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漫漫微单路—关于E-M5的一些选机心得和上手体会

漫漫微单路—关于E-M5的一些选机心得和上手体会

色影无忌
Nikko
梁爽
2012-10-19

  等了两天的EM5终于到手了,配着14饼和45/1.8小试了半天,便有些耐不住的小激动。下面详细些些我对器材选择的一些心得和EM5的上手体会。

 



1、玩机历史。


  我虽只是个泡菜,但在无忌上已经泡了12年。从人生第一台相机-奥林巴斯miu2开始,到现在用过的机器也算不少。胶片时代用过O记miu2、尼康FE、FM2、佳能EOS30、Contax G2、Leica M6;数码机用过尼康D80、D90、D300s、佳能5D2、O记EP1、EP2、理光GXR、GX100、GX200、GRD3松下LX3、LX5等等。但在EM5到手前,我的主力拍摄机器是iPhone4S,除了一个摆在柜子里不用的M6,其余的统统变卖了。

2、用机感受。


  一直以来我都偏爱人文纪实类的题材拍摄,喜欢大师们拿着旁轴捕捉的决定性瞬间,厌倦单反的沉重,又烧不起数码版的Leica M,心中的理想就是Contax G系列这样的机器数码化。因此,从EP1发布起,我就知道,不断进步的微单将是我烧机的不二选择。


  单反和DC就不说了,专聊微单。从微单出现至今,我已经用过EP1、EP2、GXR等微单类机器。也一直关注X100、X-Pro1、奶昔系列等等。一个个说吧。从一开始,在M43的选择上,我就没考虑过松下。虽然松下傍着徕卡这样的大神,但我一直觉得奥林巴斯才是正统,因为它有历史的传承,这点很重要。从EP1复刻Pen系列到EM5复刻OM系列,有深厚的底蕴,设计出来的东西,至少从外观上就很容易得人心。松下GF系列虽然也是好评不断,但是玩机很久的烧友应该会更喜欢O记的复古风。另外还有O机单反机的研发经历,使得在操控设计上颇有心得,更容易受到专业用户的青睐。还有就是我的第一部相机就是O记miu2,当时因为便宜,想不到后边还成了经典机型。因此,EP1发布不久我就入了一个,银黑设计,配17饼干头。说实话当初吸引我的纯粹是漂亮小巧的外观和可以转接各种镜头的噱头。实际使用下来发现画质、速度并不如同价位的单反,高感能力更是一般,转接环加手动头虽然支持广泛,但缺乏EVF支持,使得持机姿势根本不适合手动对焦,实用性大打折扣。后来EP2出来,我就把EP1出了,就希望多个EVF能更好的玩我的G45、G90两个contax经典小头。


  后来发现,为了一个非主流的附加功能就换机是冒失的。因为镜头群的缺失,使得我外出跟宁愿带着更加小巧画质也不俗的理光GRD3,EP2偶尔转接G头用EVF对焦,也发现没有想象中那么好用,因为EVF虽然解决了持机姿势的稳定性问题,但EVF视觉画面还是偏小,放大画面手动对焦时又存在刷新率闪动和画面抖动问题,再加上G-M43转接环先天的操控缺陷,使得对焦成功率并不很高,当相机缺乏了用的本质,玩又不能尽兴,那么失望也就是难免的。于是,在蜂鸟上淘得一套GXR+A12 28mm后,EP2也被我出了。

 

论坛原帖地址 


  选择GXR,首先因为理光是我非常喜欢的相机品牌,胶片时代的GR系列就已经是经典,我用过的GX100、GX200、GRD3在操控的专业性上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是转盘上的自定义选择、snap估焦拍摄、定时间隔拍摄等等,是快速扫街拍摄的利器。只是由于感光元件过小,透视感、画质和高感能力总是有些缺憾,因此GXR系统出了A12 GR28mmF2.5模块时,我果断购入,并把GRD3、EP2、G45、G90头统统出了。可到手后,并没有那么兴奋。首先体积比GRD3大出不少(昆明没找到卖理光的,所以真机都没见过,汗!),主要是厚了,重量也沉甸甸(手感和做工没的说),随身性不如以前(和GRD3比,比EP2的话其实差不多);其次理光的强项在于操控(这点我始终认为在小机器中,理光操控感是最好的),画质上还是差一些,在APS-C画幅的机器中,高感能力并不出众;最郁闷的是镜头群支持也不好,P10、S10这种DC级模块就不讨论了,除28外,唯一值得入手的是A12 50mm微距头;GXR M模块(转接徕卡头)简直坑爹,一个转接环要4000多,毫无性价比可言;等半天的APS-C画幅24-85变焦模块,先不说光圈不恒定,单看那个体积和造型就让人生畏……加上iPhone4s作为随身乱拍的利器也很给力,GXR系统在我手中几乎没有了用武之地,闲置也就成了它唯一的宿命。



3、选机心得。


  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想找一个合适的微单,但基于之前的教训,更为谨慎,开始关注并比较各品牌新出的微单系统。先说SONY奶昔7,这无疑是一台在参数上傲视群雄的微单,小巧的机身内置EVF取景器,2400万超高像素CMOS,专业的黑色金属机身……使它一经发布就成为了众色关注的焦点。但SONY的Nex系列机身设计实际上有些欺骗视觉,因为超薄的机身改变不了法兰距的限制,E卡口镜头只要接上奶昔机身,都会让人想起曾经的F717,加上超粗的镜筒设计,显得头重脚轻,一点都不显得小巧。虽然有理由对蔡司光学品质加SONY电子实力相结合充满期待,但外观搭配上的不协调让我第一时间对奶昔说了88。


  我相信,富士X100发布时,那复古的旁轴造型,科幻感很强的混合取景器,还有富士自身在感光元件上独特的研发实力,都让人充满期待。但其上市后反响比较一般,主要问题在于对焦性能、菜单设计等机能方面。富士也以此找到了市场切入点,顺理成章的发布了可换镜头的X-Pro1,在其采用了全新的X-Trans CMOS后,通过全新的像素排列和取消低通的设计,始APS-C画幅相机的画质、色彩和高感能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但由于令人诟病的对焦速度、取景相差、整机性能等问题并未实质性的得到解决,加上X100和X-Pro1这类机器从机身设计、镜头搭配到实际操作感受,就是定位于有旁轴情结的专业和发烧玩家,类似M8、M9的替代(就像是TX-1之于Xpan),是一个玩物,实用性和普及型上有先天的不足。加上昆明的富士卖家从来不让上电体验,有的甚至不让拿出来摸摸,使我一直没有直观的体验,不敢轻易下手,X-Pro1也就渐行渐远了。再除去从没关注过的三星,我的目光又回到了起步时的M43,这次我会有什么收获吗?

 



4、重回奥巴。

 

  再次关注奥巴是从两个镜头开始的。其实很久没关注O记得新闻,一天逛数码城,路过O的柜台,扫眼看到一银一黑两个EP3上分别挂着两个小巧精致金属质感的镜头,这一下子让我想起曾经拥有的EP1/EP2配着Contax G头的样子,忍不住凑身细看,原来是12/2.0及45/1.8,把玩一番,也是相当喜欢,虽然12/2.0售价让我有些却步,不过O记在镜头群上的新动作让我很是欣喜。只是,当时EP3还不能给我足够的冲动(除了对焦系统,和EP2在像素等主要指标上没大的提升),因此,看完也就罢了。


  之后,随着E-M5的发布,我再次被奥巴吸引,从官方的介绍,到网友及外媒的评测,基本上好评居多,若有不足,也在于一些无关痛痒的细节。在完整拜读Dpreivew及Pchome春卷对EM5的评测后,我知道,我该出手了。等啊等,守啊守,终于在蜂鸟上淘到了充新的EM2和4518,银黑外观,复古文艺风,非常漂亮,价格也还不错,机身6600,镜头1800。

5、镜头搭配。


  在上手体验之前,我想先说说自己对镜头搭配的一些想法。经过反思,我发现其实之前折腾EP1、EP2和GXR,最终失望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对机身有什么不能忍受的不满,而是在镜头群选择范围太小的时候,永远1机1境,无形中把一台微单变成了大底DC。


  我潜水无忌多年,对非定焦不摄影这种万恶的观点是很难免疫的。对我来说,镜头基本就是35、85、135或者24、50、105的搭配组合。在12年玩机历史中,印象里只买过腾龙17-35、佳能24-105这两个变焦头,短暂使用后也都出了,2470、70200等恒定牛变基本都是借来用,一是买不起,二是背不动。后来远离单反就是因为配齐一套全幅加大光圈定焦要同时付出经济和体力的双重代价,得不偿失。


  有过用徕卡M系列和Contax G系列的人,放不下的主要是那些牛头的画质和小巧。我也一直认为,微单的发展思路应该以镜头的小型化为主导思路,主打大光圈定焦,辅以超广角变焦和远摄变焦。因此,见到O记的12/2.0、45/1.8还有松徕25/1.4这样的小巧优质的镜头陆续推出,还有7-14、9-18、12-35、35-100、100-300等等牛变的撑腰,我认为M43系统真的成熟并找对方向了。


  我这次随EM5一起购买的是14/2.5饼干头和45/1.8人像头。28mm是我从用理光GR系列以来一直非常喜欢的视角,比35广,又比24好控制。特别和50搭配起来,不会像50和35那么接近,分工比较明确,算是最经典的人文视角搭配。还有就是14饼真的像饼干一样便宜,收的二手600元,便宜到你给它加个UV都觉得浪费,又超小、超薄,在EM5上对焦速度很快。就算画质上没什么出彩的地方,但绝对值得入手,以后即使下决心入了12/2.0,14饼都不会让你觉得选亏了。


  而45/1.8,我是看了很多无忌网友拍的pp,主要看中了小巧和焦外虚化,虽然物理焦距上还是个标头,但是焦外成像比大多数入门50标头要好,没有明显的二线性,拍人应该不错。而且加上个近摄镜,可以当个不错的微距头使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于,银色45头装在银黑的EM5上,真的太漂亮了!!
我在犹豫中要不要买的镜头是松徕DG25/1.4,体积稍大,但画质没得说,室内拍人像应该比45要更适用些,特别是过段时间要当爸爸的我,拍摄小宝宝成长的任务主要是在室内进行,2514似乎很有必要。不过目前的售价高于我对一个标头的心理预期,当然看着镜头上写着的Leica字样,也许会有些释然。还是先等等,松下历来是跳水王子,过段时间二手如果能在2k5左右,我觉得还是值得下手。


  至于变焦头,我不会盲目的排斥。7-14(体积太大)、9-18(不是恒定)、12-35(价格太高)、35-100(还是传闻)、100-300(担心体积)这类在售或者传闻中的恒定光圈牛变都是很吸引我的,只是目前售价不具备性价比,也需要观望和等待,看看焦段、光圈、画质、价位、体积等多方面能达到最优组合的变焦头什么时候能够出来。

 



6、上手感受。


  回到EM5,先说外观。说实话,我一直认为Pen系列是我更喜欢的设计风格,算是我心中最漂亮的微单相机。EM5发布时,因为没有直观的感受,从图片上看,就是完全OM机的小型化,和EP系列对比起来,甚至感觉不再“微”单。后来近距离感受了真机到现在宝贝在手,发现奥巴还是很好的控制了EM5的体积,上手感觉并不大,而且重量适中,有分量和质感,但又不累手。而且银黑色外观是完完全全的复刻了胶片OM(黑色EM5贴皮纹理很现代),透着一种复古文艺范儿,配上45/1.8的银色镜身,很是耐看。


  功能布局也显得专业,双拨盘和双fn键,加上功能强大的触摸屏(可选焦点、直接对焦加快门、超级菜单选择、回放控制等)基本满足了专业用家快速摄影的大部分需求。可翻转的液晶屏也是这个档次微单的一个基本配置,就不多说了。


  内置144万像素的EVF,和以前EP2配的像素一样,但是感觉刷新率、噪点控制(感光元件的功劳)明显有提升,感觉不那么电子了,更为接近光学取景的感觉,配合fn即时放大功能,我想对手动对焦体验也会有所提升吧(等徕卡转接环到了试试)。

 

 

EM5+4518,1/6秒手持拍摄


  防抖,发布时看过宣传视频,说五轴防抖,网络评测对防抖也只能文字描述。直到上手才体会到,O记这次防抖功能真的是下了功夫的。14饼干,手持1/3秒拍摄,屏幕上放大看细节,基本上没有模糊,不是我铁手,真的是防抖起了作用,故意抖动着拍摄,1/10秒出的片子基本可用。如果是45头,估计差别不会太大,配合大光圈、高ISO和超级防抖,看来除非是刻意补光,否则闪光灯真是没用了。


  高感能力。用过全幅单反,又玩过EP1、EP2、GXR后,我对小机的高感本不会有超现实的期待。不过看很多评测后,我对EM5的高感还是比较有信心。简单测试后,我觉得把自动ISO高限调到1600是没有问题的,简单除噪后完全可用。对比之前的EP系列,能力提升不止一个档次,M43画幅由此表现,足矣。
对焦速度。Fast-AF系统果然名不虚传,使用14、45两个头很快很准很干脆,弱光下红外辅助也让对焦不成问题,还有的确很强大的追焦功能。至少,网上评测对EM5对焦系统的好评是客观的,我很欣慰。

  不知不觉写了那么多,光说不练假把式。我想有了满意的器材,也会让我更有摄影的激情,画质之类的感受等以后看图说话。至少在目前,我认为EM5就是我期待很久的微单,我想我可以在器材折腾的道路上稍微歇歇了。

 

  2514玩定焦无论如何是少不了的,特别是以后要在家拍宝宝,室内人像更是第一选择,4518室外不错,室内还是局限了些。看了二手出的不多,新的也就贵一两百,今天忍不住就下手了,这样定焦小三元也就齐了。



  算下来镜头总投资不到6000,还没一个12-35贵,想来还是划算的。现在基本上M43系统算是上齐了,变焦对我来说可能吸引力不大,如果7-14有了升级缩小些体积,另外35-100之类有了恒定牛变,体积和价格OK的话,我会考虑,其它诸如12-35的就浮云了。
  
  以前玩微单就配了个小包,Kata DC437,这次这一机三镜也能刚刚放下,很紧凑小巧,推荐给大家。



  手机拍的,先来个全家福,EM5+14+25+45+XPRO近摄

 

 

  一激动,忘了说不足。其实任何相机没有完美的,EM5机身设计上还是有些遗憾,比如按键的手感。也许是防水设计的原因,这些按键键程偏长,而且手感较为绵软,还存在左右摇晃的感觉,按起来觉得不太实在,好在基本上没发现失灵的状况,只是这种按键和以往用过的机器真不一样,需要好好适应一下。另外就是如果手大的色友拿EM5,那么握持感觉一定有点不爽,不加那个天价的手柄,总是感觉会有点抓不牢,手心有点空空的感觉。再加上独立手柄分体式设计,让我不得不怀疑,目前EM5手柄设计是个阴谋,非得引诱烧友上昂贵附件,不厚道啊。


  不过瑕不掩瑜,这些可以忍受的小遗憾只需慢慢适应用起来也不算什么问题。其它的诸如高感不如5D3,连拍不如1DX之类的不能算缺点。在目前的微单了,EM5和M43系统的镜头群基本做到了各方面平衡的最好,我也就不会苛责更多了。

 

 

 

 

 

E-M5(82)
奥林巴斯(1678)
微单(792)
心得(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