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给自己打造一台满足摄影需求的图形工作站

给自己打造一台满足摄影需求的图形工作站

色影无忌
天漠虎峪
黑眼圈
2015-12-07

  摄影器材是一个系统,有各种各样的附件,除了三脚架闪灯一类之外,从更大的意义上说,俺觉得最大的摄影附件就是电脑,即使你是直出理论的坚决捍卫者,永远强调自己的片子绝无后期,但电脑依然是实现人机交互的唯一手段,除非只玩胶片。

 

  俺一向喜欢PC,因为可以DIY,iMAC上市之后,俺立刻买了一台,5k大屏漂亮非凡,性能出色,但由于无法折腾硬件,少了不少乐趣,加上应用程序比PC的少,上网银也不灵,最后给了儿子,让他看大片用了。所以,尽管俺的手机是苹果的,Pad也是,但台式电脑一直用PC。

 

  近年来,俺一直用的这套PC系统还是当初1200万像素够用论盛行时自己DIY的,目前俺用的主机是俺历年发烧过程中使用寿命最长的一个,酷睿i5CPU,GTX260显卡,16G内存,其间也曾小打小闹,换个固盘或增加个USB3.0扩展卡啥的,但没大动。随着数码相机的飞速发展,如今连最便宜的全幅A7都是2400万像素的,更别说3600万像素的A7R和4200万像素的A7RII了。随着相机的升级,俺的电脑也逐渐变得力不从心了。

 

  三十年前,俺从8位的中华学习机开始玩电脑,显示器就是黑白电视。那块硕大的软盘驱动器曾给俺带来过无穷乐趣,为了省钱把单面360k软盘左边开个口当双面盘用。从286开始,俺拥有了第一块硬盘,马来西亚产的Corner,别看一千五大洋才换来区区40M的空间,可感觉比今天买个4T硬盘还牛。

 

  如今,A7RII的一张无压缩RAW就有80多M,A7RII和A7S2又实现了高码率4k内录,俺突然觉得自己的这套系统不行了,全屏播放100M码率的4k跌跌绊绊,用DXO对RAW进行PRIME降噪,每张需要五到十分钟,导出JPG期间CPU百分之百占用,电脑和瘫痪了一样,啥也干不了。有一天,俺终于下决定大动一下,好好升级改造一番。打开机箱一看,主板上的不干胶小条赫然写着2009年11月。这套系统居然用了六年,该下岗了!

 

  和买摄影器材一样,下手之前俺喜欢先认真做一番功课。其实DIY在乐趣从这个阶段就开始了,从上Intel官网开始,乃至浏览阅读与CPU、主板、内存和显卡相关的各种评测,一直兴趣盎然,有滋有味。经过认真斟酌,制定出最终升级方案。不过,既然是升级改造,就不会是全新,俺知道啥都换新的换高级的好,只要想发烧,永远无止境,但俺更知道这些都要以银子为代价,银子多啥都好办,可俺的银子总是很忙,经常不着家,所以俺就只好采用新老结合的策略了。

 

  新升级的部分包括:

 

  CPU:Intel Xeon E5 1620 v3 3.50GHz 正式版

  散热器:美国原产猫头鹰 NH-D14 SE2011散热器 + PWM 温控风扇

  主板:微星 X99A SLI PLUS (Intel X99/LGA 2011-V3)

  显卡:丽台 Quadro K620 + DP线

  内存:4×8G DDR4 3000 Kingston Predator (HX430C15PBK4/32)

  固盘:240G Intel SSD SATA 6Gb/s(SSDSC2BW240H601)

  操作系统:Windows 8.1 Pro

 

  继续使用的部分包括:

 

  硬盘:4×3T WD绿盘

  外置RAID:5×3T WD绿盘

  机箱:塔式酷冷至尊

  电源:长城服务器专用,600瓦额定输出,800瓦最大输出

  光驱:先锋BD-ROM BDC 207蓝光康宝

  输入装置:罗技无线鼠标键盘

  显示器:明基32寸护眼液晶屏 100%RGB,0.276点距,2560×1440分辨率

 

  点击无忌论坛原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给自己打造一台满足摄影需求的图形工作站》进行跟帖。

 

#p#

  1. CPU

 

  任何DIY均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取舍开始,在这个过程中,CPU首当其冲。

 

  目前,高性能家用电脑均用酷睿,图形工作站则用至强,因为普遍观点认为在图形处理方面,至强的表现要远远好于酷睿。俺查了一些市场上的图形工作站的硬件配置,确实非至强莫属,因此果断放弃i7。

 

  至强是个大家族,从几百美元到几千美元的,品种繁多。俺架设的是工作站,不是服务器,500美元以上的就免了。最后,俺把范围收缩到三个CPU之上:E5-2603 v3、E5-1630 v3和E5-1620 v3。反复比较后,放弃了前两个。俺更喜欢更高的主频而非更多内核和线程,因此放弃了2630。与1620相比,1630的主频仅仅高了0.1G,其他参数完全一样,但价格却上去了三分之一,感觉不值,也果断放弃。

 

  除了上述原因外,俺选择E5-1630 v3还因为很多图形工作站也都使用这款CPU,如戴尔Precision T5810系列、惠普的HP Z440(Xeon E5-1620 v3/8GB/1TB),以及联想ThinkStation P500等。通过参数比较发现,1620的缺点是功耗大,最高140瓦,不过CPU本身支持IntelC-State和C1E Support,只要在CMOS里把这两个选项设置为Enable,即可在空闲时自动降频和降低电压以减少功耗。

 

  买电脑部件,俺喜欢去中关村而非淘宝,因为选择起来更直观。不过在村子里买东西一定要小心,比如至强CPU一共有三个版本,除了正式版之外,还有ES和QS版。如果商家发现你是外行,会毫不犹豫地会以正式版的价格把ES和QS版卖给你。

 

  和无压缩RAW与有损压缩RAW一样,相对于正式版来说,ES版的CPU运行起来似乎感觉不出太大差别,但价格却要比正式版便宜30%~50%。

 

  QS版是另外一种非正式版CPU,QS是Qualification Sample的缩写,即正式发行前的最后一个测试版,性能接近正式版,由于价格便宜,不少人将其作为廉价正式版使用。俺喜欢花钱花在明面上,不愿意花了冤枉钱,还让JS说你是SB,因此装机完毕后,立刻运行了一下CPU-Z,证明自己买的确实是正式版之后才放心。

 

  2. 散热器

 

  如今水冷散热很时髦,但俺没有选择,因为并非没有漏液的问题出现,觉得风冷更踏实。经再三筛选,俺看中了猫头鹰 NH-D14 SE2011散热器,美国原产,顶级风冷,就是有点贵。俺在中关村两个小时,啥都搞定,唯独没有俺想要的猫头鹰,最后只好去从马云商店买了一个。由于双十一刚过,快递用了好几天才送到。

 

  系统运行了两个星期之后,感觉这个散热器的散热效果确实不错,计算机空闲或低负荷时CPU温度约为43度,启动了大量应用程序CPU占用率高时,散热风扇从200多转增加到900多,CPU温度最高51度。

 

  3. 主板

 

  X99芯片组的主板是必须的,南北桥合二为一是好事。以前俺用过华硕、技嘉、微星甚至七彩虹等各种不同主板,最后觉得微星比较顺手,因此这次还是选择了微星,型号是X99A SLI PLUS (Intel X99/LGA 2011-V3)。

 

  其实,如今的主板都很高级,俺选择微星纯属习惯,萝卜白菜的事。在购买之前,俺特意从网上下载了PDF版的说明书,仔细阅读之后认为这块主板具备俺需要的全部功能。和俺以前用的微星主板一样,这也是一块给超频玩家用的主板,配备了第四代超频精灵。和玩摄影一样,俺喜欢挑战硬件的极限,尽管俺选择的1620CPU的最高睿频只有3.6,但能超一点是一点,既然没有成本,何乐而不为呢?此外,主板上有10个USB3.0、6个USB2.0和2个USB3.1接口。支持四通道内存、双CMOS。此外,在主板内置的10个SATA接口里,可以用SATA1到SATA6架设RAID-0、RAID-1、RAID-5和RAID-10四种磁盘阵列。由于俺已有外置的RAID柜,因此机内用了四块独立硬盘,等需要第二个RAID时再说。

 

#p#

  4. 内存

 

  内存绝对不能成为电脑运行的瓶颈,不少人的说自己的电脑慢,很多情况是内存不够或速度太慢所致。因此,俺选择了4条8G金士顿的DDR4 Predator 3000内存。这种内存由于速度高,号称骇客神条,又因上面有锯齿状的金属散热片,也叫梳子内存。系统安装完毕之后,俺从BIOS里将内存超频到3200Mhz。

 

  5. 显卡

 

  俺以前用的是GTX系列,但从来不玩游戏,也从来不在电脑上看H264或H265高清电影,显卡上有没有硬解无所谓,因此没有考虑很多人都用的GTX9XXX一族,而选择了一款很多图形工作站常用的低档专业图形显卡Quadro K620。

 

  除了K620外,还有更高型号的Quadro 2000,但俺从Photoshop 3.0开始一直玩到现在的CC,都是平面级的软件,顶多用Premiere从视频里截截图而已。有评测说,K620即使运行AE表现也非常不错,俺不搞工程设计,不用Autodesk系列,不玩3D建模,因此用不着太高档的专业显卡。另外,俺的主板有四个PCIe×16的全尺寸插槽,支持四路显卡,和扩充内存一样,如果以后真觉得一块显卡不够强劲,那就再插上一到两块相同的K620即可。系统试机运行之后,无论俺用什么软件修图,GPU的占用率都没有达到过100%,看来这块K620确实足够了。

 

  Quadro K620的外形十分小巧,上面只有一个很小很安静的散热风扇,俺不喜欢GTX9xx系列的次要原因就是不喜欢堆料式结构,看着上面三个硕大无比的风扇就不舒服。

 

  6. 显示器

 

  随着比尔·盖茨DOS的不断升级乃至后来Win3.0的出现,俺的电脑也不停地更新换代。随着数码摄影的发展,俺每两年就更换一台显示器,很早淘汰的索尼21寸特丽珑CRT和24寸美格都是万元以上级别的,想想都心疼。可自打有了液晶显示器之后,俺实在不想再用CRT了,好比数码相机的出现让俺断然放弃了胶片一样。可时至今日,还有人告诉俺显示器还是CRT的好,俺实在想不通。

 

  有人问为啥不选择艺卓或NEC,为啥没买4k显示器。俺的回答是前者俺不需要,因为俺就一个业余玩家,从不输出任何硬拷贝,不要求色彩绝对准确,不需要广色域,100%RGB足矣。俺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是对于32寸大小的屏幕来说,4k分辨率用起来太不舒服,啥都变得很小,俺岁数大了,眼神不好,看上去费劲。俺不喜欢有限的面积里有过高的分辨率,俺的1600边长的大图,放在iMAC的5k显示器上仅占据了中间的一小块,看着很难受。俺以前淘汰的22寸三星T220的点距是0.282,淘汰的24寸飞利浦240PW9的点距是0.270,俺用惯了这种点距,因此选择了0.276点距的32寸明基。

 

  这个显示器有几个功能俺很喜欢。首先是不闪烁。安装好显示器驱动之后,俺实验了一下。在刷新频率都是60Hz的情况下,用手机或微单对着电脑显示器看,明基32没有上下翻滚的光带。把飞利浦240PW9换上去,同样60Hz,则有明显的上下翻滚的光带。再把三星T220换上去,居然也没有。事实证明飞利浦240PW9的闪烁最严重。这种闪烁尽管直接用肉眼看不太出来,顶多就是时间一长眼睛容易疲劳,但最毁眼睛。

 

  俺喜欢这个显示器的第二个地方是有低蓝光显示模式。显示器上有一个线控圆盘,可将上面的三个按钮设置成三种不同显示方式,比如文字处理、修图、看电影或玩游戏等。俺将1设置成sRGB并且对这个进行了色彩校正,用于修图。把2设置成最低亮度,以便临时离开时降低显示器的功耗。俺将3设置成低蓝光的暖色温模式,屏幕看起来没有sRGB那么雪白,比较柔和,用于浏览网页以及回帖发帖等,由于没有强烈的白光或者说蓝光,感觉很舒服,不刺眼,眼睛不易疲劳。

 

  此外,这个显示器还有其他显示器都有的功能,比如用一根USB线连接到机箱上的USB3.0插口上就能使用显示器上的两个USB3.0口和一个USB3.0读卡器以及两个2.0的USB,用一根DP线连接到显示器上,图像声音就都有了。显示器上的内置小喇叭很管用,俺不在乎音质,因为俺就是下载了高清mkv之后,试着播放一下看看字幕是否正确,是否同步,有显示器上的那两个小扬声器就可以了。想听音乐,俺用音响。对了,俺的Quadro K620显卡只有两个接口,一个DVI,一个DP。由于DP能实现最大的色彩深度,因此俺专门为此买了一根DP线。

 

#p#

  7. 固盘

 

  原来系统上的也有SSD,作为系统盘,这次升级时又买了一个,因为想到俺太太偶尔用一下的电脑上用的还是机械硬盘,因此就把以前那块放到她的电脑上了。俺先后买的两块SSD都是240G的,没敢买太大的,尽管知道SSD速度之快远非机械硬盘可比,但俺还没富裕到敢买几十T的SSD做RAID用于存储数据的份上,没那么多钱。俺这两块SSD都是Intel的,因为俺买东西有一个习惯,就是买厂商擅长或俺认为它擅长的产品。

 

  俺的品牌观念比较严重或者说顽固,即使在486和586年代,俺始终不买AMD的CPU。这种习惯甚至带到了其他方面。比如液晶电视必买夏普,因为有液晶电视之父的称号,记得两年前夏普60寸液晶比很多其他品牌贵一倍多,但俺还是选择了夏普。又如,玩单反时,很多人都买又便宜又好的索尼a900,但俺不为所动,坚决买了尼康D3X,后来又进了佳能5D2和5D3,索尼单反始终没碰过,因为俺认为索尼在单反方面不在行,必须NC。镜头也一样,俺很少碰副厂头,无论某鸟把适马吹得如何天花乱坠,如何秒杀索蔡,俺就是不喜欢ART啥的。如今,俺只玩索尼微单,道理相同。

 

  如果俺没记错,Intel应该是是第一个推出固盘的厂家,因此俺前后买的两块固盘都选择了Intel,操作系统还是放在可靠的载体上好。和很多新型主板一样,微星X99A SLI PLUS也支持M.2接口,但俺没买Killer缓存固盘,因为如果使用了M.2,SATA5和SATA6以后就不能再用于RAID了,但俺今后很可能还要建一个机内RAID。另外,SATA接口的SSD俺认为已经足够快了,开机速度一直都能保持在16-18秒之间,打开其他各种软件也飞快,俺觉得可以了。

 

  8. 电源、机箱和光驱

 

  机箱没买新的,因为觉得没必要,酷冷至尊在09年已经是很好的机箱了,如今再花一千多买个不锈钢的俺觉得没啥必要。

 

  至于电源,俺一直很在意,09年以前,一直使用黑金刚,因为功率大并且安静,当时中关村没货,还是特意托人买的。09年装机时,因为硬盘多,因此放弃了一般电源,而买了一个大功率的服务器电源。这个电源一直使用到今,表现良好。最高供电记录是除了为主板、显卡和内存供电外,还有8块包括IDE在内的硬盘,1个刻录机,两块USB3.0扩展卡和一块RAID扩展卡。俺的这种高功耗配置连续使用了一年多,直到架设了一个外置RAID时为止。其间,整个系统运行非常稳定,没出现过崩溃,所有硬盘工作正常,没有出现过任何坏道并一直沿用至今。因此,俺认为这个电源相当出色,除了风扇声音有点大之外,没别的毛病,这次升级没有舍得换。

 

  至于那个先锋BD-ROM BDC 207蓝光康宝光驱,俺很需要,因为俺有玩无损音乐的爱好,想时不时地用EAC抓个音轨压成flac啥的,因此保留了下来。由于光驱很好用,因此也没换新的。

 

  9. 硬盘

 

  俺喜欢追求存储介质的容量,这个习惯也延续到了摄影器材里。比如,俺现在的所有SD卡都是64G的,小于这个64的都送人了,俺的RX100M2是从索尼官网买的,当时送的一块16G卡,俺包装都没拆,出机身时一起送给买主了。俺到国外自驾游时,除了机身里的SD卡之外,还要带上10块64G的卡,总觉得有大量的冗余心里才踏实。电池也一样,每次出去,总要带上6块原装备用电池和三个充电器。

 

  正如以上所说,俺以前的这套系统是09年DIY的,当时配备了两块SATA接口的2T日立硬盘。由于以前的两块IDE硬盘完好无损,扔掉可惜,所以也一并装入了机箱。

 

  俺对硬盘的感觉是永远不够,因为永远有拍不完的RAW+JPG,永远有下载不完的ape、flac、SACD和mkv,因此很快又买了四块3T硬盘。因为俺喜欢西数绿盘低功耗、低热量和低噪音的特点而且价格便宜,因此后来所有机内硬盘和RAID均采用绿盘。这次更新,俺的机箱里仅留下了四块3T绿盘,其他的都装入到硬盘盒里,专用于在视听系统上看电影听音乐了。

 

  如今,俺的机内四块绿盘是这样分配的:一块用于存放照片,一块用于存放古典音乐和京剧,一块用于存放高清大片,一块用于存放各种软件、临时下载的东西以及其他文件等。俺定期对机内硬盘进行整理,有价值的随时存入到外置的RAID里。俺很看看重数据安全问题。机内存放的重要内容都有机外备份。如果连备份也坏了,那就和开车同时扎了两个轮胎一样,只能自认倒霉了。

 

  除了以上所说的机内硬盘和RAID以及装入硬盘盒里的硬盘之外,俺还有N多移动硬盘,包括;两块1T容量2.5寸的WD Passpoort移动硬盘和一块1T容量2.5寸的希捷移动硬盘,这三块硬盘都是USBG3.0的。此外,还有两块2T、两块3T和两块4T的3.5寸希捷原装移动硬盘。

 

  俺从不用电脑听音乐或看电影,因为俺喜欢用电视+5.1系统+开博尔盒子。如今,俺的开博尔通过hub连接了八块外置硬盘盒,里面分门别类地存放着古典音乐、西洋歌剧、京剧以及各种俺喜欢的豆瓣8分以上的高清大片。这8个硬盘盒都通过遥控接线板供电,想看哪个,听那个,按一下遥控器即可。以前俺偷懒,把想听想看的东西拷贝到小盘再插到开博尔上,但不到一年就把俺的两块500M的2.5寸小移动硬盘都看坏了。如今,俺把淘汰下来的大硬盘放在硬盘盒里专供视听之用,看了一两年还没坏过,即使是那几个用了十多年的IDE。

 

  俺玩电脑这么多年,肯定遇到过硬盘出故障的时候,而且一出问题就是灾难性的,出问题的毕竟是少数,反而觉得硬盘还算比较皮实。2000年到2002年期间,俺曾经用俺的个人电脑架设过软件下载网站,给人家解析域名,做过DNS服务器,甚至出售过空间,由于家里没有固定IP,用的是花生壳。俺的四块IDE硬盘一直昼夜不停地运转了一年多也没坏,这可不是SCSI硬盘啊!看来硬盘也也要看RP的,不是必须用红盘黑盘不可。

 

#p#

  10. 操作系统

 

  以前,俺一直用64位的Win7,这次为了上Win10,特意在另外一台电脑上装了Win10并好好体验了一把。不过觉得Win10对有些应用的支持还不太理想,因此决定暂缓。但为了新机新面貌,俺上了Win8.1 Pro。很多人不喜欢Win8主要是不习惯那个和平板风格搅合在一起的界面,不愿意为此改变操作习惯。俺也喜欢Win7的操作方式,也讨厌Win8另类的开始菜单和时隐时现的右侧菜单,因此安装了一个StartIsBack软件,把界面和操作习惯恢复成和Win7一样。

 

  经过多天运行,俺对这套软硬件配置都非常满意。Win8用起来感觉甚好,速度快,硬件支持也比Win7好。俺不是跑分党,没用各种测试软件进行测试,而是注重实际使用效果。如今,俺用DXO给A7S的RAW进行PRIME降噪,十几秒即可搞定,给A7RII的RAW进行PRIME降噪只要一分多钟。有了这种性能,俺觉得可以了,痛快了,满意了,几年之内不会再有什么奢望了。

 

  11. 视频截图

 

  A7RII内录4k视频的实现,让俺对视频拍摄逐渐产生了一点兴趣,因为俺发现4k视频截图的大小,已经可以当做照片用了,因此特意感受了一下。俺首先体验的是索尼自己的PlayMemories Home,因为里面有从视频里截取帧的功能,但这个软件做得极差,哪怕是最新版也是x86的,这年头不用64位软件,你的内存再多也没用。在俺的这套新系统上运行PlayMemories Home时,4k视频根本跑不起来,一顿一顿的,音画脱节,很难进行帧画面截取。索尼在微单方面突飞猛进,但相应的应用软件做得确实太差了。以前还有一个IDC,现在更加偷懒了,让用户直接用C1,索尼让用户用C1也行,但至少也要花点儿时间把里面那些根本不是人话的翻译改一改吧。真是太差劲了。

 

  后来俺又试过用KMPlayer截图。用KMPlayer全屏播放100M码率的4k非常流畅,可实现单张连续截图,挺好玩的。后来又安装了Adobe Premiere Pro CC 2015,感觉用这个软件进行4k截图效果最好,操作起来也最方便。

 

  其他:

 

  欢迎阅读俺的后期软件学习贴:

 

  通过后期处理让片子更耐看——Lightroom学习笔记

  性能出色的第三方RAW解析工具——DxO Optics Pro 深入学习交流贴

  飞思 Capture One 学习笔记——兼谈如何消除转接时发生的红移

 

  附图:未安装CPU散热器和装入机箱之前

 

 

  附图:安装了CPU散热器和装入机箱之后,偌大的散热器非常显眼

 

 

图形工作站(1)
玩转(6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