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百镜交汇 百感交集

百镜交汇 百感交集

色影无忌
红三十二军
黑眼圈
2014-09-02

  屈指算来,玩老镜头这几年,时间虽然不长,但刚好已经过手了一百支镜头。按照崔三爷的做法,应该大张旗鼓地摆一回“百镜宴”,可咱毕竟不属于中央先遣军滨绥图佳保安第五旅的序列,所以搞不了这种排场。然而百镜交集,总归是要有点感慨的。

 

  在玩老镜头之前,自己虽然已经玩相机六七年,但充其量不过还停留在“照相”这个高度上,对摄影本身的理解还差着不少火候。单就技术层面而言,早年在学校里接触的许多知识点并没有吃透,对用光和构图的把握是不到位的,凡事还是凭着感觉来。

 

  二○一○年春天,单位给我解决了住宿问题,工资又涨了一小截,这样,手边终于可以有点余钱了。说句寒碜话,今天的媒体人耻于谈钱,一是大家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清高的传统,二来收入也的确可怜得很,大家记忆里或想象中的记者形象,早已沦为“新闻民工”。但是,那时候手边终于开始有点闲钱,又不需要养家糊口,没有经济压力,我能想到的最合理的投资方向就是要买支好镜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既然喜欢拍片子,无论如何自己也应该搞一套稍微像样点的摄影器材,不能遇到任务老是找领导借器材吧?于是一台二手佳能EOS 50D就到手了,但是光有机身不行,于是两支MMJ版本的康泰时Distagon 2.8/35和Planar 1.4/85也相继入手了。这样,我就差不多恢复到了初学摄影不久时的状态──彼时我用一台凤凰205ES相机,旁轴的手动机械相机,虽说一个是单反,一个是旁轴,但恢复到手动状态,对我而言并不陌生。

 

  不得不承认,用惯了日系和国产镜头的人,冷丁接触蔡司时的震撼是超乎想象的,它们的成像风格完全不同。首先是色彩不同,康泰时的色彩是浓郁的,尤其是光线条件比较差的时候表现更为惊人,接下来你就会发现,它的味道也完全不一样,并不追求那种“锐”,而是在锐中带着一种柔柔的调子,形成了一种迥然不同的意境。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好比在街上抬头看见一位美女,第一眼看上去即是美女,但你仔细看的时候会发现,她不只是相貌与身材出众,气质也是一流的,不同于只有外貌没有内涵的俗脂庸粉。

 

  老镜头往往用料都很扎实,因为那个时代相机还是奢侈品,不像现在,是个人就买得起,所以,各家厂商往往都不惜血本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就拿福伦达的那颗赛破铜来说吧,我玩过的那支是1961年制造的,几十年过去了,镜筒上镀的铬依然银光闪闪,黄铜材料保证了它的“百年有型”,镀膜有点像徕卡,一眼看上去水汪汪的,出片一点也不比现在的东西差。什么是实力?这就是实力。

 

  再如佳能FD时代的镜头,特别是SSC版本的镜头,虽然里头也不乏塑料件,但塑料成分很少,主要还是金属,几乎颗颗都很耐用。至于出片,更是不比现代镜头差,最近十年以来生产的镜头都根据数码感光元件的成像特点做了优化设计,如果不考虑这点,单纯在胶片上比拼的话,恐怕它还要优于EF镜头。只是FD镜头无法顺利地用在今天的EOS相机上,只能改口使用,比较讨厌。这个时代真正的经典产品FD 55/1.2 S.S.C. Aspherical,至今在二手市场上还能卖出一万多块钱的高价,因为使用了昂贵的萤石和非球面镜片,光圈全开就有很好的表现,完胜EF 50/1.2。这头我没用过,我倒是曾经拥有一支新FD 300/4L,成像很好,做工精良,只可惜我非海灯法师门下弟子,不曾练过铁手功,手持根本玩不转,最后转给一个拍风光片的朋友专门上架子使了。

 

  如果只是镜头成像棒,味道好,那么多数人恐怕还是难以保持深入发展的热情。对我来讲,玩这些老镜头,最大的变化恐怕还是改变了自己的拍摄习惯。手动镜头能够让人“慢”下来,静心思考自己究竟想拍什么,怎样拍好。如果拍动物、拍体育题材,手动器材当然是不合适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需要拍得那么“快”。于是,时间一长,自己拍片子的时候多了,摁快门的次数少了,从一个机枪手变成了一名狙击兵,那种转变其实并没用多长时间,因为自己好歹也是从机械时代走过来的,那个时候,计数器上显示36,口袋里再搁个备用卷,可不就信心满满地出去拍片了么?我来北京工作的第二年时,一位同事买了一台佳能EOS450D,只拍JPG格式的照片,一个下午愣是把一张2G的卡拍得满满的,我当时就傻了,拍什么呀,咋就能拍这么多呢?咱拍胶片的时候,一天都未必能拍完一个卷呢。

 

  要说自己拍片最快活的时候,还得说是上大学用凤凰205ES的时候,一来无知者无畏,二来对自己要求也低,所以简单的反而是最好的。退一步讲,用器材也是这个道理,我喜欢人文类题材,内容比较狭窄,对器材的依赖程度不高。我常常有种感觉,现在的相机真的是提供了许多过剩的功能,相机越做越大,越做越复杂,智能化程度越来越好,对喜欢拉风的人士以及初学者来说也许是必要的,但却会使热爱摄影技术本身的一部分人丧失了那种最原始最纯真的快乐。许多人至今迷恋胶片暗房,其主要原因也仅仅是因为他们追求并能够享受其中的乐趣而已。

 

  因为经常鼓捣器材,所以我常常被身边的人当作“摄影专家”看待,也总会被人拉去帮忙采购器材。其实,能找我帮忙买器材的往往都是初学者,起初我常问人家“拍什么题材”,结果答案是一致的:“什么都拍。”后来我干脆问人家做多大预算,只能根据这个预算来策划几个方案供别人参考。我推荐的机身通常都是级别比较低的佳能机身(这个尼康和索尼用户不要有意见,因为我只熟悉佳能),这个机身好,拍摄模式很多,对于那些不打算深入学习摄影技术的人来说很好,拍人像就用人像模式,拍体育就用运动模式,都能得到一张差不多的片子。至于专业机身,大家都知道,它的功能实际上是不多的,需要依赖使用者的经验和技术,它真正强大的地方是其性能,坚固而可靠,能够保证你在各种复杂条件下使用而不出故障。

 

  原帖链接:百镜交汇 百感交集

 

#p#

  回过头来再继续说镜头的事情。我不是土豪,没有那么多钱买器材,要玩好镜头,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不停地买进卖出。所以这些年前前后后我用过佳能、理光、海鸥、凤凰、南京、科恩、泽尼塔尔、福伦达、格里奥斯、康泰时、蔡司·耶拿、斯坦海尔、施耐德、梅耶、徕卡等品牌的镜头,最多的时候手里同时有过三十几支镜头,被弟兄们批为“赤裸裸的炫富行为”,其实,里头好多镜头都是廉价货色,比如那支海鸥58/2标头,二手市场上不过百十块钱,要一千来支才能比得上郭美美的身价,那还不得铺满两铺大炕啊!

 

  这堆镜头里头,我用得最多的还是康泰时,几乎玩遍了常见的规格,今天我在网上还挂着好几支康泰时镜头预备出手。康泰时的确是好镜头,哪怕是小口径镜头成像也不差。但是玩得多了,回过头来会发现,其实什么镜头玩好了都一样,真正说到出片好坏,谁看你用什么机器拍的啊?

 

  2009年第4期《摄影世界》杂志刊登了第52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获奖作品选介,其中美国摄影师安东尼·苏奥为《时代》周刊拍摄的《危机中的美国经济》组照之一,画面内容为2008年3月26日,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全副武装的警探正在确认一栋住宅中的原房主已经全部搬走,画质颇为低劣。后来我在钱元凯先生的一次讲座上看到了更加低劣的原片。钱老先生讲,这片子还指不定是什么破傻瓜机拍的呢。所以从那时起我才有新的认识,不论用什么器材,能出片子是王道。如果您是拍体育、动物的,或者是走商业路线拍广告的,器材要求自然是很高的,但对我们普通爱好者来说就完全没有这种必要。当然,玩摄影和器材是两回事,无所谓哪个好哪个不好,谁也不用鄙视谁,正如不能用变焦挖苦定焦,用定焦否定变焦一样。川菜和鲁菜,你说到底哪个好吃啊?

 

  目前,我手边的镜头几乎都是定焦镜头,而且有不少镜头焦段都是重复的,主要集中在25毫米到100毫米这一段,这是一个比较常用的焦段区间。我自己的拍摄题材百分之九十可以依靠一支标头完成,而我的同事们现在则普遍感觉,一支24-70/2.8镜头能够应对平时遇到的几乎所有工作任务。

 

  摄影家宋刚明曾经在《摄影世界》2011年第8期上撰文讨论过镜头选择问题,他认为纪实题材最常用的镜头应该是35毫米和50毫米,他本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喜欢上了50毫米镜头。如果不是新闻记者,那么类似“大三元”这样的镜头配置可能是比较糟糕的,因为不容易培养“镜头感”。这一点我深有体会,用标头时间长了,自然而然地就在自己脑子里形成了一个标头的框架,抬眼一扫就知道自己的镜头能框住哪些内容,无须重新考虑构图问题。有时候可能真就是差那么一秒半秒的,一个精彩的画面就没了。

 

  最近一个阶段我喜欢挂支标头拍片,其实以前有很长的一个阶段也是这么干的。不过我现在更喜欢利用超焦距方式盲拍,反正镜头是手动的,半按快门也不会跑焦,把镜头的对焦标尺定到3米与5米中间,光圈定到8.0,基本上也就可以了。因为我的机身是佳能EOS 5D MarkⅡ,再加上一个手柄,机身硕大,比较招摇,所以索性把相机挂到脖子上,大摇大摆地走到拍摄对象跟前,用右手托着机身,用大拇指按下手柄快门,丝毫不影响拍摄对象。这也是用手动镜头的好处之一。

 

  说到对焦标尺,现在好多自动镜头上已经看不到它的踪影了,至于景深标尺更是踪迹不见。其实这两样东西是非常重要的,手动时代的变焦镜头多采取单环推拉式变焦的设计,所以通过景深标尺、对焦标尺很容易判定景深是否满足实际需要,盲拍时是否能够合焦。在自动镜头上,这些都做不到了,使一部分人失去了机械时代的乐趣。当然,自动镜头对许多人来讲是一种解放,它的地位不容动摇,但古董般的老镜头也自有它们的地位与价值。

 

  上个月,我去五棵松摄影器材城买杂志,一位老江湖看我身上背了一支康泰时标头,便饶有兴致地问我是先有相机还是先有镜头。我回答说,这支镜头在产的时候我是无论如何也买不起的。老江湖问,那为什么还要转接这么一支老古董,现在的自动镜头做得多好啊,对焦速度快,抗逆光能力也强。我向老人解释,器材因题材而定,我拍摄的题材一不需要快,二不怕逆光,像我这样对画面要求有点苛刻的人对镜头素质的追求可能都有点病态了,而且我是打工的,买不起在产的顶级镜头,只有康泰时这类老镜头价格便宜量又足。相谈良久,和老前辈作别的时候,老爷子倒是感慨了一句,自己老了,眼睛不赶趟了。

 

  刚刚清点了一下,发现自己手里目前居然还有二十几支镜头,其中四分之一是海鸥和凤凰,真正高大上的镜头有,但不多。这让我想起了几年前看过的一句话:“考虑器材的时候多了,考虑摄影的时候就少了。”不幸的是,我好像就是这样,虽然一直没有中断过考虑摄影,但也的确是把好多精力都浪费在玩器材上了。

 

#p#

  话又说回来,摄影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领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玩法,未必就要拘泥于某一种方式。玩摄影的不必看不起烧器材的,烧器材的也不用看不上烧摄影的,只要自己开心快活就好。只是,诚如无忌上一位玩家所说,成为一个器材派并不比成为一个技术派容易,最可悲的是你成了器材派还对器材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我想,我们身边可能有不少人都是这样吧。但这也没办法,大凡发烧器材的,可能都要烧这么一个过程。你和他讲,直接上三支大光定吧,他肯定接受不了,一定要走过许多弯路,经历许多浮华之后才能登堂入室。

 

  有人抨击《兵书十二卷》的作者赵嘉,说“我要是有那么多好器材可用,当然也可以说器材不重要”。我倒是觉得,赵嘉经历过了那么多器材,回过头来才可能对器材发烧看得淡些。前些时去看卖了我不少镜头的一位专业器材贩子,问他现在觉得什么镜头是好镜头。不想这老先生垂头丧气地说,用过了那些所谓的顶级镜头之后,觉得镜头这东西也就是那么回事儿,好不好的其实都差不多。我说好啊,恭喜你老先生,虽然李师傅没能亲自往高层次上带你,但你慧根深种,一下子就看透器材了,大概人类的光学能力在你眼中看来已经仅此而已,不会再有兴趣玩器材了。接下来只要不是玩人,随便改玩什么都可以。这就是跑步从必然王国奔向自由王国而导致曲高和寡的结果,当然,这老先生谈生意的时候肯定不会这么讲,这是大家都可以理解的。

 

  头几年有位老兄收集了一百支白银版镜头,写了一篇帖子,文笔之美,用情之深可以令人叹为观止。我这一百支镜头不足以与其相提并论。但既然过百了,也就胡乱写几笔,有的可能对,有的可能不对,欢迎大家多多拍砖。人么,要是没人批评也就不会进步了。

 

  上一张片子吧,小广告铺就国耻路。

 

 

  上一张在沈阳北站盲拍的片子。

 

 

  原帖链接:百镜交汇 百感交集

 

感悟(3)
玩转(61)
镜头(445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