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匆匆那年 尼康旁轴相机编年史

匆匆那年 尼康旁轴相机编年史

无忌论坛
eyefocus
Yuri小白
2016-10-17

  Nippon Kogaku简称KK或者也可以叫做“日光公司”(Japan Optical Co.)成立于1917年7月25日。公司是由三个小公司合并而来,其中一个公司的年代可以追溯到1881年。公司起初约有200名员工。1919年日光公司直接从德国请来了8名光学专家来厂作顾问指导,但还觉不够,随后又将一批自己的光学师直接送到德国进修,所以日光公司虽然时间上成立很短,但起点很高,一下子就同当时光学工业最为先进的德国接轨了。这也是后来尼康的光学能雄踞世界成为一个重要的品牌的渊源所在了。除了人员的交流与协作,日光公司还几乎引进了德国的全套光学制造设备,从加工光学玻璃到全套的镜头的研磨、抛光设备等,可以这么说最初的“日光”身体里流淌的是纯正的德国“血液”。就像名字那样,尼康最初也是不生产相机而只生产诸如望远镜、显微镜等工业和科学仪器的公司(徕卡和蔡司期初也是光学仪器生产商)。到了1930s,尼康生产了一系列用于平板后背相机的从50mm-700mm的摄影镜头,并且开始使用“Nikkor”的名称。Nikkor由Nikko演化而来,Nikko则是用于显微镜的名称。1937年7、8月间,尼康完成了50mm f4.5 3.5和2.0的三款用于佳能Hansa Canon机型镜头的设计。二战前至二战结束初期,大约直到1947年,佳能的镜头全部都是由尼康生产的。直到1930年代的末期,尼康还没有自己的相机。尼康起初设计的镜头都是佳能卡口的,到后来也生产一些徕卡L螺口镜头。二战开始后,尼康被政府指定为军事设备的供应商并且规模迅速扩张到19个工厂约有23000名员工。

 

  战后,尼康被重组,只剩下一个工厂和约有1400名员工,凭借在战争期间的光学经验以及在日本积累的名气尼康开始生产民用设备。而此时,日本之外尼康还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1945年末,尼康决定生产自己的相机,并且同时开始了6x6双反相机和35mm旁轴相机的研发,后来则专心研发35mm的旁轴相机。1946年4月15日,尼康研发的20部实验室机型发布。1946年9月,尼康完成了相机的设计工作同时为新的相机命名为“Nikon”,这是“Nikon”这个名称首次出现,镜头的设计研发也在同步进行中。1948年初,尼康推出了第一台相机:Nikon I。

 

 

 

  Nikon I的设计在1946年9月即告完成,而直到1948年3月才开始上市。这两个时间非常重要,因为这些日期涉及到机身的序列号。很多人认为尼康旁轴相机的卡口是复制康泰时(Contax)的,其实这是个误解。在那个年代,日本是一个很好的模仿和拷贝者,但的确说不上是一个创新者,日本的厂商尤其喜欢拷贝德国公司的产品和设计。但是尼康的旁轴相机的设计则不同。尼康的设计师并不认为徕卡或者康泰时相机是十全十美的,而是将二者的优点进行组合创造出一部完美的相机。尼康采用了Contax的切角的基本外形,镜头卡口开关,插刀卡口,前装饰面板。这样Nikon I长了一张”Contax”脸,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是一个康泰时的拷贝版。不过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尼康采用了徕卡的联动测距系统以及布帘水平快门。很难相信一个“日本”厂商能同时将这些融入一台相机当中。

 

  在相机推出之前,尼康考虑过很多名字来命名新的相机,有些听起来很耳熟,包括:Bentax、Pentax、Pennet、Nicca、Nikka、Nikoret以及Nikkorette,看起来直到最后相机发布之前尼康才把名字确定为今天看到的大名鼎鼎的Nikon。

 

  1946年4月15日,编号6FT-1生产计划开始进行,为20台实验机型,计划完成日期是1946年9月。因此这20台机器的编号为6091-60921(1946年9月1-20)。这20台相机在1947年的下半年进行了三次测试用以确定量产机型的可靠性。此外,还有另外一台标号为60921的第21台机器也被用于了测试。今天我们无法知道这20(21)台机器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但可以肯定不会和今天能见到的Nikon I的早期机型相差太远。

 

  尼康保留了609的前缀,今天很难知道到底Nikon I究竟生产了多少台,不过根据所能得到的最晚的编号609758或者是609759,那么大概包括原型机总共生产了760台左右,而尼康研究专家Robert Rotoloni 宣称Nikon I只生产了738台。Nikon I从1948年5月到1949年8月总共生产了大概一年多一点儿的时间。下面的照片是Nikon I早期机型(60939)很好的说明了Nikon I的外形以及配置。早期的Nikon I底部蚀刻了“Made in occupied Japan(产于美占日本)”,搭配的是50mm的F3.5或者2.0的塌陷式镜头。这种机型的机器非常稀少,因为以麦克阿瑟将军为统帅的美军指挥部不允许这些机器出口到美国,理由是Nikon I的胶片格式是24x32的,不符合柯达胶卷的标准。即便是专供美军指挥部使用的机器也几乎没有流入美国。有传言称最初的50台Nikon I出口到了香港,不是事实来看,大多数的Nikon I还是在日本本土流转。因为胶片格式导致的限制出口,迫使尼康开发第二代机型。至此,Nikon I停产,取而代之的是Nikon M。

 

 

 

  论坛原地址:尼康旁轴简史

 

  由于种种原因24x32的格式并不受欢迎,尼康在1949年8月推出了Nikon M。Nikon M有很多十分有趣的不同版本。Nikon M的编号并不是连续的,而且收藏家们在很多问题上也有不同的争论,所以讨论这台机器的时候有些麻烦,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它一眼就可以认出来——在它顶板编号之前带有一个大写的M的前缀,而其他尼康的机器都不是这样。可是很奇怪,为什么尼康不把它命名为Nikon II而是命名为M呢?

 

  徕卡的胶片格式是24x36,开首字母是L,尼康的胶片格式是24x32,开首字母是N,而L与N中间的字母恰恰是M,非但如此,Nikon M的胶片格式是24x34,无论从胶片格式还是字母顺序来说,M都是处在中间的位置,这就是Nikon M的命名由来,相当有趣。

 

  Nikon I和M之间除了片幅和序号字母的不同之外,外观上几乎是一模一样的。另外一个不同点就是M带有一个预制固定在机身上的上片卷,使得安装胶卷便利了不少。

 

  根据Nikon I的最终编号,M的初始编号应该是609759或者是609760,这没有什么太大的争议,但是接下来就要遇到一个尼康收藏家争论的话题了——作为Nikon M的后继者Nikon S究竟是什么编号开始的?

 

  这就要回到尼康的生产的方式说起了,作为批量生产的机器,机身顶盖不是一次完成至少也是批量的,这些顶盖的编号从6091开始依次递增,编号一直编到厂家预计售出机器数量差不多为止。Nikon I的编号大概到759,Nikon M的外形没有改变,那么顶盖还可以用,很简单尼康在剩下来的顶盖编号的前面刻上一个M,这样顶盖就变成了Nikon M的顶盖了,这就是为什么Nikon M的编号前的M看上去离边上的数字要远那么一点儿原因。尼康把剩余的所有3200多个顶盖编号前面都刻上了M。Nikon M大约生产了一年左右的时间,编号到了差不多6092350,这时候尼康决定给相机加上一个重要的功能——闪光灯同步,可是这批机器仍然用的是带有M编号的顶盖。根据尼康的观点,只要是带有闪灯同步的机器就是Nikon S,这样最初的大约1600台的Nikon S编号前面是带有M字样的。日本的收藏家和尼康的看法差不多,但是美国的藏家则认为凡是带有M的都是Nikon M。大概从6094000以后的机器上面M的字样就去掉了,那么大约生产了3240台Nikon M。

  

 

 

 

 

  其实Nikon M有很多的版本,很多都是在某些细节上的小改动,一一列举出来实在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譬如说,卷片和回卷的把手、附件靴、闪光同步口的字母颜色等等。主要的变化在大概编号为6091900的机器开始MIOJ(made in occupied Japan) 的logo从底板移到了后背,在6093544的机器开始,面板的灰色铬变成了现在熟悉的缎面铬。

 

  1951年1月,藏家熟悉的Nikon S出现,从而取代了Nikon M。

 

  接下来要讨论的机型是Nikon S2。S2应该是最被低估的尼康旁轴相机了。这一点很像徕卡的IIIc,二者都在前代机型的基础上有了重大的技术上的突破,但是因为保有量很大而在今天显得很“普通”。

 

  首台S2的实验机型与1953年6月28日完成,代号T-10141。第二台完成于1953年7月3日,代号T-10142。由于相比S,S2有太多方面的改进,S2有相当漫长的酝酿期。此外,由于一个人在S2的研发过程的介入,也改变了尼康旁轴的后续发展。这个人就是Joseph Ehrenreich。Ehrenreich 1953年10月从Penn Photo辞职,第二年来到尼康,此后为尼康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是尼康主要的销售商并且充满活力。实际上他在使用者和尼康的工厂之间搭设了一座桥梁,使用者的需求通过这个桥梁传递给了尼康的工程师,这些最终成就了Nikon S2。第一批Nikon S2于1954年10月完成,到同年的12月,大约10台左右的Nikon S2准备上市。

 

  Nikon S2拥有诸多尼康的“第一”的头衔。其中一些对Nikon S的重大改进包括:1.过片和回片装上了把手,而不是原先的单靠旋拧的方式。2.采用了1:1放大倍率的取景器,可以让拍摄者在对焦时双眼同时睁开。3.为使用普通镜头的时候取景器内设置了框线,同时改进了黄斑对焦的对焦点。4.单一后背锁取代了原先两个后背锁,装卷更加方便。5.快门速度由原来的1/500s提高到1/1000s。6.采用更加坚固的仿皮革塑料覆面替代了原先的皮革。7.期待已久的标准24x36的片幅.......

 

  Nikon S2的成产订单编号为16FB,产品订单编号为16FB-1至16FB-31,计划生产57000台,实际生产56715台,S2成为尼康产量最大的旁轴相机。S2的起始编号是6135000,是个相当奇怪的数字。根据尼康的说法,尼康预计S的编号可能会超越6130000。目前能够看到的S机型的最大编号是6129520,相当接近6130000,很有可能存在编号超过6130000的S机型,所以尼康预留了5000个编号防止S和S2的编号出现冲突。

 

  S2是现在可以最容易找到的尼康旁轴相机,生产时间是从1954年12月到1958年5月,大概三年多的时间,产量很大。尼康是那种有了什么更新却不喜欢告知客户的公司,所以S2也有很多种的版本。S2用更加耐用的塑料取代了机身上的皮革,不过也存在一些不同样式机身覆盖类型。在早期的S2种有一些采用了看上去更像皮革的粗糙一些塑料材质。不过除非把两种机身摆在一起比较否则很难发现这种差别。比如编号为6135721、6135823和6136682的机身就是这种不一样的材质。S2的一个主要的版本就是“黑盘”(胶片速度盘、快门盘,同步速度盘的背景均为黑色)版,大约是从618000号以后开始的。此后的SP机型采用的也是“黑盘”。尽管黑色的S2机型也是根据少量的订单进行生产,不过却是对普通公众开放的。1955年10月,黑色S2首次发布。黑色的S2两种,普通的和“黑盘”的。

  

 

 

 

 

  世界上第一台马达驱动的相机是什么?很多人会不假思索的回答——Nikon SP。可惜答案是错误的。在1957年3月的国际摄影博览会(IPEX)上,尼康的展位引发了轰动——那是一台电驱动的相机,而SP是1957年9月推出的。或许这个机器可以称之为S2E,尼康从未将这种机器作为新的型号推出,但是早期销售的配件马达的说明书上确实列明马达可用在某些S2机身上。第一台马达驱动相机的荣誉属于Nikon S2!

  

 

 

 

 

  1958年3月,S2停产。在S2推出市场之前的半年,Nikon SP上市,下面即将谈到Nikon SP。

 

  任何一个系列的机器当中总是会有那么一款在收藏者眼中极具特殊意味甚至带有几分神秘色彩的相机。这种相机有的是因为数量稀少而有的是应为极具创新精神。在尼康的系列旁轴相机中也有那么一款机器,尽管并不稀有但绝对可谓独具创新。虽然在它的前面已有三位前辈,虽然它仍然是在尼康旁轴最基本的思路上演化而来,但其却成为整个尼康旁轴相机的巅峰之作——这就是著名的Nikon SP!

 

  Nikon S2的成功使得尼康一举成为四大小型相机品牌之一,其他三家分别是佳能、徕卡和蔡司。上世界50年代被看成是35mm旁轴相机的黄金年代,各个厂商不遗余力的对产品进行改良和发展,于是出现了一些在相机发展史上最伟大的相机。然而,竞争也是血腥的,当1954年徕卡M3横空出世时,尼康意识到想生存下去只有一条路可走——革新!

 

  SP在1957年9月上市,代表了尼康在旁轴领域的最高成就!SP仅仅延续了前代机型的镜头卡口,对焦环,数据接口,脚架接口以及肩带环,而其他方面SP都是创新的!SP是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真正的带有视差矫正的旁轴相机,而且是双框线系统,一个对应于50 85 105 135,一个对应于28 35。重新设计的快门,速度提高到了1/1000S,带有B门、T门。外接电动卷片器,自动计数重置。等等。而尼康的第一台单反,Nikon F——被认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专业单反——基本上就是SP的翻版,除了卡口和脑袋上的五棱镜,其他都是照抄SP的!

 

  前面提到过,电动马达并不是SP首先提出的,但是,SP却是真正让电动马达成为系统的机型,伺候这个驱动系统继续在尼康的单反机型上延续,成为今天电动马达驱动相机的第一品牌,可以说SP为尼康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SP的产品订单编号是26F2B,生产订单编号是26F2B-1至26F2B-13,相机编号从6200000-6299999,但是最终并没有生产这么多。目前最大编号的SP的纪录是6232141,就是说从编号看生产了大约32000多台SP,而实际上编号并不是完全连续的,真正生产的SP大约只有22350台左右。

  

 

 

 

 

  SP的版本不多,黑色版本的SP只在早期的前100台机器存在。其他都是拨杆自拍杆等小的变化。除此之外,另外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快门帘的变化了。Nikon SP与Nikon F大约同时生产了5年的时间。1959年,F开始采用钛帘快门,与此同时SP也开始装备钛帘快门。装备钛帘快门的SP大概是从编号6214000开始的,不过开始的时候并非一下子全部改换成太帘快门的,而是逐渐替代的,因此在6214000附近编号的机器有的是太帘快门而有的是布帘的。此外,还有传言称还生产过一个型号的SP,就是SP2,SP2取消了广角镜头的线框,有记录称编号6223719和编号为6215374的机器就是这种SP2,看来这种SP2机型确实存在,但是任何尼康官方的记录都没有记载过,推测可能是为了少量的家庭用户定制的廉价型的SP。

 

 

 

 

 

  为何作为同时代的两台机型Nikon F卖了上百万台,而Nikon SP却只生产了2万多台呢?其中主要的原因可能是SP仅仅推广了两年,而此后尼康所有的广告推广费用全部用于Nikon F。而更重要的原因的是,在1959年,全世界都在等待成功的135单反取代135的旁轴相机,那一年是135相机发展的转折点从而形成了单反主导市场的情况直到今天。SP是相机史上可以说绝无仅有的素质如此之高,生产时间如此之短,产量如此之低的相机,SP站在了风口浪尖,而此后人们可能在没有机会见到这样的相机了。

 

  SP出现之后,Nikon S2仍然与SP并行生产了一段时间,不过S2退出市场只是早晚的事情。从商业角度来看两种机型面对一个不是很大客户群的市场是件不划算的事情。1958年的3月,在S2并行生产了半年之后,尼康推出了S3。

 

  S3可以看做是SP的延展机型,当时的售价较SP便宜了60美元左右,降低了客户选择尼康旁轴系统的成本。同时,S3也被视作是SP的备用机型。基于上述原因,两种机器几乎是相同的。尼康的资深玩家都知道NIKKORMAT,本来Nikon只有正宗的F系列,随着F系列的高贵声誉日隆,令尼康产生了NIKKORMAT只是可以配合NIKKOR使用的低档货。虽然在策略上是相同的,但是S3却不同,S3用户获得的是和旗舰级机型SP同样的品质——因为S3除了取景器与SP不同之外,其他和SP完全是一模一样的!

  

 

 

 

 

  S3的生产代码是26F1B,编号从6300000到6399999。S3总共成产了约14300台左右,其中包括2000台纪念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黑色纪念版。S3和SP一起共同生产一直到1961年,因此和SP一样在后期也有钛帘快门的版本。S3的版本不多,只要就是黑色和钛帘快门的版本。

 

  1959年,尼康希望进一步降低旁轴系统的门槛,于是在S3的基础上进行功能的简化推出了S4。S4主要取消了自拍,取消了计数器的自动回复(改为手动),取消了35mm的框线。其他方面S4和S3基本上相同。S4在1959年的3月发布,主要针对国内市场。S4总共生产了5898台,成为尼康产量最低的旁轴相机之一。

  

 

 

 

 

  S4的生产代码是26F4B,机身编号被分配为6500000-6599999,此外还有一些和S3同样采用63开头编号的S4机型。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机身的编号由63开头直接跳至了65开头,而64的编号则分配给了传奇的Nikon F。Nikon F是尼康第一台超越了编号限制的机型,最终的机身号超过了7400000,超越了百万台而Nikon S4则主要是65打头的编号,最终编号定格为6505899。加上还有一些不明原因63打头的S4的存在,所以S4的编号并非连续的。为了降低成本,S4只有布帘快门的版本。目前所知的S4都是银色版本的,但是一些藏家确信存在着63数字打头的黑色版本的S4。

 

  Nikon F的出现或多或少的让尼康放弃旁轴的想法初见端倪,但是尼康在开发计划中仍然保留了最后一款旁轴相机的开发计划。这台相机在1960年的4月发布,这就是Nikon S3M,而且机型是针对全球市场的。S3M不像S4那样在S3上进行了简化,而是恢复了S3的功能。与S3相比,3m有两个主要的不同点:首先,3m拥有视差矫正的35 50 和105的框线,通过机身背部取景器窗口附近的一根拉杆进行切换,因为与sp的视差矫正方式不同,所以3M不像SP那样有两个取景窗口。第二点,也是3m的特殊之处就是3m是尼康生产的第一台也是唯一一台半格相机。所以3M就是尼康的徕卡72!当然3m比徕卡72要更好,因为3m是可以马达驱动的(M表示Motorized,即马达驱动),为3m搭配的是专门的s72马达机身配件,连拍速度可以达到12fps(这在今天都是个令人咋舌的速度)。

 

  虽然尼康官方表示3m只有黑色的版本,但是确实有银色的版本3m存在,另外3m还有一些没有配套马达配件的机型。3m的生产代码是26F1MB,机身分配的编号号段是6600000-6699999。虽然目前能看到的3m编号最高是6600221,但是3m大约只生产了195台左右,所以3m的编号也不是连续的。Nikon S3M不仅仅是尼康最特殊的旁轴相机而且也尼康最稀有的相机!3m是尼康推出的最后一款旁轴相机,不过在3m推出之后,S3和SP仍然在产。SP在3m出现之后的至少5年的时间里依然在产,但3m却很快在市场上不见踪影。(黑色版本SP目前国际市场的拍卖价格在人民币20万左右,S3m的拍卖纪录非常少,估计价格将高出黑色SP版本不少。)

  

 

 

 

 

  尼康旁轴的后期机型都是在SP的基础上开发而来的,基于这一点,可以说尼康旁轴的旗舰机型只能非SP莫属。

 

  Nikon I的开发始于1945年底,上市则在1948年3月。这段时期,尼康开始生产佳能卡口和徕卡螺口的50 f3.5和f2.0。1947年,尼康也有可能已经开始了螺口的135 F4.0镜头的生产。随着尼康第一台相机Nikon I准备上市,相应卡口的镜头也在同时研发。到Nikon I开始发售时,尼康总共提供了5款镜头可供选择,分别是35 3.5, 50 3.5及2.0,85 2.0和135 4.0,其中只有85的这枚镜头是新开发的。尼康的第六支镜头是50 1.5,大约是在1949年底或50年初上市的。随着Nikon M的上市,50 1.5被著名的50 1.4所取代,而135 4.0则被135 3.5取代。1950年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尼康的镜头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之内,这一年也成为尼康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

 

  1950年,生活杂志的摄影记者大卫道格拉斯邓肯(David Douglas Duncan)与荷瑞斯布里斯托(Horace Bristol-其代表作为著名的影集《愤怒的葡萄》)两人正在东京,准备出发拍摄朝鲜冲突。一位年轻的日本摄影师给邓肯看了一些用尼康85 2.0镜头拍摄的照片,照片非常锐利。二人得知镜头就是在不远的工厂里生产的就直接奔赴了尼康的工厂,并且获准可以随意挑选镜头和相机。试用之后发现镜头成像非常满意,于是邓肯获取了全套尼康螺口镜头用于他的徕卡机身。并且这些镜头用于了整个朝鲜战争的拍摄。其著名的影集《This is war!》里所有的照片都是采用尼康的镜头拍摄的,虽然他用的是徕卡的机身!而布里斯托则获得了全套的康泰时卡口的尼康镜头用于自己的康泰时机身。而美联社的另一位记者汉克沃克(Hank Walker)则是当年8月到达日本,他则更干脆的抛弃了自己原先的设备而是转而使用尼康的相机和镜头继续回到朝鲜进行拍摄。后来,邓肯回到纽约时候,将新采购的尼康镜头进行了光学测试,结果表明镜头素质极其优秀,于是乎生活杂志采购了大量的尼康器材提供给旗下的记者使用。这样,尼康镜头的口碑在专业摄影记者中迅速传播开来。就这样,尼康出现在了世界摄影人的视野之中,很快尼康的机身与镜头就供不应求。尼康加快了相机和镜头的研发速度。1954年的一份统计表明,尼康70%的产品是用于出口的,而尼康正在生产大约80多种不同的镜片用于制造镜头。

 

  尼康生产了很多种镜头用于其旁轴相机,每种镜头都会在后面依照不同的焦距和光圈进行介绍,为了防止重复,这里先介绍一下这些镜头的主要特点以及发展趋势。

 

  光学结构:尼康每种镜头的光学结构都是在镜头即将面市之前才最终确定的,而且基本上光学结构在整个镜头的生产过程中都不会进行什么太大的调整。在1945年尼康就开始了镜头的镀膜,也就是说尼康所有的旁轴镜头都是镀膜镜头——这也是尼康最主要的一个镜头卖点之一!

 

  标示规则:尼康镜头的标示是具有一定规则的,包含了厂商名称、焦距、光圈、Nikkor的字样以及后缀的字母。后缀的字母表明镜头是不是广角镜头(字母W),而标准及长焦镜头则表明镜头的镜片数量(希腊字母)。曾经也出现过红色的字母C,这表明镜头是镀膜的,不过后来取消了,因为消费者已经默认镜头全部都是镀膜镜头的缘故。

 

  例如:35mm f3.5 Nikkor的标示为:Nippon Kogaku Japan No……. W-Nikkor-C 1:3.5 f=3.5cm,而50mm f1.4 Nikkor-S则标示为:Nippon Kogaku Japan No……. Nikkor-S-C 1:1.4 f=5cm。

 

  通过这些标示我们可以大致了解镜头的情况。50 1.4上的S代表“septem”就是“7”的意思,表明镜头具有7枚镜片。而W则表明是广角镜头,但是则没有表明镜片数量。广角镜头中的唯一一个例外是21mm f4.9 Nikkor-O,这枚镜头的出现非常晚,“O”代表“Octo”(8)。字母和镜片数量的对应关系如下:

 

  U=1(Uns)

  B=2(Bini)

  T=3(Tres)

  Q=4(Quatour)

  P=5(Pente)

  H=6(Hex)

  S=7(Septem)

  O=8(Octo)

  N=9(Novem)

  D=10(Decem)

 

  同样,至少在1974年以前,尼康也用同样的规则标示其F系列的单反镜头。

 

  镜头年代:除了序列号之外还有三种方法识别镜头的年代。

 

  1. 在日本被美军占领期间生产的所有镜头上标示的字样是“Nippon Kogaku Toyko”,而其后的镜头标示的字样则是“Nippon Kogaku Japan”。凡是带有东京字样的镜头都是用于Nikon I或者Nikon M相机的。

 

  2. 1956年之前生产的绝大多数镜头都是银色的抛光镜身,而到了1956年之后,同样的镜头则变为黑色涂装的铝制镜身,不过也有例外。有些镜头开始就是黑色的从来没有银色的版本,而有两支镜头则只有银色的版本。从银色变为黑色的镜头有:25/4.0,28/3.5,35/3.5,35/2.5,50/2.0,50/1.4,85/2.0和135/3.5。只有黑色版本的镜头是:21/4.0,35/1.8,50/1.1,50/1.4奥运纪念版,85/1.5,105/2.5,105/4.0以及180,250,350,500和1000的折返镜头。两支镜头在1956年之后仍然在产的镜头只有银色版本,这两支镜头是35mm Stereo-Nikkor和50mm Micro-Nikkor。有些在1956年之前已经停产的镜头则只有银色版本,包括:50/3.5和2.0的塌陷镜头以及50/1.5,135/4.0两支占领区时生产的镜头。

 

  3. 字母C的有无。红色字母C的字样大约在1957年或58年消失。

 

  此外,尼康曾经尝试镜头的轻量化。邓肯以及其他记者对尼康镜头的唯一批评就是重量。美国的记者们认为大多数的尼康镜头的重量都偏重,所以尼康进行了镜头的轻量化。大多数的镜头在变成黑色版本之后分量都减轻了,而也有一些在还是银色版本的时候就进行了减重,所以对于同一种镜头,分量越轻则意味着生产的年代越晚。

 

  下表是尼康旁轴镜头的一览表,列出了镜片数量的字母,是否是MIOJ(美占时期)生产,是否有红色字母C,以及是否有银色或者黑色版本。

  

 

  21mm f4.0 NIKKOR-O

 

  发布时间:1959.6

  光圈:4.0-16

  视角:92度

  对焦范围:3英尺-∞

  滤镜尺寸:43mm

  重量:4.5盎司

  原始售价:$199.50

  生产数量:约500

 

  这是尼康生产的最广角的旁轴镜头同时也是发布最晚的旁轴镜头。由于发布的时间最晚,所以生产的时间也很短(少于两年)。这枚镜头最后出现在尼康官方产品列表的时间是1961年12月。这段时期内,同样光学结构的单反镜头也在生产,并且采用了和单反镜头同样的镜身。这枚镜头要比同时代的康泰时镜头的光圈更大,不仅如此,该枚镜头采用了稀有的玻璃以及特殊的镀膜。因此,其光学素质比现代的广角镜头毫不逊色。因为产量很低,今天很难看到此镜头。根据编号,镜头大概生产了不到500枚,目前能看到的最大编号是621330.当然可能存在着更大的编号。

 

 

 

 

 

  这枚21mm镜头发布于1959年5月,此时康泰时也有一枚同样的21mm镜头,就是21 f4.5 Biogon,尼康的这枚镜头的设计几乎和康泰时的镜头是一样的。而康泰时这枚21mm的镜头结构则来自于1954年发布的用于6x6画幅哈苏相机的38mm Biogon。

  

 

 

 

 

  尼康和康泰时镜头的结构比对均为八片四组(左尼康 右康泰时)

 

  尼康的这枚镜头极为稀少,镜头真身就很难见到,用此镜头拍摄的样片就更难找到了。

  

 

  25mm f4.0 NIKKOR

 

  发布时间:1953.9

  光圈:4.0-22

  视角:80.5度

  对焦范围:3英尺-∞

  滤镜尺寸:多种

  重量:4.5盎司-2.5盎司

  原始售价:$169.50

  生产数量:约2500

 

  25 F4.0最早在1953年11月上市,比尼康S2上市要早一年,距尼康第一台相机上市约晚六年不到。在21mm镜头出现之前,此枚镜头一支是尼康最广角的镜头。25 f4大约生产了8年的时间,总共生产了2500枚左右。其中从402500至403500编号的为银色的版本,随后至405000为黑色版本。25 f4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小巧,安装镜头之后,镜头只突出机身约1cm不到。与其他尼康广角镜头不同,25 f4只能使用机身上的对焦环来对焦。

  

 

 

 

 

  一个全套的25 F4应该包含有:

 

  1. 镜头本身

  2. 25mm外置取景器

  3. 专用镜头后盖

  4. 专用镜头前盖

  5. 专用遮光罩

  6. 放置取景器的植绒收纳盒

  7. 皮质小型镜头固定件

  8. 镜头皮筒

  

 

 

 

 

  

  25 F4除了尼康S卡口之外,还有徕卡L39卡口的版本,不过数量则更为稀少。尼康官方宣称L口的镜头发布于1955年6月,不过藏家认为发布的时间应该早于尼康官方的口径。

  

 

 

 

 

  25 F4的镜片为4片,是topogon方式的双高斯结构与蔡司的版本是一模一样的。topogon首先是由Robert Richter博士在1933回通过修改hypergon结构(1900,Goerz)而来,增加了一对凹形镜片的对称结构,从而改善纵向色差校正和球面像差。具有高分辨率和场平整度极佳的光学特性、低畸变和低场曲。战后,东德的Carl Zeiss Jena开始采用topogon结构设计25mm的镜头。蔡司版本topogon结构25mm镜头存世大概只有不到700只。后来,佳能也有topogon设计的25mm镜头。

 

  参考资料:

 

  https://www3.xitek.com/papers/magicpig/Topogon.htm

  

 

 

 

 

  28mm f3.5 NIKKOR

 

  发布时间:1952.9

  光圈:3.5-22

  视角:74度

  对焦范围:3英尺-∞

  滤镜尺寸:43mm

  重量:5.0盎司(银色)-3.4盎司(黑色)

  原始售价:$149.50

  生产数量:约10000

 

  作为尼康旁轴系统的第二只广角镜头,28 f3.5从1952年晚期一直到1964年的4月,总共生产了12年的时间,为什么说这是尼康旁轴系统的第二只广角镜头呢?这是因为在此枚镜头发布之前,尼康旁轴系统的唯一广角镜头是35mm镜头,而在那个年代35mm镜头和现在不同,被人认是标准广角镜头而不是现在认为的更接近标准镜头。同时,此枚镜头也是尼康旁轴系统时间跨度最大的一支镜头。由于光圈较小,这也意味着镜头的价格更加低廉,这只镜头生产了大约10000枚左右。具有巨大后镜组的6片4组的镜头结构让这只镜头具有不同寻常的锐度以及极小的暗角,在上世纪50年代被认为是此焦段最好的镜头。早期的银色版本的编号从346000到大概349000,随后,镜头的编号方式发生了改变,编号从712000到大约714000,这批次的镜头仍然是银色的版本,但是重量稍稍有所变轻。从714000(约)之后,是新的黑色的也更轻的版。虽然重量发生了变化,但是光学结构并没有变化。银色的版本和黑色的版本有过一段很短时间的重合,因此会看到很罕见的银色版本的编号要大于黑色版本的情况。跟随此镜头搭配的外置取景器则只有银色的版本。使用SP的用户可以使用机身内置的28mm取景框,则无需外置的取景器。所以,目前市场上能都看到很多没有外置取景器的28 f3.5的镜头。28 f3.5的镜头专属镜头后盖则早起是金属材质,后来改为塑料材质。

  

 

 

 

 

  28 F3.5的配件

  

 

 

 

 

  28 F3.5的最大光圈3.5在今天看来实在是太小了,28 F3.5也难以称为一枚高速镜头。不过,在那个年代,黑白摄影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同时通过暗房技术可以弥补一定的曝光不足。此外,尼康推出这枚28mm毫米的镜头更是处于市场竞争的考虑。因为在此之前,佳能在1951年的10月推出了Serenar 28 F3.5的镜头,这在当时是此焦段最快速的镜头,使得当时的徕卡28 F6.3和蔡司28 F8.0的镜头黯然失色。因此,佳能和尼康都非常想吃掉此前由徕卡和蔡司占据的28mm镜头的市场。

 

  佳能 28 F3.5

  

 

 

 

 

  35mm f3.5 NIKKOR(Occupied)

 

  发布时间:1948.3

  光圈:3.5-16

  视角:63度

  对焦范围:3英尺-∞

  滤镜尺寸:无

  重量:6.5

  原始售价:未知

  生产数量:约2400

 

  1948年3月当尼康的第一台相机Nikon I面世的时候,用户总共有5枚镜头可以选择,这五枚镜头也被称为“尼康五祖”——分别是135mm F4.0,85mm F2.0,50mm F3.5,50mm F2.0以及这枚35mm F3.5。在1950年之后,可用的镜头才逐渐出现,并且这些后来发布的镜头和“尼康五祖”构成了直到今天为止的最完善的旁轴镜头系统。尼康35mm的镜头有很多种版本,首先是在美占日本时期的35mm镜头。这批35mm的镜头中,有三种明显的不同编号的方式。第一种是以612打头的很少数量的镜头,这批镜头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光圈调节环的方向与所有的尼康其他的镜头是相反的!!!据小道消息哈,这批次的镜头是制造于1946年的试验性产品,而且是在nikon I生产之前实验的,如果遇到这批次的镜头,只要在经济承受范围内,拿下它~!!!。第二批次的镜头就是从编号9101打头的一批次镜头,一直到9101700,这批次的镜头后部都有MIOJ的字样,而且光圈调节同样是无极的,并且最小光圈只到16而不是后来版本的22。最早这批次的镜头官方发售的时间是1948年的3月,和Nikon I同时上市。有记录的编号是从91037到9101640。第三种编号方式是从425000到426000,此后同样的命名规则在非美占日本时期继续了下去。426000以后的镜头后部就没有MIOJ的字样了。这样后部具有MIJO字样的35mm镜头总共不到2400只,所以无论上述三种的哪一种,都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所有以上的镜头都只有银色的版本,没有黑色的版本。

  

 

 

 

 

  35mm f1.8 NIKKOR

 

  发布时间:1956.9

  光圈:1.8-22

  视角:63度

  光学结构:7片5组

  对焦范围:3英尺-∞

  滤镜尺寸:43mm

  重量:5.5盎司

  原始售价:$179.50

  生产数量:约8000

 

  作为尼康旁轴系统的在上世纪50年代最快速的镜头之一,35 F1.8在1956年的1月设计完成,并于同年9月上市。镜头采用了镧系玻璃,并且具有超大的镜头前组与后组,已达到大光圈的要求,同时也极大的减少了球差及场屈。35 F1.8是尼康最大光圈的广角镜头也是最锐利的一支,并且成为现代藏家必求的一支镜头。镜头的编号从351800开始,最终的有记录的编号目前是359952,总量大概生产了约8000支。35 F1.8大致有两个版本,区别在镜身上,通常见到的都是标准的黑色铝制镜身,银色的后卡口和银色的光圈环,还有一种稀有的版本是早期的黑色的光圈环,总量可能只有不到100支,编号从351800到351880左右。35 F1.8一直到1964年中期都在尼康的生产目录之中,生产了8年,每年的产量大概为1000支。

  

 

 

 

 

       35mm f3.5 STEREO-NIKKOR

 

  发布时间:1956.12

  光圈:3.5-16

  视角:45.5度(两支镜头)

  光学结构:4片 结构方式:未知

  对焦范围:3英尺-10英尺(仅镜头),10英尺-∞(通过立体棱镜)

  滤镜尺寸:40.5mm

  原始售价:$274.00(镜头、立体棱镜、滤镜、取景器及皮质盒)

  生产数量:约170

 

  尼康在1956的5月即宣布将要发售这枚立体镜头,但是直到1956年的12月才正式上市。此镜头在尼康的官方列表中一直到1961年的10月一直赫然在列。虽然生产的时间不算短,但是产量仅有区区的170支!数量如此之少让这只镜头成为名副其实的尼康旁轴系统的最稀有镜头。镜头只有黑脸银色镜身的版本,由两支独立的35mm镜头组成。通过隔板每支镜头覆盖17x24mm的底片,共同组成一张24x36mm的标准底片。镜头标配一个滤镜,此外还有一个可选的遮光罩。同时标配的还有取景器以及一个立体棱镜可以将对焦距离增加到无穷远。值得一提的是立体棱镜是全反射式的,能有效防止进入镜头的光量减少。镜头本身能够拍摄3-10英尺内的立体照片,虽然通过棱镜对焦距离能增加到无穷远,但是照片的立体感会有所降低。标配的取景器的线框是竖向的,以符合立体照片最终的构图。

 

  镜头有记录的编号从241800到242100,而且编号并不是连续的,实际的产量在170支左右而且没有都卖出去。根据日本的税法,产品的库存是要征税的,因此有28支镜头枚尼康自己销毁了,据传是直接拿锤子砸的。如果这是事实的话,那么只有142支镜头存世。尽管徕卡要先于尼康在旁轴系统中推出立体镜头,不过这也能看成除了徕卡和蔡司之外,日本厂商在旁轴立体镜头领域里的一次尝试。另外,虽然不能确切知道这支镜头的光学结构,但推测应该是和nikkor 35 F3.5是一致的。

  

 

 

 

 

  50mm f3.5 MICRO-NIKKOR

 

  发布时间:1956.10

  光圈:3.5-22

  视角:46度

  光学结构:5片4组

  对焦范围:3英尺-∞(伸出);1.5英尺-3英尺(缩回)

  滤镜尺寸:34.5mm

  重量:4.7盎司

  原始售价:$199.50

  生产数量:约1500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就是当尼康推出这枚镜头的时候是如何思考其市场定位的。要知道,在1956年10发布的时候,更大光光圈的50 F1.4已经在市场上销售了,而且居然价格还要比F1.4的贵。

 

  今天的用户已经很熟悉带有MICRO-NIKKOR名称的镜头表示是尼康的具有杰出近摄能力能力的镜头,同时这种镜头也具有很好的锐度及很小的场屈。而采用MICRO—NIKKOR的命名就是上世纪50年代的尼康旁轴镜头开始的。如今,尼康的微距镜头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镜头群。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其他家的微距镜头的冠名都是采用的是MACRO,而尼康为何采用的是MICRO的?

 

  在早期,摄影术语中的MACRO表示实际成像大小要大于1:1,后来随着微距镜头的越来越多,各个成像比例不到1:1镜头也采用了MACRO的名称。开始的时候尼康是想严格按照早期术语中的MACRO的定义来命名自己的镜头的。而在1986年AF NIKKOR 55 F2.8出现之前,尼康还没有一支放大比率超过1:1的镜头。不过,1986年的时候尼康镜头已经占有了很大的市场份额,尼康也就没有在微距镜头上更改命名,不过这样一来倒是显得尼康在镜头命名上很另类的。而尼康的微距镜头的元祖就是这支50 F3.5 MICRO-NIKKOR。

 

  这支镜头采用的是优化的Petzval结构,能够提供非常准确的色彩还原,在这一点上要优于当时其他的所有镜头,同时改良后的结构也提供了近距离摄影的当时最高的分辨率。

  

 

尼康(4546)
旁轴(226)
泡菜(127)
相机(4052)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