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边界之地—豆满江》—从文化内涵上读懂风景照片

《边界之地—豆满江》—从文化内涵上读懂风景照片

色影无忌
李荣旭
张艳秋
2012-01-05

风景, 沉默无言。这是哪里,又曾发生过怎样的历史事件,摄影家想表达的又是怎样的意境,照片里的风景寂静无声。照片形象总不能具体地说明事件的原委。作家如不直接说明风景中的对象,我们便很难读懂其内涵。所以,有关大地与自然现象的风景照,一般来讲,总显得难以超越自然的直观性。观赏性风景照仅以欣赏美丽的风景便能给予人们情绪上的平安。人们对大自然之所以产生敬畏之心,其原因就在于此。挂历上采用的大部分风景照也正因为这样才得到了人们的喜爱。自然风景能让你忘掉一切烦恼,那正是因为大自然绝对不会跟你提起让人头疼的现实问题所致。

然而,沈学哲的风景照却有所不同,其中蕴含着摄影家的视线,如能找到,便能品味作家为什么偏要选择这样的地方拍摄的深刻用意。其端倪便是照片风景中一个个各自不同的形象,犹如观众“找出隐藏的画中画”的游戏一般,乐此不疲。因此,就沈学哲的风景照而言,我们不能断然将其归类于某种“意义”。感情色彩与直观形象兼备的沈学哲的风景照,在这一点上与西洋具有悠久传统的”风景画“的构图相似。然而,即使这样,沈学哲拍的风景绝不是挂在墙上仅供观赏的挂历上的照片而已。那是因为挂历上的风景不会引起幻想,而沈学哲的异国风景与大自然的美丽,会令观众深深陶醉,并从中发现其与众不同之后,陷入奇异的想象力之中。

 

 

作家并没有为提出某种主张而采用深奥的逻辑法。被正方形框架切断的风景只是框住了该特定地区面貌的端倪。那便是所谓“豆满江”这样一个同一对象,无论它或大或小,总是那么反复出现。就这一点,尽管内容上与同时代的类型学实录手法的风景照片有些相似,但该作家并没有想通过照片来积极地主张什么。显然,作家也知道照片的含义本质上是无言的这样一个事实。照片的“意义”并不马上显露出来,这反而是它的魅力所在。就无言的风景照片,我们所能做的便是赋予它自由的想象力。

以风景为主题进行创作的作家就眼前展现的特定场面有所反应,极力想表现自己记忆中的场所的外观或情感。如稍微再更抽象一些的话,就以概念方式抓住所谓场所观念不放。比如说,可以象征或再现地理位置所具有的意义,也可以体现特定场所所赋予的文化与感性特征。沈学哲的风景照,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文化属性可言。那是因为作家在很远的地方遥望风景的象征性对象,而具有文化意义的对象却被描写的很小所致。有时仿佛偷偷关照对象似的,静静地望着河流。刚开始看时,虽然只是美丽的自然风景率先进入我们的眼帘,但是,如果长时间慢慢看的话,就能看出其具有象征意义的形象,那只是一些非常小的具有共性的端倪而已。因此,沈学哲的豆满江照片,就像寻找隐藏的画中画一样,需要仔细地观察。

 

 

然而,说不清是哪里,总觉得有些奇怪。令人赏心悦目的风景中隐隐涌动着奇妙的气息。江对岸山上“袅袅升起一股不明原因的烟”,“没有树的光秃秃的山”,“在山腰上如衣衫褴褛的破布般连片的‘开荒地’”,“还没过完桥就站在桥中间的人们”,“毫无人间气息的村子”,“断桥”,“巨大牌匾上的字”,仔细一看,原来是北朝鲜的政治口号。还有挂着“金日成肖像”的车站。是啊!作家沈学哲在江的对岸望着这些。奇妙而又细小的形象在较大的风景中所表达的象征性意义被我们读懂的时候,我们方才能够理解作家并非只是单纯地静静地望着风景。作家原来非常详细地观察着“对象”。随着作家的视线,到处寻找“对象”,才发现沈学哲的照片中充满着丰富多彩的“意义”。但是,这些“意义”并不是作家的发言,而是观众自己赋予文化内涵来解释的“意义”。作家只是架起了提供“意义”的桥梁而已。想想看吧!从历史的角度、文化的角度,乃至于价值观也不同的北朝鲜、中国、韩国、日本等国的观众看豆满江的视线怎么能一致呢?即使按照作家的视线看风景,观众解释的文化上的“意义”也只能与作家的想法不一致。即使这样,看到这些象征性“对象”的观众以为自己的想法与作家的想法一致的还很多。这一现象既是以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看待文化的一种偏见,也是一种限制观众自身想象力的不太好的鉴赏法。

#p#

作家对大自然拥有怎样的认识、怎样的心态,决定被作家所捕捉的风景也能超越简单的仅供欣赏的程度。大自然是不因人类给予它的命名而存在于语言之外的真实的存在。然而,在这里,由摄影作家命名后被选定的风景本身就已经拥有了文化内涵。那么,风景在我们人为的条条框框中便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意义。以此为主题的风景照片中,重要的是以怎样的方式反映在照片中的。随着作家对自然的不同认识与心态,风景照片也以不同的各种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

陷入静谧之美而易于忽略的风景照片中,其文化内涵理应转换为观察者的焦点。与其首先解释其文化内涵,还不如随着自己情绪上的兴趣,按照作家看问题的角度看下去的话,就能很自然地发现沈学哲的风景照片中这一地区“场所的特殊性“来。沈学哲长期记录了横亘在中朝国界之间的豆满江。豆满江所处的延边地区是作家赖以生存的故乡。这次是沈学哲记录自己所居住的故乡土地的第四次创作。以前发表的《延边牌匾上的风景》、《灰色风景》、正在创作中的《草房》、然后才是这次的《边界之地——豆满江》。

 


“场所”在风景照片中是最基本的载体。与其拍摄的事件或事物相比,观众会更愿意随着作家的视线来观赏风景照片中的“场所”。风景照片中也发生事件,看事物存在的视线也是存在的。然而,风景照片中的事件和事物完全围绕着“场所”而展开的一种文化方面的解释成立时,才具有其存在的理由。

因此,作家是哪里出身、在哪儿生活着是衡量作家对风景照片所给予的视线最为重要的指标。场所具有构成一个人真实身份的核心意义。一个人生活了几十年抑或一生的场所与其物理的、历史的、文化的属性一起决定了那个人懂得什么,又是怎样看待事物的。作家在地理方面的经历对作品外在的与内在的含义方面肯定带来一定的影响。

沈学哲的祖先很久以前来自豆满江对岸韩半岛。属移民第三代的作家属于中国的少数民族——朝鲜族。沈学哲拿来用作素材的图们江目前是划分国界的界河,然而,过去却不然。近代历史上历经坎坷的事件中被选定的国界实际上是从不属于哪一方的中间地带。在沈学哲的风景照片中并不存在明确划分的国境线。在大自然中原本就不存在那样的线。因此,沈学哲的拍摄对象豆满江并非仅仅表现纯粹的大自然。正如看不见,却依然存在的国境线那样,沈学哲的风景一直在敦促着我们看懂那些看不见的东西。然而,由于照片本身并不直言具体的事件和“意义”,因此,摄影师在照片下面做了注解,指出自己所看到的风景并不是单纯的自然风景。下面就听一听作家的原话吧。

“‘朝鲜劳动党主体纪念塔’和‘茂山铁矿’是亚洲最大的塔和铁矿。该铁矿,中国政府与朝鲜签约后获得了50年的采矿权。‘断了的稳城桥’,即图们江断桥于1945年8月日军与苏联红军交战时,日军战败后,为了阻止苏联红军的追击,炸毁了“稳城桥”。现在的桥就是当时留下的痕迹。图们江下流的“防川”位于豆满江的末端,是朝鲜、俄罗斯、中国的接壤地带。图们江发源于长白山流入东海,其长度为700里。‘雾中图们江’,在‘三合’看到的朝鲜‘会宁’,2009年美国两名女记者越境的地方,边防军人巡逻的路……”

历史事件与作家的具体经历又何以能够赋予一定的意义而摄入作品中呢!照片即使能够述说命运中存在的痕迹,却不能说明历史性事件所蕴含的意义。土地是自然存在,然而,风景却是文化的组成部分。自然现象的风景面貌是与作家的思想无关而独立存在的外部世界。而望着这一风景的作家的视线是不得不做出解释与介入其中的文化产物。因此,作家在图片下面所做的注解并不是仅仅为了简单说明该地区。融入风景中的作家的情感以其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来。这些充分强调了能够唤醒摄影师沈学哲个人记忆以及暂时忘却的情感的场所的特殊力量。 沈学哲风景照并不是现有的事物或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而是经过衍生而扩散的场所和条件的组合,是靠自己显山露水,敞开的无限可能性的场面、舞台与氛围。

摄影师(1282)
李荣旭(1)
色影无忌(6047)
豆满江(2)
风景照片(1)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