的镜头群,从完整程度而言,已经可以挑战佳能、尼康等厂商了。这一块,索尼完全跟不上。镜头群不完整不说,即使能做出来,全幅单反镜头的重量、体积,对比单反系统,不具备太大的优势。当然,我这里还没有讲到价格。

 

  数码时代,尤其是微单系统开发出来以后,我觉得相机已经不是单纯的机身或镜头分开比拼,而是看集成度,要把镜头和机身连起来一起看。索尼的机身当然很好,但是和非原生系统的镜头配合,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原生系统的体积和重量又让人望而却步。富士则不同,我感觉富士的镜头和机身配合得非常贴切,两者契合得刚刚好,谁也不限制谁、谁也不超越谁,我想着就是整体开发的优势吧。

 

  那么,截幅传感器又是不是一个问题呢?也是,也不是。也许对于初入摄影坑的菜鸟来说,是;但是对于从各种器材玩了一圈回来的人来说,完全不是。6d有了,徕卡ME有了,sony a7RII有了,要大底片我还有120、4*5,玩了一大圈,我还是觉得富士最可心。另外插播一下,我后来又进了Xpro 2,直观感受是,富士着一代传感器测成像,比前一代有很大提高,似乎已经不输佳能6d、索尼a7M2等机器了。

 

  可以这么说:现在,富士X系统已经基本可以取代单反系统了,我还在关注XT2,如果它的对焦再好一点的话,我想,我真的不用再留着6d撑门面了。

 

 

  这张片子是从酒店窗口往外拍的,两边的楼有点歪,不是畸变,而是透视问题。有点俯拍,透视形成了楼往旁边歪。

 

  这就是我说索尼的机身做得比富士好的地方之一,不仅显示水平,而且显示俯仰。索尼的这个功能在使用超广角的时候,应该是很给力的。

 

 

  夜宿水族馆。

 

 

#p#

  不那么完整的总结

 

  这个帖子的最后,说说我对几套系统的感觉吧:

 

  徕卡系统

  操作简单,适合定定心心的慢拍。

  成像的氛围、色彩很有特点,令人着迷。

  建议使用CCD机身,如希望买CMOS机身,不如上富士。

  除上面的优点外,缺点一大堆,罄竹难书。

 

  富士系统

  优秀的操作感,尤其适合从胶片一路玩过来的摄影者。

  丰富完善的镜头体系,不必依赖转接,有各种规格镜头可供选择。

  镜头体积、重量控制好,价格相对合理。

  自成一格的完整系统,已基本可以取代单反。

  截幅成像略逊于全幅系统。

  无其他明显缺点。

 

  索尼系统

  a7RII是最为强悍的用于转接的微单机身,成像卓越,转接徕卡中长焦镜头时,成像素质高于徕卡机身。

  功能丰富,可玩性强。

  使用原生卡口镜头时,体积、重量相对于单反系统而言,优势不大。因此如以体积、重量考虑,只有转接旁轴镜头时,方显优势。

  原生卡口镜头群目前尚不丰富。

  仍有明显缺点,如快门时滞明显、自动白平衡过于敏感等。

 

  我还漏了什么?嗯,单反系统还没说。也不说了,这个帖子题目就是单反以后的事情嘛!

 

  好不容易把这个坑填完了,感谢大家的关注。

 

微单(792)
无反(28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