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色影无忌
okj
黑眼圈
2013-06-25

  由于这些文字都是我在线写成,错误疏漏在所难免,请大家见谅。如发现有错误请不吝客气指出来,我好改正。对器材的评价和看法每个人都有其主观性,我的看法未必准确,不求同。欢迎百家争鸣,只要话题能带给我们快感,就值得一提。

 

  看标题好像有点大,今年有时间把自己的旁轴点了点数,10多年下来竟然是不少机器。由于数码泛滥,平时使用的很少。但如果看看这些旁轴的背景,当年可都是辉煌一时的英雄好汉。由于网络上新生代越来越多,为了让后来者的小年轻们对胶片机的旁轴有所了了解,根据我手上收藏的器材,对已经难觅踪影的经典做一简单的介绍。

 

  我自己有的才介绍,没有的就算了,因为照片不好找,现在又都讲知识产权保护,照片也不敢随便乱用,怕惹麻烦。

 

  当然我对器材的评价和选择很主观,因为毕竟只是我个人的体会与看法,不要求大家认同。只是想让后来者见识见识。

 

  一、CONTAX Zeiss Ikon IIIa(1951年)

 

  CONTAX Zeiss Ikon的简历:

  1932年 I型

  1936年 II型

  1950年 IIa型

  1936年 III型

 

  II和III的区别就是3有测光部分,2则没有。外形大家看的时候无视测光部就是2了。关于IIIa的年代,我还看到有的日本资料上是1950年,为了可靠,我又找到多种资料都说的是1951年,应此我也相信是1951年。

 

  这是我多年前在日本的时候购买的,现在也想不起来价格了,反正是不便宜。这是德国ZEISS Ikon停产自己旁轴前的最后一款产品。它的前身应该是1936年出品的III型,此机器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但成像非常经典,是当年唯一能和LEICA并肩的厂家。如果回顾照相机发展历史,CONTAX和LEICA一直是竞争对手。在30年代的日本,C&L谁好谁坏在日本的照相机爱好者中曾经掀起轩然大波,绝对不亚于我们这里的CN大战。当年的价格很贵,一台照相机在当时的日本可以买套房。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脱掉后背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胶片仓

 

  如果想了解多一些,请看我搜索到的以前网友们的老帖。

  https://forum.xitek.com/search.ph ... mp;searchsubmit=yes

 

  用这机器台拍的试机片居然没有找到,难道说我自买回来就没有拍过,这有点不符合我的购机习惯。

 

  原帖链接: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纯器材)

 

#p#

  二、LEICA M3(1954年)

 

  假如你是一个资深摄影爱好者,如果不知道胶片时代的M3,那只能说你是一个伪爱好者。这样说也许有点过分。我喜欢上LEICA就是因这台机器而起,当然几乎所有品牌我都喜欢。我对品牌没有任何忠诚度,全喜欢。

 

  M3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方便,更是催生了单反照相机的发展。M3总共生产了长达14年的时间,共计生产了22万台,其中黑色机身占约1%,期间做过多次的改动。当时还给德国军队供应过143※※绿色机身。

 

  我这台是早期的二次过片式,(自1958年的No.919251以后,改为一次过片的方式)是论坛的一位朋友03年左右,帮我从欧洲淘回来的,一机二镜。为了可靠,我又带到日本对其进行了全面维护,当时仅维护就花费了大约400USD。当年日本此方面的技术非常发达。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镜头为伸缩式,现在有的数码相机继续沿用这种方式。例如奥林巴斯的E-P1用的M.ZUIKO DIGITAL 14-42mm就是变形的伸缩头,为了减小体积,不用的时候旋回去,用的时候旋出来。此镜头的设计者是否受到此头的启示?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后背

 

  我的一套,后来还进了只90MMF4,现在丢哪里了,没有找到。总有一天会找出来的。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从编号看我的这台是绝对的早期型号,是1954年产的第8706台。LEICAM3从1954年的700000开始到1968年的1206999号为止,期间进行过多次的改良,回头把几次改进的情况也给大家做个介绍。自1958年的No.919251以后,改为一次过片的方式,此前的都是二次过片式。

 

#p#

  三、德国福伦达 VITESSA T(1957年)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吸引我买这台机器有三点:插杆式过片上快门和二只可爱的镜头,再就是真正的德国产。这些德国老店最终都败在了日本的厂家手下,连牌子也让日本人收为己有了。回顾照相机发展历史,确实是大浪淘金了,金去了,沙留下了。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大家都知道,后期的福伦达全为日本制造。

  这款机器是在1954年的VITESSA L基础上改进而成,主要是取掉镜头皮腔,改为可换镜头式。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总共推出50MMF2.8/35MMF3.4/100MMF3.4?三只头,我有其中的二只。镜头造型非常小巧玲珑,为金属结构。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当我在大阪一家器材店看此二头的时候,真的是迈不动步了,当时就拿下了。其成像很是迷人。机身造型也是线条明了,拿在手上的金属感,妙不可言。尽管是插杆式,和快门的结合非常巧妙,如果过片后未拍,就自动锁住不会重复过片。

 

  此机采用的是类似镜间快门的结构,设计的非常独特,就当时的整体技术水平而言,我认为这是了不起的水平。

 

  快门速度1-1/500秒.B门。有硒电池测光系统,年代久远,一般都不好用了。

 

  拍完片开仓看看,做工确实细腻。底部的片。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p#

  四、CANON RF 7(1961年)&7S(1965年)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几年前我曾经试图在旁轴上整理出CANON RF的全传,后来看到有人出言恶意相向,就终止了。那贴最终也就归档。

 

  CANON的7和7S就是整理资料时看到此机的地位比较特殊于是就在日本找,同时收进了7和7S,当时的价格放在现在应该可以买台G1X。我的很多器材就是如此买回来的。

 

  CANON生产旁轴的历史不短,从1936年的HANZA Canon开始,到1965年的7s推出,后来canon就再没有生产旁轴了。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CANON首台旁轴上用的是nikon生产的镜头。当年nikon公司是canon的镜头配套工厂,canon刚开始自己并不生产镜头。

 

  1961年推出的canon RF 7正处于日本照相器材公司受到LEICA M3的冲击,对在旁轴上赶超德国已经绝望,全面转向单反的时期。7有35MM/50MM/85MM+100MM/135MM四种取景框,可以通过顶部的转换轮来调整。可以说7型机是日本厂家模仿M3最成功的机型,由于M3的价格过于昂贵,CANON的销量非常大。如果加上7S总共销售了16万台,6-7年间。相比之下,NIKON可是打了败仗,S2因受M3的冲击,几次推迟上市,即使后来硬着头批推出来,销售量仅仅6000台,即使后来的S级顶级SP也没有挽回颓势。于是NIKON一鼓作气开发出单反F。人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CANON被7系销售看好所迷惑,当时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以为旁轴还可以维持,而且已经着8型机的开发研制。但无论模仿的有多好,M3是任何一个厂家都无法超越的。随着NIKON F的成功上市,旁轴大潮嘎然而退。CANON一段时间以来,在单反上落后于其他厂家。直到F-1开发成功才重回主力队员的位置。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1965年的7S是在7的基础上的改进型。此后CANON也不得不顺应潮流,全面转向单反照相机。在后来推出的F-1上就能看到7型的身影。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当年买到这二台机器后,我应该拍过几卷,回头找出来上几张片给大家看看。

 

  关于7型的卡口,还有段故事,这是从我的归档帖中引出来的。

  "1961年开始销售的CANON 7将此卡口实践化了。作为最常见的镜头设计理念,应该首先是确保可换镜头能安装到现行卡口的机身上是前提。但CANON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发出后组镜片装不进机身的大口径化50MM F0.95的标准镜头。为此,在CANON 7上并用了R卡口,下大力气才度过了尴尬的难关。CANON当时的领导班子好像乐见如此的尴尬“事件”发生,决定在其单反机型上也采用比其他厂家都要大一圈的镜头卡口--即套管式(SPIGOT)卡口,这在照相卡口发展史上可是极为罕见的。

  CANON的套管式卡口就是通过机身和镜头的爪相结合来实现镜头准确定位,也就是利用镜头上的锁定环来锁定机身上的外爪以固定镜头。此种原理一直延续到了后来的FD,这都是后话。如果从镜头和机身结合的强度看的话,比插刀式好。但如果从便利性看插刀式可单手搞定,而R口装上镜头后还需要有个上紧镜头上固定环的二次动作,这就需要时间。这虽然是主要不利因素,但七改八改的结局还是改变镜头卡口实现插刀化。除了有上述不利因素,最主要的是无法适应TTL革命的需要。"

 

#p#

  五、Konica rf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估计不少人对我的收藏都快失去兴趣了,因为尽是年代久远的小众机。国内当年很少,现在可能也是比较少。好吧!我们下来开始电子化的旁轴系列。

 

  看到这台照相机的时候,不由感到一种悲哀,器材在,但出品的公司已经不存在了。由此可见数码大潮是何其的汹涌澎湃,连胶卷老大--柯达公司最近也传出倒闭的消息。

 

  这台RF是我多年前在日本大阪购买的,当时已经有了LEICA M3等机器,可能由于现代照相机过度的电子化和自动化,使用以上全手动机拍摄的时候总感觉不方便。刚好这时候,RF进入了我的眼中。其实如果严格的说,我曾经买过2台RF。后来我还买过一台纪念版的rf Limited,带50mmF1.2的头。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但很快就让我出给论坛中的网友,对于这次出手我后来非常的后悔。回头找找我图片,应该可以找到。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LEICA由于种种原因一直固守着手动的原则,也许由于电子化技术不是很成熟,在电子化M系列机上表现比较迟钝。其实LEICA公司也想借鉴日本的电子技术,曾经和日本的MINOLTA公司合作过一段时间,在其单反R4上我们就能看到MINOLTA的影子,而且还合作推出过有TTL电子测光功能的LEICA CL,由MINOLTA制造,但后来不知道何故没有持续下去。但大家对LEICA的热情丝毫没有受到AF化照相机的影响。

 

  其实在此之前,1981年MINOLTA公司在CL的基础上推出过装有电子快门,有AE曝光功能的CLE,但好像没有引起太大轰动,从二手价格疲软,就能知道其当年的情况。但能用LEICA M镜头具有AE曝光功能的RF机器上市在当时可是革命性的话题。革命者往往最终把自己的命也会革掉,MINOLTA一直在照相机的开发制造上有革命之举,尽管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公司已经不存在了。

 

  1999年KONIC公司推出有自动过片和AE曝光的可以使用LEICA口镜头的KM RF可以说非常是时候。一推出马上就赢得众多的用户好评。当时曾经有日本的摄影器材评论家用KONICA的RF和LEICA的M6进行过比较,就操作性而言RF绝对胜出,镜头成像也不相上下。

 

  LECIA公司有时候真的不食人间烟火,从CLE开始就没有跟进电子快门,如果不采用电子快门,要想实现AE曝光功能是绝无可能的。但LEICA就是LEICA,人们总认为LEICA是王者。装有电子快门有AE曝光的M7比RF晚了3年才出来。RF的先进性是不用置疑的。

 

  如果想了解KONICA RF的详细情况,请参考我2003年写的此帖。

  https://forum.xitek.com/thread-132804-1-1-1.html

  这是过去写的和M7的比较帖。

  https://forum.xitek.com/thread-232466-1-1-1.html

 

#p#

  六、OLYMPUS XA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也许没有多少人会把这台工程塑料打造的小机器放在眼内,开口就会是TC-1,T3等等准专业的高级便携机。如果不是因为机身是塑料的,XA从性能成像指标上完全可以位列高级便携机的行列。但任何事情都不能假设,不过这台机器的便利性,和成像水平的优异,我至今认为没有任何机器能比肩。也许是由于XA,才有后来NIKON,CONTAX,MINOLTA等各家纷纷推出自己的高级便携机。当然此结论仅仅是我个人一知半解的推测。

 

  当OLYMPUS的天才设计师米谷美久在成功的设计出PEN系列(半幅机),穷全力于OLYMPUS单反机M系列之时,他也在思考是否能设计一款满足自己对摄影理解的照相机。他认为要想抓住瞬间即逝的快门机会,只有每时每刻照相机在手才能做到。那么一款放在口袋中也不会成为累赘的便携轻快的照相机就成了他梦寐以求想设计的照相机。由于米谷先生在中学时代就是LEICA使用者和爱好者,因此从设计PEN系列开始,他的设计理想一直就是无论照相机多小巧,其画质必须要达到能够作为专业摄影人辅助机的水准。至于他设计出的PEN系列,XA系列是否真的达到这样的水平,这并非我要和大家讨论,只有每位使用者才有资格作出结论。

 

  我们是否可以把以上说法理解为就是XA系列的设计宗旨?

 

  浑圆既又平直形似一粒胶丸的机身前脸兼有镜头盖的功能,这是一种出众的设计。由于取景器,测距窗,光圈调整等都被前盖所包容,所以即使没有机身袋就这样放进包中或是口袋内,也不用担心误触照相机快门。这种将便携式照相机的机动性发挥到极致的推拉式前盖可以说是天才之作。正是由于此设计,才使得便携机真正实现了小巧。也正是这种设计后来被很多厂家推出的便携机所模仿。可以说由于XA自开始就有明确的设计意图,因此设计推出后,在当时具有十足的先进性,套用时下流行的词汇来表示一下。

 

  由于第一代的XA内装有测距计,通过精心调焦,可以在F2.8实现虚化拍摄。虚化拍摄对单反机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在当年便携式机可以实现此功能具有非凡的意义。而且采用光圈优先曝光,光圈最小到F22。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现在大家对胶片机的未来越来越不看好,很多人已经在预测胶片机的消亡时间。但对于曾经带给我们不尽欢乐和将我们带上喜欢摄影之路的胶片机我们不能忘记,因为忘记就意味着背叛。

 

  在现如今快餐数码横行的年代,我们再来看看XA系列,也许对加深我们的爱好还是有些意义的。

 

  这是我6年前所写的关于XA的帖,由于没有多少人有兴趣,最终归档了。

  https://forum.xitek.com/thread-347939-1-1-1.html

 

#p#

  七、CONTAX G2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说实话,我曾经拥有过的器材很多,但留在手上的很少。很多时候是由于架不住朋友们的要求。也可能是由于我一台机器到手测试片拍完后就失去兴趣,于是出给他人了。但G2我很坚定的留下一套3头加闪光。刚才拍G2的照片时,利用的是进到客厅的夕阳光,G系胶片机的命运真的是应验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我买过G1和2台G2,其中的一台出给坛中的兄弟了,不知道机器现在是否安好?

 

  G系列的AF化,当年确实是个创新,而且引起轰动不小。胶片时代的G系列,当年也属旁轴中的贵族了。

 

  如果大家想了解G系的详细情况,请看我当年的归档帖。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https://forum.xitek.com/thread-239707-1-1-1.html

 

  G28,我个人认为是最好的一只头。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G90,也是非常不错的一款头。

 

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

 

  是不是可以说,G系列的头没有一只是弱的?

 

  原帖链接:我的旁轴收藏之经典乱谈(纯器材)

 

旁轴(226)
相机收藏(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