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心灵的归途—读颜长江和肖萱安的《归山》

心灵的归途—读颜长江和肖萱安的《归山》

色影无忌
释藤
张艳秋
2011-11-29

很多优秀的影像是可以被用来凝视的,如同盛开在尘埃中的花朵,无需刻意却直抵人心,颜长江和肖萱安的作品《归山》我想当属此类范畴。

读到《归山》时,我的内心升腾起一股莫可名状的情愫,第一张的作品的画面是:一只苍鹰停在枯萎的树枝上,那是一片失去了生机,面目全非的荒蛮之地,大自然的生命正承受着无以悲伤之痛,透过黑白的影像,我们似乎看到了人类本源的一种倾诉,在悄然辗转中颠沛流离。


站在观者的立场,我喜欢这组影像流露出的那种质感:坚定、沉着、又带着一种自我的追逐。这些作品仿佛是一份摄影师的精神剖白,通过影像的方式,呈现属于个人主义的情节和放任的自由。

这些动物标本:苍鹰、梅花鹿、仙鹤、还是豹子,在自然万物面前都应该属于灵魂的个体,而在颜和肖的影像文本里,它们却成为了一种特殊意义上的象征,被无数次地放置于大自然里,以其回归的方式“傲然站立”,看似和谐的画面,却隐约地渗透出一股哀伤之美。

 有人说这是在传统美学范畴上的一种“画意”之作,可是在我看来,这些画面虽然“唯美”却美的疼痛、如烙刻在心坎上的一道疤痕,褪却不了伤悲。

生命本是美好、自由的、这些属于生命的个体却因了人类,成为了“永恒”。这样的“永恒”恰恰是致命的,也是无言的,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原则,本身就是一种摧残。颜和肖的本意在哪里,难道是让观者看见这份刻意营造的“画意之美”么,我想一定不会如此简单吧?

 

在这些黑白的影像里,我们看见动物的标本被妥当地安置在密林里,岩石上、河道边、本该是融合之状的场景,可是却显的如此格格不入,这种反差让人在视觉上仿佛迎面一击,看似无关痛痒,却直戳人的心窝,我们甚至会发出疑问:这就是所谓的和谐么?人类内心的本真呢,是否已经回归?或许身在红尘中的我们,都是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历经时光的漂洗之后,烙刻了无数的印痕和沧桑,心在日益地动荡中四处游离着,却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归途!

#p#

回归,真正意义上是心灵的归宿,精神世界中的一种自省,颜和肖企图通过视觉语言找到出世和入世的答案,却给了人们一个个的问号:“这样的归是属于现实社会的一种诉求么?亦或者是对于生命本源的追寻和探究?当自然已成为荒芜,我们人类的灵魂又该如何放逐呢?”

自然本该是生命的起源和安放之地,灵魂虽然在四处漂泊游走,可是总归有一天会和这些动物标本一样归山而去,只是我们不知道归山之后,是否又能得到安放和休憩。

人类多是矛盾的个体,包括心灵上的纠结,颜和肖的《归山》虽然把主题特征从影像中隐匿了,却藉此视觉文本折射出一种感怀和情操取向,这种带着观念意识的影像语言,寄托了人类内心最真实的心声:渴望回归却正日渐疏离,那种困惑和纠结的情感,像那些标本一样被人类自身刻意安放,却依然成为生命中最不足以承受之痛。

现实和梦想的冲突、灵魂和生命的诉求,仿佛两个绳结,在拉锯、在挣扎,在慢慢远离也渐渐地清晰。这样的感觉很奇妙,颜和肖或许都感受到了来自内心的那种渴望和向往,所以通过影像汲与了自我更独立的范畴,把那种无限的欢喜和哀愁都放置到影像里去,以期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自省。

其实很多时候影像就是摄影师心灵上的一扇小窗,被他们自己悄悄地打开一条缝隙,企图寻找一个更好的依托和借口,来完成独立的表白和私密的寻求,颜和肖的《归山》又是否如此呢?


如果说《归山》仅仅是一种艺术的表现形式,那么这样的形式已经超越了许多现实意义的美学文本,它应该是正本清源的追溯,也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警醒。透过这组《归山》、我们已经窥见那种质朴、平稳的、内敛的气息,在摒弃了所有的喧哗和浮华之后,直抵人心,这样的影像其本能便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归途,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以上作品选自颜长江和肖萱安的作品《归山》  文字:释藤

颜长江(67)
肖萱草安归山(1)
摄影(5545)
释藤(10)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