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色影无忌
Amoebahydra
黑眼圈
2013-11-11

  广角头之一 – Summaron f=3.5cm 1:3.5

 

  在介绍完十支标头後,跟着介绍徕卡旁轴广角镜;先从35mm的Summaron f=3.5cm 1:3.5开始。

 

  这头的光学构造是徕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後第一个新设计,用以取代巳经有18年历史的Elmar f=3.5cm 1:3.5头;重新设计的头质素有明显的改善。从1949年开始生产到1960年停止生产为止,一共生产了80,019支。其中L39镙丝接口的占40,787支而M插刀接口的占39,223支;M插刀接口的头之中更有19,159支是配有修正”眼镜”给M3机身使用。

 

  光学结构采用了全对称式的高斯设计,用了六片四组镜片。其中第二第三片及第四第五片复合成两组。

 

  镜头的视场为64度,在大概1.5级的渐晕。中央成像在全开光圈时巳经不错,但往边沿走时反差及细节迅速减弱。在F5.6至F8时,大部份成像明显改善,中心成像有很好的反差及细节。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我的版本是徕兹在1955年生产于德国Wetzlar的头。配有给M2机身用的M插刀接口,可准确选择机身的35mm取景框;一些拆除了为M3机身造的头的眼镜而改装的头则会选择50mm取景框,同时对焦准绳也会有偏差。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原帖链接:我的徕卡旁轴头

 

#p#

  广角头之一 – Summaron f=3.5cm 1:3.5(续)

 

  Summaron f=3.5cm 1:3.5头是有L39镙丝接口,M2机身用的及给M3机身用有眼镜的M插刀接口。我这头是有给M2机身用的M插刀接口,连动M2机身的35mm取景框。

 

  镜身镀铬,头的最近对焦距离之1m。最小光圈值是F22,光圈由10片光圈页所组成;所以散景比较混圆。跟同期标头一样,配对焦杆及无穷远锁。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镜筒设有固定的景深尺以指出当用光圈时的清晰范围。对焦环有无穷远锁,要按下对焦杆上的释放钮才可对焦。光圈环比较窄,套上遮光罩後会比较难调较。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用E39的滤镜而遮光罩则用编12571的遮光罩。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一 – Summaron f=3.5cm 1:3.5(续)

 

  这些样品照片都是用徕卡M8拍摄的以减低冲放及电分对影像质素的影响。但遗憾的是由于M8的倍率是1.32x(CCD的幅度是18x27mm),成像圈的边沿并不能纪录以评审成像质素。这些照片只在PS调整色阶而并未有其他修改。

 

  这头在全开光圈F3.5时巳有不错的表现,中央成像的反差及细节都巳不错;唯独边沿反差细节稍弱。

 

  在收到F5.6光圈时,中央及边沿成像质素会有些微改善,反差及细节会比全开光圈好。

 

  在最大光圈F22时,中央反差及细节反而因挠射而下降。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一 – Summaron f=3.5cm 1:3.5(续)

 

  这头始终都是一个1949年设计的老头,兼斜还用了8个空气玻璃介面的6片四组设计。如图所见对耀光控制是比较弱,所以使用时要小心避免大光差环境。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的色彩还原。拍摄数据:

  徕卡M8

  ISO160

  F5.6

  1/4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二 – Summaron 1:2.8/35

 

  徕兹于1958年推出这头以取代Summaron f=3.5cm 1:3.5头,其光学结构也是一样的全对称双高斯设计;但采用了新开发的玻璃,所以最大光圈值能从F3.5增至F2.8。结构采用了六片四组设计,其中第二第三片及第四第五片复合为两组。整体成像细节都比F3.5版本优胜,但也有两级的渐晕。

 

  最初这头只在德国的Wetzlar生产,後来也在加拿大的Midland生产。由1958年开始生产到1974年停止生产为止共生产了35,689只,其中L39镙丝接口的占5,289只、带”眼镜” M3 M插刀接口的占10,092只、M2 M插刀接口的占20,308只。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我的版本是徕兹在1959年于德国Wetzlar生产的。它是生产给徕卡M3相机用的;由于徕卡M3相机的观景器并没有35mm取景框,所以M3的版本是附有视场修正器(“眼镜”)以将35mm的视场修正为50mm的视场。同时M3版本的近对焦距离是0.65米,比M2版本的0.7米较短。因为附加”眼镜”的原故,这头也比M2版本210克的重量重了84克。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的视场修正器(“眼镜”)的主要功能是视场变换, 使能在M3机身的观景器内用50mm的取景框为这头的35mm视场构图。

 

  视场修正器(“眼镜”)有两组由一凸镜及一凹镜所组成的简单望达镜组;一组用于机身的取景窗而另一组用于机身测距窗。每一组简单望达镜的放大率均为35/51.6=0.68X;加上视场修正器後50mm的视场就变换为50mm X 0.68 = 34mm。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二 – Summaron 1:2.8/35(续)

 

  与Summicron 1:2/50 DR头不同,这头的视场修正器是不可以拆下的;有些同好或会拆下眼镜以便携带,但取景框仍会是50mm的及测距准绳会有影响。

 

  接口是标准M插刀接口,有取景框选择边选择50mm取景框,对焦连动凸边等等。同时这头还有无穷远锁于对焦杆下,按入锁舌就可释放对焦环。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镜头的前面操作: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配有E39镙丝纹,可用E39的滤镜。遮光罩可配同期(1959年)的IROOA(见图)或後期(1970年)的12585。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二 – Summaron 1:2.8/35(续)

 

  这些样品照片都是用徕卡M8拍摄的以减低冲放及电分对影像质素的影响。但遗憾的是由于M8的倍率是1.32x(CCD的幅度是18x27mm),成像圈的边沿并不能纪录以评审成像质素。这些照片只在PS调整色阶而并未有其他修改。

 

  虽然这头的光学结构跟Summaron 1:3.5/35的几乎是一样的对称双高斯设计,但这头的成像质素却比F3.5头出奇的改善。它仍有二级渐晕,但失真却小。这头有着50年代徕卡头的特质,高解像力低反差;跟Summicron 1:2/50DR头的气质一样。

 

  在全开光圈F2.8时中央成像已经有不错的反差及细节,只在边角成像质素才随像差而下降。

 

  在F8.0时,有好的整体的成像质素,虽然边角质素会随再收细光圈而改善, 但整体质素在这级为最佳。

 

  在最细光圈F16时,中央反差及细节会因挠射而下降,但边角成像在这级时反而比F8.0时为佳。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二 – Summaron 1:2.8/35(续)

 

  附图可见这头色彩还原不错。是一只不错的头。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8,1/50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片是在最近对焦距离0.65m拍的,表现出近摄的成像质素。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8,1/100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虽然是1948年的设计但抗耀光能力非常好,直接光及高反差如图也未能引起耀光。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4,1/12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三 – Summicron 1:2/35

 

  这头是徕兹生产的第一代最大光圈为F2.0的35mm广角镜;也就是鼎鼎有名的”八枚玉”了。虽然有分德制及加制版本,但光学结构是一样的,都是在1958年由Walter Mandler的加拿大徕兹厂设计。由1958年开始生产到1969年生产终止为止共生产了21,489支,其中577支是L39锣丝接口的,11,355支是M2 M接口的及9.557支是M3有”眼镜”M接口的。

 

  这头的光学结构是一经典设计,采用了全对称双高斯设计,把这光学结构发挥得淋漓尽致。它使用了八片六组镜片;其中第二第三及第六第七片复合为两组。镜头是有加膜的,传闻加版与德版的加膜有所不同。德版的较適合彩色,色彩鮮明,高光表現強烈,線條感明顯較为強烈;而加版適合黑白,色彩略为暗淡(极之轻微),暗部層次極其豐富,灰的表現最为出色。

 

  日本人极为推崇這头,认为除了它的高像力及原色重現外,立体感及散景也是一绝。最佳散景不像一般鏡頭在最大光圈而是在F5.6时。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我的版本是徕兹加拿大厂于1960年生产的第一代Summicron 1”2/35头,用的是给M2机身用的M接口。可直接选取M2及以後机身的35mm取景框。它有10片光圈页,提供非常好的散景;镜头加膜是紫蓝色的。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三 – Summicron 1:2/35(续)

 

  “八枚玉”共有三种接口,L39镙丝接口、M2机身用的M插刀接口如图及给M3机身用带”眼镜”的M插刀接口。早期的M插刀接口镜是由徕兹厂将L39镙丝接口镜加M插刀接口转接环而成的,但由于L39镙丝接口的“八枚玉”非常稀少,只有577,有奸商会拆去转接环高价出售;所以购买L39镙丝接口的“八枚玉”要小心验证接口基部有没有转接环的定位镙丝或最近对焦应是1米的。

 

  M插刀接口设有一般的取景框选取凸边,M3机身的会选取50mm取景框而M2机身用的会选取35mm取景框;也有对焦连动凸边连动机身的测距装置。对焦环设有对焦杆方便对焦;对焦杆下面是无穷远锁钮,按下方可在其他焦距对焦。光圈值从F2至F16共7级,并没有半级的设定值。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八枚玉的散景背後谛造者,十片浑圆的光圈页……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八枚玉”的外环配E39镙纹,可选用E39的滤镜。“八枚玉”正式配套的遮光罩是1959年推出编号IROOA (後期编号数字化後是12571)的遮光罩,有为与遮光罩同用的塑料镜头盖或普通金属镜头盖可选用。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三 – Summicron 1:2/35(续)

 

  这些样品照片都是用徕卡M8拍摄的以减低冲放及电分对影像质素的影响。但遗憾的是由于M8的倍率是1.32x(CCD的幅度是18x27mm),成像圈的边沿并不能纪录以评审成像质素。这些照片只在PS调整色阶而并未有其他修改。

 

  我试图用一些多图案的测试片好样大家能容易看出不同光圈下的分别,可惜用PS压缩到网的要求少于250Kb时,质量只能得到2;相信很多层次细节全损失了。

 

  在全开光圈F2.0时是会有2.5级的渐晕,边角画面会较为暗;整个成像反差较低及松化。中心成像质素虽然比边角好,但反差仍是一般。

 

  在F5.6时,整个成像都比较平均,低反差但清晰的细节。

 

  在最细光圈F16时,中心成像会更清晰但边角成像质素会下降。

 

  因为慧差的关系,这头在用比较大光圈拍摄时,成像会对耀光比较敏感。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三 – Summicron 1:2/35(续)

 

  看看“八枚玉”在F5.6时的散景。

 

  徕卡M8相机,ISO160,F5.6,1/18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八枚玉”光暗位的表现……

 

  徕卡M8相机,ISO160,F5.6,1/9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八枚玉”弱光下的表现……

 

  徕卡M8相机,ISO160,F5.6,1/11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四 – Summicron-M 1:2/35

 

  在第一代的”八枚玉”之後,第二代及第三代的35mm 的Summicron采用了生产成本较轻的六片四组全对称双高斯设计。但在1979年,徕兹加拿大厂的Walter Mandler重新设计第四代35mm 的Summicron头,第一次使用了七片五组的非对称式双高斯结构;在光圈页之後加多一片透镜。这就是著名的散景王”七枚玉”了。

 

  散景在摄影界是一个具争议性的话题,有人追求像差修正完美的镜头,一个头的好坏都从MTF去判断;另一些人则不理会这些在焦平时的质素而重视镜头成像带来的艺术气息。在我来说,我认为镜头只是个工具好让大家能表达意境,最重要的是明白头的特性及特质,使能选取最适合的头去表达自己所需的意境。高反差及解像力的镜在一个焦平的影像,如无穷远的风景照或大幅拗机时,为追求质的理想工具;但在拍摄人像或花荞照片时,一个由请晰主体顺畅渐变到模糊的焦外成像会突出主体及带来立体感。第274帖的花莽照就可见散景突出主体的效果。

 

  一支好散景的头能提供一个美观可人的焦外渐变。好散景的头的优美散景主要是由光圈页形状及净余像差所形成。净余像差会使到焦外光点的强度变得不平均,点的外环较中央暗从而使叠加这些点後的焦外影像变得柔和及保留物体的外形。一支在MTF曲线上表现特出的头很多时是代表着比较完美的像差修正,所以焦外光点的强度较为平均令到由请晰主体到模糊焦外物体的渐变短。当然并不是所有像差都能带来柔和渐变的散景,一些过度矫正的光学结构如折反镜的焦外光点的外环反而较中央光,叠加这些点後反而成为复影令到焦外影像的渐变来得突然;一般来说这焦外影像并不优美,但刻意追求这效果的又当别论。

 

  每一头都会因光学设计的不同而有不同种类及程度的像差,所以散景的表现也不尽相同而成为头的表现特质。在这方面而言,第四代35mm 的Summicron头是公认的散景王。但在不同的光圈值时,像差的程度会有所不同,所以散景表现也会不同;这头在F5.6时会有最佳散景。

 

  光圈的形状对焦外成像也有很大的影响,当收细光圈时焦外光点就会以光圈的形状去溶合混和焦外影像;所以混圆的光圈会提供比较顺畅渐变的散景。第四代35mm 的Summicron头使用十片光圈页,同时每一片都带曲线使光圈极为混圆。相时而然蔡斯的头如给哈苏的头散景会较弱,因为大部份镜都用五片光圈页的。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虽然这头是徕兹加拿大厂设计的,但它是1991年在德国的Solm出厂的。它是一支非常轻便的头,重量只有190克;是一支便于外游的头。好的散景加上不俗的成像表现,是我最常用的35mm徕卡旁轴头。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四 – Summicron-M 1:2/35(续)

 

  这头除了轻巧外,体积也小,它只突出机身接口26mm;比徕卡小型旁轴机CL用的标头Summicron-C 1:2/40只突出多3mm而矣。

 

  镜咀光圈环对上有一专用遮光罩卡口以固定小巧高效率的长方形遮光罩;但因为镜咀外径是42mm及同时有一条定位坑,所以亦可以使用A42箝入式遮光罩如给早代的35mm Summicron头用的IROOA及12504等。

 

  这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0.7m。对焦环上设有对焦杆方便用左手食指来对焦;这头不再设于无穷远锁,在接近无穷远对焦时会更顺畅。

 

  这头最细光圈值是F16,从最大光圈到最细光圈整个范围都可以半级设定增加或减小。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除了剩余色差外,替这头赢得散景王称号的关键就是这十片带曲线的光圈页了。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此头是1979年重新设计推出的,这时L39镙丝接口机及M3机早已停产所以这头只有M插刀接口。设有黄铜制的对焦连动凸边连动机身测距臂来对焦;取景框选取凸边长度设定为推动选取机身内35mm取景框。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的外径是一贯的42mm所以用的也是A42的镜头盖,但已不再是金属做的了而是用塑料做的14268。至于遮光罩不再是圆形的而是随镜附送的长方形塑料遮光罩12524;但因有定位坑所以其他42mm箝入式遮光罩也可用。12524遮光罩跟Summicron-M 1:2/35 Asph的专用12526遮光罩差不多模样,故12526的14043遮光罩盖也可用于12524遮光罩。镜咀配有E39镙丝纹可用E39滤镜。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四 – Summicron-M 1:2/35(续)

 

  这些样品照片都是用徕卡M8拍摄的以减低冲放及扫底对影像质素所做成的影响。但遗憾的是由于M8的倍率是1.32x(CCD的幅度是18x27mm),成像圈的边沿并不能纪录以评审成像质素。这些照片只在PS调整色阶而并未有其他修改。

 

  在全开光圈f2.0时,整体影像巳经相常不错,反差及细节都比第一代35mm Summicron有明显的改善。只在边角有由于彗差带来的柔化影像及耀光。

 

  在F5.6时,边角及中央成像的反差及细节会进一步改善达到最佳整体成像质素。

 

  在F16最细光圈时,边角成像质素受挠射现像影响而下降。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的边角成像在全开光圈F2.0时所表现的耀光及柔化,在紧收一级光圈到F2.8时已经基本上看不到了。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四 – Summicron-M 1:2/35(续)

 

  看“散景王”的照片,当然要看F5.6时的照片了,因于这头在这光圈值拍摄时有最漂亮的散景。对焦点是在巧克力架子上的圆环;是最近对焦距离0.7m。从架子的清晰到餐厂的门的模糊,是一直在柔和的渐变,令人看起来感觉舒服而不刺眼。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5.6,1/1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的色彩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5.6,1/100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四 – Summicron-M 1:2/35(续)

 

  这头对光暗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5.6,1/25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在弱光时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4.0,1/8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五 – Summicron-M 1:2/35 Asph

 

  这是一支在Walter Mandler退休之後,1997年在德国Solm设计及开始生产的头,一直生产到现在。采用了一个七片五组的非双称设计,第二第三及第六第七片复合为两组。其中第四片采用了一个非球面的镜面。

 

  这头是在後Mandler时期由Kolsch博士所领导的徕兹光学设计的团队所设计。Mandler采取的是一个妥协的设计策略,发挥传统的光学设计至极限及将剩余像差控制到美观的地方;Kolsch则不妥协于任何像差,极力追求焦平上的完美修正。後Mandler时期的头,在对焦平面上成像质素的改善是毫无疑问的,但却牺牲了散景及像差带来的艺术气息,也牺牲了独特的徕兹头风格。当然这是一个见人见智的主观感觉,至少我仍怀念Walter Mandler所领导下的徕兹加拿大厂所设计及生产的头。

 

  当六年前我购买此头时对那成像的硬、反差之强、色彩的夸张完全不能接受;所以一直置于防潮柜内。及至最近,友人说起镜头加膜会纯化而降低成像的硬及反差,所以重新拿出来测试。测试结果指出反差果然没有那麽强,成像也较能为我所接受了。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我的版本是银色黄铜镀铬的头,重量比黑色版本的重。徕兹在2000年後巳不再提供头序号的生产年期,但我的头是在2001年购买的所以相信它是在2000年出厂的。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的光学结构基于以往徕兹所善用的双高斯光圈位对称式结构,在最外面及最里面各加了一片凹镜,所以外观上跟Walter Mandler时期的镜不同,镜面及镜底的镜片都是凹下去的。

 

  虽然这头的像差修正非常好,但头还是保持轻巧;我们经常惊讶为什麽同一焦比的头为什麽徕卡旁轴的来得轻巧,这就是优秀光学设计及应用特别研制光学玻璃的表现。在这设计中应用了一个非球面的玻璃空气介面来对付球面像差而留下其余六个介面专注去修正其它像差;所以在高度修正像差之余仍不须要大幅增加镜片。因此在Kolsch的不妥协像差前提下,仍可保持头的轻巧。

 

  这头是用标准的M插口接口,配备了标准的对焦连动凸边及取景框选取凸边。细心看一下会发觉对焦连动凸边及镜组之间多了一个黄铜的筒子,相信机械结构也异于徕兹加拿大时期的头。镜咀备有专用遮光罩卡口以固定方型遮光罩的位置以免旋动。对焦环备有对焦杆方便以左手食指对焦。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五 – Summicron-M 1:2/35 Asph(续)

 

  这头的外径也是42mm但也不再用A42的镜头盖而用E39弹簧箝着式镜头盖14088。至于随镜附送的遮光罩也是长方形的塑料遮光罩12526;镜咀仍保留定位坑,所以其他42mm箝入式遮光罩也可使用。随镜也附送遮光罩盖14043可和遮光罩同用。镜咀配有E39镙丝纹可用E39滤镜。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虽然我不认同一个头的MTF代表一切,但在徕兹的Kolsch朝代是追求着完美的像差修正,当然少不了要谈谈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了。在徕兹发表的MTF图表是用无穷远时1mm内5, 10, 20及40 线对(Lp)的表现;同时也分别提供垂直(tangential)及横向(sagottal)线对的数据。

 

  就算在最大光圈值F2.0,人眼最敏感的10 Lp/mm仍会在中心12mm的范围内保持90%以上的反差;12mm的范围也就是全幅24x35mm度的短边,也应该是照片内的主要物体所在。5及10Lp/mm的反差是决定照片的立体感,这两数值低会令照片显得呆板。全幅24x35mm度的长边,反差也有85%以上。同时垂直及横向线对的表现分别也不大,所以在最大光圈值F2.0时反差及细节表现已经很好;就算收到最佳光圈F5.6,反差也只会改善到98%,所以收细光圈成像质素改善也有限。

 

  我对MTF表现的看法只作为参考而矣,并不作为我选头的标准。我最喜爱的Summicron 1:2/50 DR的反差也不过是65%左右,但解像力高达200Lp/mm。例如拍MM时,这表示MM面孔上的瑕疵会因光差低纪录不到而变得油润,但又会在其衣物肌理上表现惊人的质感。这种拍出来的油润感跟後期柔化软件的效果完全是两码子的事。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五 – Summicron-M 1:2/35 Asph(续)

 

  这些样品照片都是用徕卡M8拍摄的以减低冲放及扫底对影像质素所做成的影响。但遗憾的是由于M8的倍率是1.32x(CCD的幅度是18x27mm),成像圈的边沿并不能纪录以评审成像质素。这些照片只在PS调整色阶而并未有其他修改。

 

  正如MTF曲线所显示,在全开光圈f2.0时,整体影像巳经很好,反差及细节都比第四代35mm Summicron好;同时第四代35mm Summicron在全开光圈时由彗差带来的耀光也不复存在。只在边角有由于彗差带来的柔化影像及耀光。

 

  在最佳光圈F5.6时,边角及中央成像的反差及细节有改善但并不显著。

 

  在F16最细光圈时,成像质素受挠射现像影响而轻微下降。

 

  这高度像差修正的後Mandler时期的头在我而言是少了一个可由光圈值控制的可变边角请晰度。我们大部份拍照的目的并不是科研,这些新头减少了传统徕兹头的特质带来的艺术气息。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五 – Summicron-M 1:2/35 Asph(续)

 

  跟据徕卡的资料,这头的色彩还原属于偏冷,但属于非常轻微,基本上肉眼是察觉不到的。

 

  镜系有统一的色彩还原(color rendition)对商业摄影者来说是非常重要,这对排版印刷的色准较正有莫大帮助。国际标准组织(ISO)因应胶卷的色层感敏度定下了一个镜头色彩还原的基准;理想的镜头对蓝/绿/红的色彩还原指数应为0/5/4。虽然数字上是偏暖,但因彩色胶卷对不同颜色的敏感度不同,这指数对胶卷的色层纪录而言是中性的。

 

  这头的指数是0/4/3,与标准指数的差别是非常小,基本上肉眼是察觉不到的。徕兹极力维持镜系间个别镜头的色彩还原一致,头与头之间的差别非常小。附图可见这头的色彩还原能力。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拍摄起来,片子调子看来比较硬一点。相信是加膜所然,在封存六年後的今天己有所改善。希望再假以时日,还我一往徕卡头特质。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5.6,1/75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五 – Summicron-M 1:2/35 Asph(续)

 

  这头的近摄表现,在F4.0时全幅成像的细节都已经非常清晰了…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4.0,1/2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在弱光下的表现,提供了在现场光下所需的强反差,同时浓烈的色彩饱和令画面有生气…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4.0,1/2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六 – Summicron-M 1:2/35 Asph Hammertone Grey

 

  我的第六只广角头是徕兹为纪念美国徕卡历史学会(LHSA)三十五周年而生产的Summicron-M 1:2/35 Asph Hammertone Grey版本。它是一个限量版的头,推出的年份是1993年。

 

  它也是非球面的35mm Summicron,光学结构上跟第五只的Summicron-M 1:2/35 Asph完全是一样的。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镜身底部刻于LHSA 1968-2003以识别徕兹为纪念美国徕卡历史学会(LHSA)三十五周年而生产的版本。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虽然Hammertone Grey版本跟普通版本的Summicron-M 1:2/35 Asph的光学结构是一样,但机械结构及外观有所不同。

 

  Hammertone Grey版本的外型比较接近“八枚玉”。光圈环有一整圈的齿牙,同时也成锥形向外收细;镜身底部直径比正常版本略大,景深刻度表位置也是成锥形向外收细。对焦杆也从普通版本的黑色改为银色。虽然镜咀部份跟普通版一样备有遮光罩卡口可配用12526长方形遮光罩,但随镜附送的遮光罩是利用定位坑系紧的圆形遮光罩。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虽然镜咀部份跟普通版一样备有遮光罩卡口可配用12526长方形遮光罩,但随镜附送的遮光罩是利用定位坑系紧的圆形遮光罩。遮光罩跟相配的机身一样,外面加工到遍布凹凸纹及烤上了灰漆。镜头盖是A42的金属镜头盖,镜咀配有E39镙丝纹可用E39滤镜。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七 – Summilux 1:1.4/35

 

  这头是由Walter Mandler领导下之徕兹加拿大厂于1961年所设计及生产的;它是全世界第一支F1.4的35mm头。这是一个长寿头,1961年开始生产到1993年给第二代非球面Summilux取代为止一共生产达32年之久。善长演译双高斯结构的Walter Mandler今次用了一个由双高斯演变出来的七片五组结构,第二第三片及第五第六片复合为两组。

 

  这头最出名的是全开光圈F1.4时,中心成像请晰但迅速向边角柔化,同时伴以由彗差耀光引起的隐约模糊感及光晕;这会强力突出中心的主体。这特性随光圈收细而减少直到F8.0时整体的成像会变得请晰。很多摄影家就是利用这头的特有光圈值变数来拍出很多柔化唯美的作品。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从这头的MTF曲线中可见到在全开光圈F1.4时,中央成像的12mm直径范围内代表物体的边沿的5及10LP/mm的反差也有60到70%;但代表细节的20及40Lp/mm的反差却只有20至60%。同时20及40Lp/mm的水平及垂直的线对差异也很大,意昧着彗差强也是会有光晕了;这差异在距离中央18mm後会迅速增加,柔化会更利害。

 

  当收光圈到F8.0时,虽然40Lp/mm的反差也只有50到70%,但代表物体的边沿的5及10LP/mm的反差在全幅画面都有90%以上所以整体成像会感到锐利。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我的版本是徕兹加拿大厂于1973年产的头;虽然这头有M3”眼镜”版本但我的是给M2及以後的机用的,可直接选取35mm取景框。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七 – Summilux 1:1.4/35(续)

 

  这头也属于轻巧, 只突出机身28mm, 比Summicron-C 1:2/40多5mm, 比Summicron-M 1:2/35七枚玉多2mm。因为使用圆形遮光罩,所以镜咀只有遮光罩定位坑而没有遮光罩卡口。对焦环上设有对焦杆方便用左手食指对焦。虽然镜咀备有E36镙丝纹,但使用E36滤镜全幅会有黑角;滤镜须用第七系(Series 7) 无镙丝纹滤镜装于遮光罩内。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是用标准的M插口接口,配备了标准的对焦连动凸边及取景框选取凸边。取景框选取凸边会连动选取机身内的35mm取景框。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是使用内径42mm的12504圆形遮光罩,使用四只伸缩爪固定于镜咀的遮光罩定位坑上。虽然镜咀备有E36镙丝纹,但使用E36滤镜全幅会有黑角;滤镜须用比镜咀直径还大的第七系(Series 7)无镙丝纹滤镜装于遮光罩内使用。镜头盖是配用塑料造的14268推入式镜头盖。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在使用滤镜时,先将12504遮光罩的顶部及底部分开,再将第七系(Series 7)无镙丝纹滤镜放入遮光罩底部的滤镜固定位置。最後把遮光罩的顶部旋上以固定滤镜于遮光罩内。跟着就可以将遮光罩及滤镜套到镜咀上了。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七 – Summilux 1:1.4/35(续)

 

  这些样品照片都是用徕卡M8拍摄的以减低冲放及扫底对影像质素所做成的影响。但遗憾的是由于M8的倍率是1.32x(CCD的幅度是18x27mm),成像圈的边沿并不能纪录以评审成像质素。这些照片只在PS调整色阶而并未有其他修改。

 

  在全开光圈F1.4时,整体影像反差相当低,正如MTF曲线所归纳出成像有强彗差引致的光晕及耀光;中央成像反差虽然也低但仍有适度细节。

 

  在最佳光圈F8.0时,反差及细节会改善到最佳整体成像质素;虽然仍有残余像差,但成像巳经很好。

 

  在最细光圈F16时,边角成像质素受挠射现像影响而轻微下降。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一帧照片是用全开光圈F1.4拍摄的,利用了强烈的彗差柔化影像以表现柔和宁静气氛…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1.4,1/6000 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七 – Summilux 1:1.4/35(续)

 

  另一帧用全开光圈F1.4在户外拍摄的照片,花朵的边沿因彗差而发出光芒;若用反转片及投影机,那光辉是非常漂亮呀 …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1.4,1/8000 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当收细到最佳光圈F8.0时,成像变得非常清晰了…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8.0,1/75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七 – Summilux 1:1.4/35(续)

 

  再看最佳光圈F8.0时的色彩及细节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8.0,1/75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帧照片显示出头对光影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5.6,1/100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八 – Summilux-M 1:1.4/35 Asph

 

  在Walter Mandler退休之後, 这是第一支由Kölsch博士所领导的徕兹光学设计的团队所设计的头,在1994年开始生产一直到现在。这头完全脱离了Mandler时期所惯用的双高斯或类双高斯设计, 采用了一个九片五组的非对称结构。除了采用了一个非球面的第五片镜片外,其余所有镜片都是两片复合成组共四组。

 

  非球面额外提供修正像差的参数,使可以用较少的镜片来修正像差;对保持M系镜头小巧有很大帮助。远在1966年徕兹巳用非球面镜片来设计第一代Noctilux头, 及至1990年也用两片非球面镜片设计出第一代Summilux-M 1:1.4/35 Aspherical头。但当时非球面镜片的生产方式是用机器打磨到大概形状,再用人手修正到所需非球面曲度。由于所须精度往往只有0.5微米之微,人手修正是非常困难而废品多;往往徕兹被迫使用误差大一点的非球面镜片来生产头引致成品质素参差。

 

  徕兹在1994年应用了一种与Schott及Hoya玻璃厂共同开发的新技术来生产非球面镜片。生产不再依靠人手修正,而利用一种玻璃热压模技术来造出高精准度镜面。这第二代Summilux-M 1:1.4/35 Asph就是第一支用这技术生产的头。

 

  这头用了九片镜片及一个非球面,有大量可供使用的参数来对付像差;因此像差修正非常好,在F4.0时已这到最高画质了。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在全开光圈F1.4时, MTF曲线指出成像已经很好了。在中心范围直径12mm内代表物体边沿清晰度的5及10Lp/mm曲线显示反差都有90%以上,边角也有50%以上;细节多的物体反差也有40%。

 

  在光圈F5.6时, 5及10Lp/mm的反差全幅都在90%以上;表现细节多的20及40Lp/mm反差也超过60%,真是纤毫毕现。

 

  从全开光圈F1.4到F4.0已达到最佳整体质数,像差带来的气氛的可调性空间有限亦不显著。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我的版本是黑色阳极氧化铝头;徕兹在2000年後巳不再提供头序号的生产年期,但我的头是在2003年购买的所以相信它是在2002年出厂的。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八 – Summilux-M 1:1.4/35 Asph(续)

 

  这头共用了九片镜片,所以镜身并不能如Summilux 1:1.4/35般小巧。它突出机身46.2mm,比起Summilux 1:1.4/35的28mm长了18.2mm;话虽如此,但也比一般的DSLR头小及短得多。

 

  镜咀虽然也有遮光罩定位坑,但镜咀口径是48mm所以不可能再用A43的遮光罩而要用专用的12524遮光罩。因为遮光罩也是方形的,所以镜咀备有遮光罩定位卡口,但位置却在头的左右两侧。对焦环上备有对焦杆以便用左手食指对焦。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的机械结构跟Mandler时代的头明显不同,镜组与对焦连动凸边之间多了一个黄铜筒子。头是标准M插刀接口,取景框选取凸边是连动机身选取35mm取景框。头的最近对焦距离是0.7m,而最细光圈值是F16。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镜咀备有46mm镙丝纹,可配用E46滤镜。镜咀的遮光罩定位坑不能再用A43的遮光罩而要用专用的12524遮光罩;使用时将红色箭咀对准光圈值指标以箝入遮光罩,再向右旋动遮光罩尾部的环到白点对光圈值指标位置以锁上遮光罩。这头可配遮光罩盖(编号14039)或镜头盖(编号14231)。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八 – Summilux-M 1:1.4/35 Asph(续)

 

  在全开光圈F1.4时,画质已经非常好了,中央及边角成像都很清晰,与收到最佳光圈F4.0时的差别也很小。在最小光圈F16时,边角成像因挠射现像而柔化,但也是非常轻微。光圈值在这头而言,对像差及质数是几乎没有影响,只改变景深而矣。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既然色友肉牛及徐可兄希望能看多点关于这头的评测,所以就上多点用这头拍的片片。这些样品照片都是用徕卡M8拍摄的以减低冲放及扫底对影像质素所做成的影响。但遗憾的是由于M8的倍率是1.32x(CCD的幅度是18x27mm),成像圈的边沿并不能纪录以评审成像质素。这些照片只在PS调整色阶及色温而并未有其他修改。

 

  这头拍出来的片色彩浓烈,与不是非球面的Summilux 35mm头的清淡柔和截然不同。我认为头只是个工具,我们要认识它的特点及好好利用这些特点。与善于表现淡淡幽情的非球面Summilux 35mm头不同,这头的硬朗及色彩浓烈是表现激情及节日气氛的好工具。

 

  这头在全开光圈F1.4巳经有非常好的反差及细节,在弱光环境下是一非常重要的卖点。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1.4,1/ 4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八 – Summilux-M 1:1.4/35 Asph(续)

 

  另一张在弱光下拍的片,充份利用了这头的高反差优点…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320,F1.4,1/ 6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另一张在弱光下拍的片,表现对不同色温光源的反应…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320,F1.4,1/ 1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虽然这头有极强的抗耀光能力,但在这极度光差环境下也难免出现耀光。因为旁轴机是不能像单反般可预视,所以在这种环境下要非常小心;尽量预计将可能出现的耀光投射到构图中不重要的位置上。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1.4,1/3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八 – Summilux-M 1:1.4/35 Asph(续)

 

  这头在强光下的色彩表现…正如Leicabj兄所说,抑制强光很好,暗位的表现也不俗。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8.0,1/ 150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另一张表现这头的强光抑制能力,在极度光差下远景还是清晰可见…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8.0,1/12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八 – Summilux-M 1:1.4/35 Asph(续)

 

  这头对色调及色层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5.6,1/200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全开时的散景…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1.4,1/18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在最大光圈F1.4及最近对焦距离0.7m时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1.4,1/150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九 – Elmarit 1:2.8/28 (第一代)

 

  在我来说, 28mm的焦长并不是我喜欢常用的头; 它的74度视角带来比较压缩的感觉。我使用M系机主要是用来抓拍,充份利用它时滞小,不起眼,及小巧的抓拍优点。在这情况下35mm焦长更有优点, 35mm的64度视角刚刚就是视野的横幅长度等如对焦的距离;所以在抓拍时不用把相机放到面上就能大概构图了。但自从使用了徕卡M8机後,它的1.32X倍率使到 28mm焦长取代了35mm焦长的重要位置。

 

  这是一个在1972年由加拿及徕兹厂设计及生产的头以取代仅仅只有七年历史的第一代28mm Elmarit头。这由于M5机身的出现,第一代28mm Elmarit头深入机身的後组镜阻碍了M5机身内的重点测光摇臂而不得不重新设计。这头在1972年开始生产到1979年才绐第三代28mm Elmarit头所取代。这头有一个八片六组设计,第三及第四片镜在光圈前复合为一组,而第六及第七片镜则在光圈後复合为另一组。

 

  这头使用了逆焦式(retrofocus)设计;逆焦式有一个反转远摄镜的构造,使能从镜底部到胶卷平面的距离增长至比头的焦长更长,因此可容许M5机身内的重点测光摇臂自由旋动。同时逆焦式结构的头有一大口径的负放大率弯月形前透镜令出瞳扩大,因此边角的亮度会较为平均减低渐晕。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我的版本是1969年加拿大Midland徕兹厂生产的Elmarit 28mm头。

 

  根据几个不同的资料来源都说1965至1972年是生产第一代Elmarit 28mm头而第二代Elmarit 28mm头是从1972年开始的。这头序号2315216是属于1969年所生产的序号内,所以应该是第一代Elmarit 28mm;但这头却偏偏不是德国Wetzlar厂生产,而後组又有足够空间给M5机身内的重点测光摇臂工作,所以应该确实为第二代Elmarit 28mm。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没有银色而只有黑色阳极氧化铝合金版本;镜底有镀铬环突出机身上面。因为逆焦式设计是一个非对称的设计,所以头的重量比较重达300克, 同时镜头也要突出机身44.5mm之多。镜咀备有遮光罩定位坑及定位钉以固定长方形遮光罩的正确位置。对焦环上备有对焦杆方便以左手食指对焦。无穷远锁在对焦杆下面,食指推动对焦杆时可顺带释放。

 

  镜的最近对焦距离为0.7m而最小光圈值是F22。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九 – Elmarit 1:2.8/28 (第二代)(续)

 

  虽然这头已用逆焦式结构使能从镜底部到胶卷平面的距离增长至比头的焦长更长,但後组镜仍伸入机身内并不影响测光功能。这头徕兹只生产M插刀接口,配备对焦连动凸边连动机身测距装置。取景框选取凸边的长度跟90mm头的一样,在M4-P以後的M系机身显示出90-28mm光亮框线对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镜咀备有的遮光罩定位坑及定位钉,可以配用跟镜的12501长方形遮光罩。镜咀备有48mm镙丝纹可配用E48滤镜,也可将第七系(Series 7)滤镜放入遮光罩内一同使用。这头是用14102的塑料镜头盖。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在徕卡M4-P之前的M系机身是没有28mm光亮框线的,就算是较新的0.85X机身也对28mm光亮框线欠奉。所以这些机身配用这头取景时是要用外挂的取景器。徕兹曾提供增加28mm及75mm光亮框线的升级服务,我有一部M5机身就如此升级了;事後有点後悔,升级丧失了机身的原创性。

 

  我有四种28mm取景器可配合使用,图中最左的是徕卡编号12014的21-24-28mm三焦取景器,跟着是Zeiss Ikon编号432/3的2.8cm取景器,再跟着是徕卡编号12017的28mm取景器,最右的是徕卡编号12011的六焦通用取景器。12014及432/3是没有视差修正的,取景器是调较于无穷远的对焦距离,在近焦距时要自行预计往下面调整。12017是有光亮线框显示无穷远时(实线)及0.7m时(虚线)的正确取景位置,用家要自行预计中间对焦距离时的应该位置。12011备有视差修正装置,在对焦後把对焦距离转移至取景器上面的视差修正钮, 取景器内的光亮线框就会自行调节。

 

  使用取景器于0.85X的M6TTL及 M7机身时要小心视差修正,因为这些机身比标准的机身高2.5mm所以会影响取景器的准绳。用这些机身及12017时,要将0.7m的虚线当作无穷远用,而较近的距离则如此类推。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九 – Elmarit 1:2.8/28 (第二代)(续)

 

  这些样品照片都是用徕卡M8拍摄的以减低冲放及扫底对影像质素所做成的影响。但遗憾的是由于M8的倍率是1.32x(CCD的幅度是18x27mm),成像圈的边沿并不能纪录以评审成像质素。这些照片只在PS调整色阶而并未有其他修改。

 

  这头的成像风格有一贯的Midland特质,在全开光圈F2.8时中央成像细节颇好,但往边沿走时迅速柔化;感觉上影像还原比较渐进不急速。收细到最佳光圈F8.0时会改善到最佳整体成像质素;在这光圈值时与新头质素上差别不大。在最细光圈F22时,中央成像质素受挠射现像影响而会轻微下降。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片表现出在全开光圈时中心影像清晰而边角柔化的效果…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2.8,1/600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九 – Elmarit 1:2.8/28 (第二代)(续)

 

  这头的色彩还原…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8.0,1/75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光差强时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8.0,1/25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在顶光下的强光压制效果…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5.6,1/25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九 – Elmarit 1:2.8/28 (第二代)(续)

 

  这头近摄时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8.0,1/25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从片中可见失真并不严重…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8.0,1/9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另一张强光差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8.0,1/18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 – Elmarit-M 1:2.8/28 (第三代)

 

  这是最後一支由Walter Mandler在加拿大徕兹厂设计及生产的28mm旁轴头;也是最後一支传统徕卡味的28mm旁轴头。在此之後28mm旁轴头的设计及生产都搬回德国的Solm,由Kölsch博士所领导的徕兹光学设计的团队负责。

 

  这头是在1979年开始生产及推出的,一直维持了十四年之久;直到1993年才被Solm设计及生产的第四代所取代。它用了八片六组的非对称逆焦式设计;在全开光圈时中央成像已相当不错,只在边沿有轻微柔化,亦有大概两级的渐晕。近距拍摄时因为有曲率像差,须要收光圈到F5.6以上,但成像也很好。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我的版本是1983年加拿大徕兹厂为纪念徕卡70周年而生产的头;但与普通头并无大差别,只在镜筒刻有”Leica 1913-1983”的字样。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徕卡70周年版镜筒刻有的”Leica 1913-1983”字样…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 – Elmarit-M 1:2.8/28 (第三代)(续)

 

  第三代Elmarit-M 1:2.8/28头的镜筒的外型较其它版本直,故也有称之为”直筒”;镜筒直径51mm,突出机身48mm。

 

  镜咀上下各有一定位钉以固定遮光罩。光圈环比以前的版本宽,在装上遮光罩後也很容易调较;最小光圈值为F22。调焦环设有对焦杆,方便以左手食指对焦;最近对焦距离为0.7m。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是M插刀接口的, 备对焦连动凸边连动机身内的测距臂及取景框选取凸边选取机内28mm明亮框线。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专用遮光罩镜是编号12536的塑料遮光罩,配合镜咀上下的定位钉固定于镜头前面。第三代用的滤镜是E49, 并不能再用第七系滤镜于遮光罩上。镜头盖是塑料造的E49镜头盖,徕兹编号是14001。

 

  若使用M4-P之前或0.85X的M系机身是没有28mm光亮框线,配用这头取景时是要用外挂的取景器。我所拥有的28mm外挂取景器已在458帖介绍过了,在此不再重覆了。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 – Elmarit-M 1:2.8/28 (第三代)(续)

 

  这些样品照片都是用徕卡M8拍摄的以减低冲放及电分对影像质素的影响。但遗憾的是由于M8的倍率是1.32x(CCD的幅度是18x27mm),成像圈的边沿并不能纪录以评审成像质素。这些照片只在PS调整色阶而并未有其他修改。

 

  在全开光圈F2.8时,整体的成像巳经很好,中央成像有高反差及细节跟最佳光圈时相差不远;边角也只是轻微柔化而矣。

 

  最佳光圈F8.0时,整体的成像的反差及细节都极高,影像线条边沿非常清晰。

 

  最细光圈F22时,边角成像清晰度会因挠射而下降,但也是非常轻微。

 

  在这头来说,光圈大小对成像质素影响不大,基本上可全开光圈在暗光下拍摄;但却少了边角柔化突出主体的效果可用。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在最佳光圈F8.0时所表现的色彩及细节…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8.0,1/75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 – Elmarit-M 1:2.8/28 (第三代)(续)

 

  这头在光差大时所表现的喑位细节…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8.0,1/300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另一张这头在最佳光圈F8.0时表现的色彩还原…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8.0,1/12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 – Elmarit-M 1:2.8/28 (第三代)(续)

 

  另一张这头对光差的表现,胡须及衬衫的层次都可见…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8.0,1/35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另一张这头对弱光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5.6,1/4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对的镜头失真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8.0,1/6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一– Summicron-M 1:2/28 Asph

 

  这是一个由徕兹德国Solm厂在2000年设计及生产的头, 它有一贯的Lothar Kolsch团队设计的特质及要求。全开光圈时大幅改善边角反差及细节,成像质素跟拍摄时所用的光圈大小关系不大;但影像由对焦的清晰到失焦的模糊的变化来得迅速,因此散景较弱。

 

  这头有一个九片六组设计。光圈前的镜组构造跟Summilux-M 1:1.4/35 Asph的很接近,但笫一片与第二片镜片之间分离以求多出一个控制参数来改善像差;後组是一贯的逆焦式设计, 但最内的镜片有一非球面专门修正球形像差以腾出其馀参数来修正其他像差。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虽然我并不绝对崇尚高清晰锐利的头,我比较喜欢耐看的柔和成像,但这头在清晰锐利这方面实在是惊人的;Lothar Kolsch绝对实现了他的设计目标。

 

  从MTF图中可看到在全开光圈F2.0时, 全幅中央直径的24mm内, 代表清晰度的5及10Lp/mm的MTF都在90%以上,高度细节的40Lp/mm也在55%以上。与ZM28/2.8相比, 全开时的表现巳优胜于F5.6时的ZM;同时整个像场质素也较平均。不要忘记这是一只F2.0头,像差是以几何级进,设计难度比F2.8头高得多。

 

  这头绝对能用全开光圈在弱光下捕捉高清晰度及锐利影像。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一– Summicron-M 1:2/28 Asph(续)

 

  我的版本是在2003年购买的,估计是在2002年在德国Solm生产的。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造得非常轻巧,虽然它是一个F2.0头,但长度比第三代F2.8直筒的48mm还要短7.25mm;而直径却是一样。重量是270g,也只比第三代F2.8直筒重20g。配合那全开光圈的表现,是一抓拍的好工具。

 

  最细光圈值是F16;最近对焦距离是0.7m。镜咀备有遮光罩定位坑;对焦环上有备有对焦杆。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的第一个镜面跟一般的镜头不同,是凹下去的。镜头接口是标准M插刀式,配备了标准的对焦连动凸边及取景框选取凸边。M4-P之前及0.85x的机身, 取景框选取凸边只会连动机身显示90mm明亮线框;所以要用外挂28mm取景器。

 

  这头的对焦连动凸边及镜组之间多了一个黄铜的筒子,机械结构明显异于徕兹加拿大时期的头。镜咀备有专用遮光罩卡口以固定方型遮光罩的位置以免旋动。遮光罩基本上与第一代F1.4的非球面35mm头所用的一样。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专用遮光罩镜是编号125451的塑料遮光罩,配合镜咀上的遮光罩定位坑固定于镜头前面; 可配用编号14013的塑料遮光罩盖。遮光罩基本上与第一代F1.4的非球面35mm头所用的一样。镜咀配有E46镙丝纹可用E46的滤镜。

 

  若使用M4-P之前或0.85X的M系机身, 机身是没有28mm光亮框线,配用这头取景时是要用外挂的取景器。我所拥有的28mm外挂取景器已在458帖介绍过了,在此不再重覆了。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一– Summicron-M 1:2/28 Asph(续)

 

  这些样品照片都是用徕卡M8拍摄的以减低冲放及扫底对影像质素所做成的影响。但遗憾的是由于M8的倍率是1.32x(CCD的幅度是18x27mm),成像圈的边沿并不能纪录以评审成像质素。这些照片只在PS调整色阶而并未有其他修改。

 

  正如MTF所显示, 全开光圈F2.0时的表现已经和最佳光圈F5.6时差不多了,基本上不是很大的倍率是分辨不出。从中心到边角,成像都有恒定的清晰度及细节。在F16时,成像质素会因挠射现像而稍微下降。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的色彩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5.6,1/6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一– Summicron-M 1:2/28 Asph(续)

 

  这头的散景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2.0,1/125 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弱光下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2.0,1/6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弱光下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2.0,1/1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一– Summicron-M 1:2/28 Asph(续)

 

  弱光下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2.0,1/8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弱光下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2.0,1/3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弱光下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2.0,1/3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一– Summicron-M 1:2/28 Asph(续)

 

  弱光下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2.0,1/6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弱光下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2.0,1/8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弱光下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2.0,1/1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二– Elmarit-M 1:2.8/24 Asph

 

  徕兹一向都只设计及生产M系的21mm和28mm头,Elmarit-M 1:2.8/24 Asph头是Lothar Kolsch专门针对近距报道摄影市场而在这两镜度之间的一个大胆尝试。这头由徕兹德国Solm厂在2000年开始生产,它达到Lothar Kolsch团队一贯的要求目标,在全开光圈时全像场都有优越的表现。

 

  这头有一个七片五组结构,第二第三片及第五第六片镜片复合为两组;第四片镜片有一面非球面向着光圈。这头除了应用了非球面技术外,更有一片镜片选用了特殊局部色散玻璃及二片镜片选用了高折射率玻璃。这些技术令这头既有突出的反差和细节,更是小巧便携。

 

  这头的色彩还原系数(ISO color contribution index)是0/5/5,相比ISO的0/5/4标准是非常轻微偏红;轻微的程度是几乎肉眼察觉不到。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再看一看这头的MTF图,也和蔡斯的Biogon T* 2.8/25ZM头参照一下。

 

  徕兹发表的MTF图有5,10,20及40Lp/mm曲线,而蔡斯只发表10,20及40Lp/mm;所以要用蔡斯那组曲线来比较。

 

  徕兹这头在全开光圈F2.8时表现巳经非常好了, 在中央24mm直径范围(也就全幅的短度)整个成像圈都非常恒定。反影成像线条锐利度的10Lp/mm的MTF超过95%, 而反影极细微细节的40Lp/mm都有60%以上。同时水平及垂直的表现只有很小的差异。这反影出成像已非常锐利及充满细节。影像只会在极端边角(直径30mm以外)才开始因场弧像差的影响而下降。收到最佳光圈F5.6时,整个像场连极端边角的成像也得别改善。

 

  比较Biogon T* 2.8/25ZM的MTF曲线, 在全开光 圈F2.8时虽然表现不错,但仍不敌Elmarit-M 1:2.8/24 Asph。中央的24mm成像圈Elmarit的反差比Biogon强,同时反影极细微细节的40Lp/mm反差都高出达15%之多;显而易见锐利度及细节表现比Biogon强得多。这劣势只会在收光 圈到F5.6时才得到改善。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二– Elmarit-M 1:2.8/24 Asph(续)

 

  我的版本是黑色阳极氧化的,重量比黄铜镀铬的轻了98g。我购买这头时是2001年,估计在德国Solm的生产日期是2000年。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的实际焦长是24.4mm,比额定的焦长多了0.4mm。最近的对焦距离是0.7m。有八片光圈页,在小光圈值时成菊花状,光圈是没有徕卡老头来得混圆;最大光圈是F2.8,而最小光圈是F16。头的重量也不算重, 是290g而矣;体积也算轻巧,机身外长度只有45mm而直径也只有58mm。若不是夸张的遮光罩,都可算易于携带。最後的镜片深入机身内11.6mm。

 

  镜咀备有遮光罩定位坑及卡口以便固定遮光罩于镜咀。对焦环上设有对焦杆以便用左手食指对焦。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的镜头接口是标准M插刀式,配备了标准的对焦连动凸边及取景框选取凸边。但因为除了M8机身外所有机身都没有24mm明亮线框, 所以要用外挂24mm取景器取景框。而选取凸边只会连动机身显示35-135mm明亮线框。

 

  这头的光学结构已经用逆焦式,但尾组镜片仍须深入机身11.6mm;可幸没有阻挡机身内下面的测光体,仍可使用TTL测光。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二– Elmarit-M 1:2.8/24 Asph(续)

 

  专用遮光罩镜是编号12592的塑料遮光罩,配合镜咀上的遮光罩定位坑及两个定位卡口固定于镜头前面; 可配用编号14041的软质塑料遮光罩盖。遮光罩左上端有一缺口以减低取景器的视野障碍,安装遮光罩时要留意这缺口是要向上。镜咀配有E55镙丝纹可用E55的滤镜。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除了M8机身外所有机身都没有24mm明亮线框, 所以使用这头时要用外挂24mm取景器。

 

  我有四种24mm取景器可配合使用,图中最左的是徕卡编号12011的五焦通用取景器,跟着是12014的21-24-28mm三焦取景器,再跟着是徕卡编号12019的24mm取景器,最右的是尼康2.5cm取景器。12014及尼康2.5cm取景器是没有视差修正的,取景器的视场是调较于最近对焦距离,用家要自行预计往下面调整。12019是有光亮线框显示无穷远时(实线)及0.7m时(虚线)的正确取景位置,用家要自行预计中间对焦距离时的应该位置。12011备有视差修正装置,在对焦後把对焦距离转移至取景器上面的视差修正钮, 取景器内的光亮线框就会自行调节。

 

  使用取景器于0.85X的M6TTL及 M7机身时要小心视差修正,因为这些机身比标准的机身离2.5mm所以会影响取景器的准绳。用这些机身及12019时,要将0.7m的虚线当作无穷远用,而无穷远则如此类推。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二– Elmarit-M 1:2.8/24 Asph(续)

 

  这些样品照片都是用徕卡M8拍摄的以减低冲放及扫底对影像质素所做成的影响。但遗憾的是由于M8的倍率是1.32x(CCD的幅度是18x27mm),成像圈的边沿并不能纪录以评审成像质素。这些照片只在PS调整色阶而并未有其他修改。

 

  全开光圈F2.8时,中心的成像有很高反差,只在极端角落才稍微柔化。24mm直径的成像圈内物体的边沿反差及细节都清晰可见。法的表现已经和最佳光圈F5.6时差不多了,基本上不是很大的倍率是分辨不出。

 

  最佳光圈在F4.0到F5.6之间, F4.0的时间中央成像的反差及细节最佳,而F5.6时中央成像稍弱但有较佳整体成像质素。

 

  在F16时,成像质素会因挠射现像而稍微下降。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的色彩表現…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8.0,1/36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二– Elmarit-M 1:2.8/24 Asph(续)

 

  光差下的表現…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8.0,1/16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光与影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2.8,1/100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一般鏡头的成像都优化于无穷远, 在近距摄影时须要收細光圈至F5.6以得到较佳效果。但这头在近摄时的表现也是絶对优秀的,这图是用最大光圈F2.8及在最近距离0.7m时拍的…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2.8,1/100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二– Elmarit-M 1:2.8/24 Asph(续)

 

  这头在現塲光下的表现…

 

  拍摄资料:

  卡M8相机,ISO160 ,F2.8,1/12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的抗耀光能力相當不错, 直接对着燈泡拍摄也不覺得有晕轮出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2.8,1/12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另一幀现場光下表现的色彩………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2.8,1/18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光与影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5.6,1/18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三 – Super-Angulon 1:4/21mm

 

  鉴于蔡斯于1955年推出了Biogon 1:4.5/21mm給Zeiss Ikon Contax系旁轴相机, 急于推出21mm头的徠茲重踏Summarit的路, 在1958年采用了施耐德的设计推出了这个Super-Angulon1:4/21头来应变。这头在1958年开始生产到1963年终止生产为止, 一共生产了6754支。其中1462支是L39螺丝接口的, 而余下的是M插刀接口的。

 

  这头有一个九片四组的結构, 采用了全对称式设计。第一第二片, 第三第四片, 第五第六第七片及第八第九片组合为四组; 但镜片之间并沒有胶合。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我的版本是在1959年出厂的。虽然这头也有L39镙丝接口版本及M插刀接口,但我的是M插刀接口。言虽它是M插刀接口, 但实质上它仍是L39镙丝接口而徕兹只不过再加上一个原厂转接环。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并没有黑色版本, 全都是光泽镀铬版本。

 

  镜咀备有遮光罩定位坑以固定圆型遮光罩。光圈环呈锯齿状, 但不是固定位置而会随对焦环旋动而改变。对焦环呈圆锥形向上收窄; 环上备有对焦杆及无穷远锁。M插刀版本是基于L39镙丝版本而在原厂添加一个转接环。由于L39镙丝接口的量较少, 有时js会拆去M插刀版本後面的接环当L39镙丝版本出售。所以购买时要小心留意头後面有没有固定转接环的定位镙丝孔。

 

  最小光圈值是F22; 有10片光圈页, 配合适量的剩余像差得到颇为理想的散景。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三 – Super-Angulon 1:4/21mm(续)

 

  因为这头是全对称设计, 所以镜头後组深入机身内达20.5mm。从镜的接口平面到胶卷平面也不过是27.8mm, 剩下只有7.3mm。以最细F22光圈的头来说, 这距离已是极限, 再短的话最後镜面上的尘埃影子就会聚焦于胶卷平面上。

 

  亦由于镜的后组与胶卷平面之间只有7.3mm, 所以没有足够空间给M5或CL机身内的旋转测光臂; 强行装上会损坏旋转测光臂。用于M6及以後的机身也会阻碍测光体与快门帘幕上的测光点, 因此也不能正常测光。

 

  此镜头的M插刀接口环是可以除下变为L39镙丝接口。配备对焦连动凸边配合机身内测距器来对焦。所有M系机身内并没有21mm明亮框线, 取景框选取凸是会选取50-75mm明亮框线以取代。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用的遮光罩的编号是12502, 在市场上比较少见, 所以价格也相当贵。 十多年前问价也要二千多元, 鉴于这头使用率不高所以并没有购买。镜咀备百有43mm的镙丝接口, 可配用E43的滤镜。

 

  由于所有M系机身都没有21mm的明亮框线, 所以要用21mm外挂取景器。我拥有徕卡的12011五焦(16-18-21-24-28mm)取景器, 徕卡12014三焦(21-24-28mm) 取景器景,Zeiss Ikon的440五焦(21-35-50-85-135mm)取景器,Contax GF-21取景器,Zeiss Ikon 435取景器, 及徕卡12012取景器。

 

  徕卡12011及 12014巳在早前介绍过了, 在此不再重复了。徕卡21mm的12012取景器有, 内置明亮线框以虚线标示3m及以实线标示无穷远时的取景范围。Zeiss Ikon 440五焦转塔式取景器的内部构造有五支望远镜配合五焦及屋顶式棱镜以取得正像; 同时後面有旋钮可调节从1m至无穷远时的视差。Zeiss Ikon 435的21mm取景器的视场中间有一个小黑圈, 找了很多资料都不知到有什么用途, 后来才知到原来这是一个水平指示仪; 原来小黑圈是由两组黑圈所组成,当在水平时两组黑圈会重叠而变成最幼。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三 – Super-Angulon 1:4/21mm(续)

 

  这头是徕卡为应对蔡斯的Biogon 1:4.5/21而推出的急就张, 效果明显不及同期蔡斯的21mm。蔡斯在1951年外判给Bertele代为设计的Biogon 1:4.5/21确实为21mm头中之经典之作; 蔡斯这头是基本上没有畸变。

 

  这头有相当的渐晕, 在F4.0时达2.5EV, 收到F8.0时也有2EV;善于利用这渐晕也可凸出主体。

 

  在全开光圈F4.0时, 中央的反差尚可, 但边角反差低及有耀光偏向。在最佳光圈F8.0时, 除了最边角位置外,成像反差及细节最为显著。从F11到F22, 成像反差及细节开始因绕射现像而慢慢减弱。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对色彩的表现…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5.6,1/3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p#

  广角头之十三 – Super-Angulon 1:4/21mm(续)

 

  这头的透视感…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F8,1/250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对弱光的表现, 渐晕突出了主体…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4.0,1/1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这头的渐晕带来的风雨欲来之感…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8.0,1/12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散射光下的反差…

 

  拍摄资料:

  徕卡M8相机,ISO160 ,F8.0,1/125秒

 

我的徕卡旁轴头——广角篇

 

  原帖链接:我的徕卡旁轴头

 

广角(298)
旁轴镜头(4)
徕卡(111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