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相机收藏经眼录,我的私人相机收藏记录(二十二)

相机收藏经眼录,我的私人相机收藏记录(二十二)

色影无忌
SadBear
黑眼圈
2015-02-05

  查看前文:相机收藏经眼录,我的私人相机收藏记录(二十一)

 

  英国连锁药店销售的Boots Amica 2旁轴相机!日本制造

 

  Boots是英国一家大型的连锁药店,不要以为自己看错了,或者是我打字错了,呵呵,就是药店!

 

  不过这家药店也销售相机而已,而且是以自己的品牌“Boots”销售。

 

 

  1849年,John Boot在英国的诺丁汉创立了一家草药店,他的儿子在1849年将此发展成了公司的形式。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Boots都是英国一家随处可见销售相机和胶卷,并冲印胶卷的连锁店。直至今天,在相机进入数码时代后,Boots依然在从事销售相机的业务,只不过现在已经不在是Boots品牌了。

 

  Boots销售相机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一种说法是1911年),最早期的Boots相机是由英国的Houghtons公司制造的。随后很多欧洲相机生产厂家,例如德国的Braun、Franka、King和意大利的Bencini等等都开始为Boots生产相机。。之后,更有日本的相机厂家加入了为Boot是代为生产相机的行列,例如腾龙(Taron)。

 

  今天介绍的这款Boots Amica 2旁轴相机,我虽然无法断定其具体的生产年代和代工厂商,不过从其机身上能看出是小日本产的,所以由Taron代工的可能性很大。

 

  Boots Amica 2比较简单的机器,镜头为Tosicor 2.8/40毫米,光圈应该是自动控制的。其配用的是Citizen快门,只有1/30、60、125、300秒和B门几个速度。

 

 

 

 

 

 

  原帖链接:相机收藏经眼录,我的私人相机收藏记录!

 

#p#

  相机A-Z:美国制造的Ansco Clipper相机!使用616胶卷

 

  这款Ansco Clipper相机由美国的Ansco工厂制造,刚刚投产的时候其型号为Agfa Ansco PD16 Clipper,但是二次大战的时候,因为Agfa公司属于美国的敌对国德国,因此故将Agfa的品牌从相机上抹去了。

 

 

  Ansco的前身是E. & H.T. Anthony Co.公司,由Edward Anthony在1841年(一说是1842年)创建的一家位于美国纽约的银版照相画廊,随后在1847年发展成为摄影设备供应商。

 

  1870年,Ansco公司开始制造相机,是世界上首家拥有不需要在暗室中安装的胶卷盒专利的公司。1902年,Anthony Co.公司与Scovill & Adams公司合并为Anthony & Scovill公司,其缩写为Ansco。这就是Ansco公司的由来。

 

  1928年,Anscogssi被德国的Agfa公司收购,公司名称改为Agfa Ansco。但随着美国参加了二次世界大战后,Agfa Ansco公司被置于美国的“外国财产保管(Alien Property Custodian)”控制之下。从1943年起,其相机开始仅仅以Ansco品牌销售。最终,Agfa Ansco公司被以“敌人的资产”的名义卖掉了。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Ansco公司的相机生产达到了巅峰,每年的产量高达200万台!从50年代起,Ansco的业务主线转为销售进口的贴牌相机,包括Agfa、Chinon、Ricoh、Minolta等等。

 

  1978年,香港的宝源公司(Haking)公司获得了Ansco的商标。香港宝源公司是Halina相机的生产者,我在之前也已经介绍过了多款Halina相机。那时,宝源公司的主要产品已经是简易型塑料傻瓜相机了,所以这些相机开始以Halina和Ansco双商标的形式在美国进行销售。

 

 

  介绍完了Ansco公司的发展史,回过头来,再说说这款Clipper相机。

 

  Ansco Clipper的镜头座在使用时拉出来进行拍摄,不用时可以缩回相机内部。这点与日后的可折叠皮腔式相机很类似,因此该款相机具有良好的便携性。

 

 

 

  Ansco Clipper是款极为简易的相机,除了快门外,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进行调整。固定的光圈、固定的焦距,快门只用B和I两档。

 

  Clipper使用柯达公司在1932年推出的616型胶卷,拍摄16张尺寸约为6.5×11厘米画幅的底片。

 

 

 

 

 

 

 

#p#

  Taron Marquis,世界上第一台内置了Cds测光系统的旁轴相机!

 

 

  1963年2月份的美国《大众摄影(Popular Photography)》中,介绍了第一台带有Cds测光的照相机(First Camera with Cds Cell),这就是日本Taron公司的Marquis旁轴相机。

 

 

  在被誉为“古典相机收藏圣经”的《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and Classic Cameras》(2001-2002)版一书中,则称生产于1962年的Taron Marquis,是世界上第一台内置CDs测光的35mm相机。

 

 

  Taron公司,其前身是成立于日本东京的Nippon Kōsokki Seisakusho日本光测机制作所,该制作所最初期的产品是NKS快门系统。NKS系统在1940-42年被日本的另外一家相机生产厂商Mamiya公司用在了Mamiya Six这款相机上。

 

  请看清楚,这个不是现在已生产副厂镜头而著称的Tamron腾龙公司。

 

  Taron公司自己也生产相机,最早的Taronflex 6X6双反相机的生产时间甚至早于1943年。

 

  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光测机制作所改成了日本光测机工业株式会社(Nippon Kōsokki Kōgyō K.K.),并依靠为日本Fujica、Topcon等多家相机制造商生产NKS快门而生存了下来。

 

  1955年期,日本光测机工业株式会社开始生产以Taron为商标的35毫米旁轴相机,并在1959年将公司名称正式改为了Taron。到了20世纪60年代后期,Taron公司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在TARON MARQUIS的取景器中在取景器中可以看到测光的结果,比较奇怪的是它使用不同的颜色表示测光结果:红色应该是过曝,黄色是欠曝,黑色是合适。其中的“R”和“Y”旁边的箭头,就是提醒使用者应该向哪一侧调节光圈的。

 

  在机身左侧Taron商标旁边的圆形窗口就是CDs测光口,这个机器只有在快门上弦之后测光才可以工作。所谓CDS测光也就是硫化镉测光系统,这种测光方式非常容易老化,之后便被硒(Se)测光系统取代了。

 

 

  Taron Marquis配装了一颗六片的Taronar 45毫米/1.8的镜头,这在那个年代绝对属于“大眼睛”了。

 

 

  Taron Marquis采用了黄斑双影重叠的测距方式,但很奇怪,其调焦标尺在机身上,而不是像一般旁轴相机都在镜头上。

 

 

  最令我感到不可理解的是,Taron公司本身就是靠制造NKS快门系统的,但Taron Marquis却使用了日本Citizen的快门系统!

 

  按照篇1963年2月份的美国《大众摄影(Popular Photography)》中文章的介绍,Taron Marquis当时的售价为79.5美元,相机套为12.5美元。

 

 

 

 

 

#p#

  相机A-Z:日本制造的Acon 35 II型旁轴相机!

 

  这款Acon 35 II型旁轴相机,由日本的Ars Optical光学公司在1956年前后生产。

 

 

  关于Ars Optical公司,我能查找到的资料实在少的可怜,只知道这家公司位于日本,存续的时间只在上个世纪50年代,之后就销声匿迹了。该公司目前为世人所知的,就生产了一个品牌的相机Acon。

 

  按照《McKeown's Price Guide to Antique and Classic Cameras》里面的介绍,Acon这个品牌的相机一共有单个型号,Model I、II和III型,但I型根本没有任何图片资料保存下来,更不要说一睹其真实的芳容了。

 

 

  我手里的这台是Acon 35 II型,机身编号为64378。到目前为止我看到的此机编号最小的是61619配用了一款,比我这个机身编号更大的,目前尚未看到。

 

  Acon 35 II配用了一款Vita Anastigmat 3.5/45毫米镜头,光圈值为3.5、4、5.6、8、11、16。其快门系统为Signa叶片式快门,速度为1/10、25、50、100、200秒,和B门。这些技术指标在那个年代谈不上先进,但也绝对是中规中矩了。

 

 

  Acon 35 II的快门上弦与过卷是分开的,在过卷之后,需要额外地在拨动一个上弦钮,才能给快门上弦,就是下图中在快门值1/50和1/100秒中间的那个小圆钮。

 

 

  在镜头两侧基本对称的位置,Acon 35 II安装了两个扳手,上面的那个是快门释放钮,下面的调焦扳手。这样的安排看起来倒是非常协调和美观。

 

 

  Acon 35 II的测距为联动式黄斑双影重叠式对焦,这在当时应该算是比较先进的了。

 

 

 

 

 

 

#p#

  相机A-Z:英国制造的Agifold 折叠皮腔照相机!

 

 

  今天向各位介绍的这款Agiold折叠皮腔相机,由英国的Agilux公司于1948年开始生产。而Agilux则是英国AGI(Aeronautical and General Instruments Co.航空和通用设备公司)的一家子公司。

 

  AGI公司最早成立于1915年,主要生产军用设备,后来于1936年开始生产军用航空相机。二次大战之后,英国进口的光学产品很有限,因此AGI抓住这一机遇成立了Agilux公司,并开始在1946年(一说是1947年)开始生产民用相机。除了以自有品牌销售外,Agilux还为德国的伊尔福生产过相机。后来到上个世纪60年代,AGI逐渐放弃了民用相机市场,从而专注于军用和工业航空相机的生产。

 

  其实Agifold名称的来源非常简单,Agi是公司的名称,而“fold”这个单词在英文中就是折叠的意思,Agi+fold不就是Agi公司生产的折叠相机啦。

 

 

  Agifold应该是一共生产了四款,主要区别在于有无测距器,以及是否安装了测光表,还是两者都没有。前三款的过片方式是转动过片旋钮,而最后一款,也是顶级的Agifold,则采用了过片扳手,相对更灵活、方便。

 

  我手里的这款是第二款,从1955年开始生产,因为这一款配备了非联动的测距器,以及消光式测光表。下面的这张图,右下方的那个大转盘就是消光式测光表,而中心那个带有Feet(英尺)字样的就是测距器。

 

 

  所谓非联动测距,就是需要先在相机配置的测距器上进行测距对焦,在得到准确的测距结果后,再将镜头上的调焦标尺调整到测距器所获得的结果数值。用起来的确不大方便,但要知道,最开始的相机是连这种非联动测距器都没有的,完全靠使用者的目力进行估焦测距。当然后来的相机,都是采用了联动式的测距对焦了,简单的转动镜头的调焦即可。

 

  而消光测光表,则是更为复杂:它是通过读取不同灰度的玻璃或者不同灰度的胶片或者“梯级数字光楔”上不同灰阶显示的不同数字,找出其中临界状态的那个读数再在换算表上查出曝光参数。这种将测光孔对准被测人或被测物,通过观测孔(有眼罩的一端)观察并旋转“连续密度光楔”的双层转盘,直到被测物体的纹理越来越暗、将隐将现的临界状态时停住,此时再查阅表身上的曝光参数。据说熟练掌握后误差不会超过半档。但到目前,我依然未能掌握。

 

  一般的皮腔相机通常后有个皮腔释放钮,按下去后皮腔会自动弹开,将镜头释放出来。我手里的这台Agifold的皮腔开启方式十分特别:需要将整个测距器向一侧扳动。我拿到这个相机时,说来惭愧,我真是不知道如何打开皮腔进行测试。直到在某个特定角度的光线下,看到测试器的饰皮上面的“Open”(打开)字样,和一个模糊地不能再模糊的箭头,才找到了打开皮腔的开关。

 

 

  Agifold使用120胶卷,可以拍摄12张6X6厘米画幅的底片。光圈和快门等参数,附图中都可以看到,我就不再赘述了。

 

 

 

 

 

 

  查看更多:相机收藏经眼录,我的私人相机收藏记录(二十三)

 

  原帖链接:相机收藏经眼录,我的私人相机收藏记录!

 

记录(112)
收藏(130)
胶片相机(12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