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陈长芬数码摄影日记选(上)

陈长芬数码摄影日记选(上)

人民邮电
陈长芬
marlene
2010-01-05

        人民邮电出版授权发布。


        陈长芬数码摄影日记选(上)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由我国著名摄影艺术家陈长芬先生编写。从2009年1月1日开始,他开始坚持每天拍摄数码摄影日记,本书就是从2009年上半年数码摄影日记中精选出来的照片,并配上精彩的背景文字,摄影爱好者能够从中了解陈长芬是如何观察和思考的,更能了解这位艺术家独特的艺术眼光。


        本书适合各类热爱摄影艺术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像大师一样观察和思考


        关于陈长芬


        “陈长芬”这个名字很早以前就听说了,一位取得卓越摄影艺术成就的伟大艺术家。


        每次听说这个名字,都是和长城影像联系在一起的,于是在潜意识中把“陈长芬”这3个字和“长城摄影”画上了等号。


        在窦海军老师的引荐下,有幸来到陈长芬老师位于北京市郊的工作室。的确,他的工作室的许多作品都和长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偶然拉开一个抽屉,里面全是精彩绝伦的长城摄影作品。这些作品让我意识到,这位艺术家有着与众不同的观察力与创造性。


        关于数码摄影日记


        按下快门本身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可是要每天都在不断地观察与思考中去做这件事情就不那么容易。从2009年1月1日起,陈长芬老师却每天都记着这件事情,并一直坚持下来,把它当成每天都要完成的一门作业,哪怕时间已到23∶59分。无论什么时候,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带着他那台SONYα900,随时随地记录着生活中的所思、所见、所闻。这些看似平常的生活场景,却反映出一个艺术家的喜怒哀乐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折射出一个艺术家独特的艺术眼光。在哪里拍摄、拍些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是件比较难的事情,而在陈长芬老师眼里,无论是在家里、在路上、在车上、在飞机上,他都有拍摄不完的题材。


        本书内容


        这是一本与众不同的图书,书中的摄影作品和背景文字,均是陈长芬老师精心挑选和编写的。读者细细品味这些作品和文字,可以更好地走近陈长芬,了解他是如何观察和思考的,了解他那富有创造性的艺术眼光。


        在你仔细阅读本书后,你将会对为什么陈长芬能够成为一位摄影艺术成就卓越的艺术家有所了解。


        时刻带着你的相机,坚持像陈长芬老师一样观察和思考,记录生活中的点滴感动,你也可能会成为像陈长芬老师一样伟大的艺术家!


编者

2009年10月

        1月1日 10:49 电线上的冰柱


        这是我工作室外的东墙。太阳能热水器漏出的水在电线上结成了冰,和杂乱的电线与阴影组成凌乱的画面。这幅画面让我回忆起2008年初冬和一位老乡去南岳大庙的那次游历。那天我在抽签游戏中抽的是下签,其实对我来说抽到上签或下签都无所谓,只是一种游戏而已,但这个下签提醒我近段时间因为忙,很多事无头绪而心中有些杂乱。这也是让我开始考虑从新年第一天起拍摄数码摄影日记的原因之一,目的是通过数码摄影日记记录我的工作、生活和创作,梳理好自己的情绪,把它当作生活的一部分,达到生活和艺术的平衡。数码摄影日记中的照片是否是作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每天都必须去做功课。



        1月2日 19:15 接风洗尘


        这天有几个朋友来我的孙河工作室做客,其中一位叫马勇,原来在中国摄影报工作。新年前夕,当我知道他结束了在外省的流动生活,重新回到北京工作,在《中国摄影》杂志做编辑时,作为老朋友,我为他感到高兴。我喜欢交朋友,邀约朋友到家里来吃个便饭,喝个小酒,兴之所至甚至喝醉,是我的一种嗜好。每次和朋友小聚,联络彼此间的感情,得到更多艺术和生活的愉悦。


        十几年前,当新华社记者唐师曾冒着风险奔赴以色列进行战地采访前夕,我也邀请他到家里来喝酒,想为他这次出征加油,同时还邀请了中国摄影界的几个大腕。那天喝的是绍兴加饭酒,喝了好几坛,大家喝得非常痛快,唐师曾至少喝了3斤,喝得倒下了。之后唐师曾以出色的表现完成了采访任务,这次采访也提高了他的知名度,证明了自己是一位出色的摄影记者。君子之交淡如水,其实在这之后我们并没有什么联系。这次请马勇和其他几位朋友来,依然喝的是浙江黄酒,一坛10斤的泰雕酒喝了个精光。不同的是十几年前是为唐师曾出行壮胆,这次是为马勇接风洗尘。我觉得40多岁的人应该有一份较稳定的工作,也相信做过演员、会写诗画画、多才多艺的他,凭才气、灵气和编辑经验,一定能在重返岗位后不负众望,有更佳表现。


        外面的天气的确很冷,餐厅里却热气腾腾,晚餐延续到深夜11点多。


        1月3日 9:08


        山东德州的一户农民在这里开办了馒头店。每当看到那高高的笼屉我就联想到城市里的高楼大厦。据这位小姑娘的父亲介绍,他每天都要制作并卖掉500斤以上的白面馒头。农民进城为市民提供方便,自己又能挣到钱,两全其美。



        1月4日 11:26


        天寒地冻,滴水成冰,把水倒在草地灯的铁顶上,水花似乎变成了冰柱,好一幅日全食过程中的贝丽珠。



        1月5日 22:57 红灯照


        年初的几天,每天都在暗房放大照片,这天夜晚已是11点了,想起今天还没做功课,在工作室的我拿起相机去找要拍的东西,明天一早就要到机场乘飞机去黑龙江参加冰雪节。在准备器材时,看到射灯照在我的案桌上,那团红色很抽象,像一只红灯笼,3只白色的灯管又在桌面上映出3条白线,像八卦符号。这是一种感觉非常不错的东西,就这样轻松地完成了作业。拍完之后我又拍了明天将去黑龙江部分城市和地区的地图,这就是数码相机带来的方便,存在相机里的地图,可以随时打开查看,这样出门时就不用像以前那样把厚厚的地图册带在身上,减轻了旅行的负担。


 

        1月6日 10:43 客机坪


        在首都机场T3候机楼里,透过扶手旁的花玻璃,看到客机坪上一架机身上绘有色彩淡雅白牡丹图案的飞机,机下的地勤人员正在忙碌,天空与地面、空勤和地勤,就是民航系统工作结构的全部,用一张照片表达了二者间的密切关系。捕捉这类题材是我职业的习惯,看到候机楼,看到停机坪,看到天空,会有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习惯不是执着的,是自然的,是在不知不觉中用照相机去实现的。



        1月7日 8:41 蝴蝶兰花


        经过8个小时夜间火车的旅行,终于来到了“北大荒”的中心——建三江。早餐后我们被带到一座巨大的科技园区的温室中,我被眼前满室色彩缤纷的花朵惊呆了。室外冰天雪地,气温零下20多度,而室内温暖如春,气温高达20℃以上。湿度不但适合植物的生长,更让人感到进入了一个第二生物圈。我满心喜悦而又羡慕地对在温室里的那位养花女工说,“你是最幸福的人,”我还说,“今晚我要在这里睡一夜,能不能给我搭个临时床铺?”虽然这是玩笑话,但真的想在以后的什么日子里住上几天。我拍了许多,不知不觉原来安排一个小时的活动已超时,离别时最后的目光依然是那串串蝴蝶兰。一串白色的蝴蝶兰,它的洁净犹如外面白雪皑皑的大地。



        1月7日 15:17 金色时光


        傍晚,当汽车到达八五九农场宾馆前的那一刻,太阳马上要落山了,没等车停稳我就跳下了车,来不及任何思考就按下快门,把宾馆前地上的大理石图案、楼前的雕塑、不远的村庄和将要消失在地平线下的太阳组合在一个画面上,夕阳给这张片子留下了最后的光彩和温暖的余韵。


        1月8日 7:43 乌苏里江


        这天起了个大早,室外的气温足有零下30多度,走出宾馆直奔乌苏里江边拍日出。郭颂的《乌苏里船歌》优美的旋律此刻又在耳边响起,赫哲人、马哈鱼的形象浮现在我脑海里。这个时辰看不到忙碌的情景,江面上只有几条长长的小路,这是去江中打鱼的人踩出来的脚印,铁船在静静地冬眠,等待着春天到来和江面融化。6:58一轮红日蹦出江面,同行者不断按下快门,东兴镇村庄里家家户户冒出缕缕紫烟。好一派中俄边境和睦相处、生机勃勃的景象。黑龙江三江流域的旅游资源相当丰富,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再过三五年这里的旅游可能就成大气候了。



        1月8日 10:27 防护林


        我在建三江农垦局参观了当地摄影家拍摄的“湿地作品展览”。太美了,太好了;拍得到位,拍到极致。在两天的时间里,我不可能到那些容易出片的景点,加之又是冬天,所以只能是“路边拾零”。好在黑龙江的“大农业”印象一直烙印在我心中,所谓的防护林又是和机械化分不开的,实际上许多防护林带地面成就是机耕道。两天的走马观花得出的结论是,今日北大荒的机械化程度比发达国家差不到哪里去,准确地说这里应该它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领头羊了。



        1月9日 17:11 冰与火


        冰雪大世界夜景。



        1月10日 17:48 磨刀人


        不到下午5点,东北的城市已是华灯初上,我下车准备进哈尔滨兆麟公园旁边一家饭馆用晚餐,遇到了在饭馆门外的磨刀人。他双手握刀在磨刀石上有力地来回摩擦。这个情景一时让我有点恍惚,如今在大城市里,这种走街串巷的手工劳动者已不多见,而且是在已经灯红酒绿、即将歌舞升平的夜生活中,见到一位不辞辛苦、不畏寒冷、勤劳为生的磨刀人,我心里有几分感动,也有几分欣慰。在路灯的昏暗光线下,我提高了感光度,把快门速度调慢,让磨刀人的动作动感加强,让画面动静结合,用纪而不实的摄影手法表达我对广大劳动者的崇敬。



        1月11日 16:26 雪乡夜行


        拍摄于去双丰林场的路上。雪乡,总带有另一种世界的神秘。这些照片都是在汽车行走中抓拍的。





        1月11日 17:55 屋檐


        这个晚上有人认出我来了。在零下30多度的雪乡,每个人从头到脚都捂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突然听到有人叫道:“陈老师,你也来了”。他从我说话的湖南口音中认出了我。我仔细辨认他,原来是来自浙江的摄影家。在摄影活动中,我们曾经不止一次地与他们交往过,世界如此之小,摄影者无论走到哪
儿都有自己的朋友,并且得到帮助。低头不见抬头见,这里不见那里见,今天不见明天见,地球不见月球见,这些都将是现实。人啊,何必给别人设障碍!我想拍下眼前这所被温暖的灯光映红的房子,但光线太暗,手持速度不够,我问他们:你们哪位的三脚架借我用一下,我只拍一张。话音未落,马上有影友把三脚架递给我。我把相机固定在三脚架上,说到做到,只按了一下快门就卸下相机,把三脚架还给了对方。我的行为表现了对朋友的诚信,也体现了对自己把握能力的自信。这也是数码相机的优势——当时就能看到拍摄的结果和质量。


 

        1月12日 11:34 银装素裹


        昨天我路过这里时,夜幕里几棵高大的树在风雪中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返回这里时,已是第二天上午10点钟了,雪过天晴,风起云涌,古人云:雨后日出,风中草木的闪光,风光也!我迅速架好8英寸×20英寸传统胶片相机,用竖幅构图拍了两张。



        1月12日 16:07 落日图


        大地苍茫,天空奇幻,快要陨落的太阳把最后一束光芒直射向长空,与一条横向的晚霞云带形成交叉,此时寰宇的构成让我心里油然而生出一种对天地之神的膜拜。



        1月13日 11:39 黑屋子里的火焰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女作家萧红的故居里,让片子的影调产生灰暗冰冷的氛围,让时光倒流,回到当年的那个社会背景中,这幅“黑屋子里的火焰”作品表达了对这位当代伟大女作家的尊敬和理解。


        1月14日 15:25 过铁道


        我被邀请参加伊春冰雪节,这一天伊春来车接我们,车上有视频,一路上电视节目都是东北人喜欢看的二人转段子。经过绥化这个以大豆和水稻闻名的小城市时,让我想起2008年9月底那次去黑龙江之行,在临别绥化时,主人要送我们纪念品,我谢绝了,我问,能不能给我买点大豆,绥化的大豆。他们问要多少,我说20斤。主人真的给我准备了20斤黄豆,给钱他们也不收,回来后我用这大豆磨豆浆,醇香可口,到现在还没有吃完。东北作为粮食生产基地,大豆没有转基因,我很喜欢。3个月后,我又经过绥化,但不久留。真巧,一列客车通过道口,只好停车等候,并按下快门。当旧地重游时,自然会引起你的一些回忆。



        1月15日 12:20 一线天


        伊春汤旺河国家地质公园。这里是原始森林,由于地质运动所缔造的奇形怪石与原始森林错落有致、交相呼应,令人遐想万分。用黑白模式拍摄了这一线天。



        1月16日 7:08 日出一刻


        第二天早上,接待单安排我们起早到武峰林场去拍日出。我们4点多钟就起床了,因为拍日出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而且山路较险,雪地很滑,到山顶还需要1个多小时。我们乘进入林场的专车来到一座高山上,据组织者说最好的高度是在山边的微波塔上,我不恐高,多高都不会害怕,于是我在微波塔上占据了一个位置,开始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里等待太阳的出现。


        1月16日 8:22 雪原


        这里的雪有1米多厚,是名符其实的雪乡。因为温差和风向原因,树上生成了很多雪挂。这里的雪没有污染,雪的质感晶莹洁净,小草在雪地上的投影更是活泼可爱。



        1月16日 10:01 晓雾中的小兴安岭


        小兴安岭,最高峰有1208米,给人一种博大、深远、宽阔、单纯的空灵感。



        1月16日 14:57 爱马仕


        伊春乌马河西林林场的这位爱马仕,他和全家已住进了新房(据说是本村在外发展的一位商人为本村村民改善居住条件而修建的)。这里还保留着传统的养马方式,马夫正在马棚里低着头全神贯注地筛马饲料,阳光穿过木板墙的缝隙,神秘地照进马厩。不知是否因为爱马仕长期和马朝夕相处,还是经常在太阳下劳作的缘故,他的肤色和马毛的颜色几乎一致,显得人畜兴旺、和谐健康。





        1月17日 9:51 粮库


        从伊春回哈尔滨的路上,一个像金字塔的粮库进入我的眼帘,我顿时心情激动。因为要赶路,开始没有让车停下来,只是在车里拍了几张,但走出去一两公里后,我觉得不对头,没有把这个场景好好记录下来,觉得是种遗憾。我和开车的师傅以及车里的另外两个人商量,能否再回头让我下车拍一下?他们说没问题,并且马上掉转车头,很感谢他们理解我。我围着粮库转了两圈,找了一个满意的角度连续拍了几张,心里一下就舒服了。在画面的左边有几个人在工作,让我忽然想到一个“俗”的汉字,这个字左边是人,右边是谷,和这个画面正是一种恰如其分的对应。这还让我想到“俗”的另一层含义,人从生下来就要吃,从吃奶到吃五谷杂粮,人只有吃饱了才有精神,人们说俗和雅,大俗大雅,在我看来食物和精神、俗和雅之间是相对的,是一种辩证关系。一句话,吃饱了才会有大雅。



        我曾3次去伊春。第一次是在1965年初冬,那里发生了一次大的森林火灾,全国调动了25架飞机去救援,我也去了,主要是现场采访和协助空投食品与物品。在飞机上的5个小时,是我记忆最深刻的空中经历之一,飞机在火场上飞,下面浓烟滚滚,气流比海浪更强烈,人特别难受,那是我在飞机上感觉颠簸最厉害的一次,我吐了一路,最后连苦胆汁都吐了出来,恨不得立刻从飞机上跳下去。那次执行任务回来,头发一直掉到今天,让我记忆犹新。那次飞行,飞机落地后,我像死狗一样瘫在床上,听到有人问我,小陈,你想吃点什么,给你做碗面条?我说,有西红柿吗,对方说,抱歉,没有。有苹果吗?人家出去给我找来一只小苹果,我勉强坐起来,用了浑身的劲儿,吃下去半个苹果,就这样度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还接着随机采访和救援。自此以后,我真正知道了飞机颠簸的滋味,现在坐飞机就怕它不颠,觉得颠才够劲儿,才舒服,似乎我染上颠簸瘾。


        1月18日 13:49 寒衣


        在去参加朋友的一个有关身心健康讲座的路上,遇到了这个钻探工,棉袄露出棉花的背吸引了我,我搞不明白他的棉袄的面上怎么会磨成这个样子,很“现代”更“时尚”。在征得他同意后,我从几个角度拍摄了他。朋友的讲座叫“心的一年”,这个提法很有意思。她的先生是一位赫赫有名的经济学家,还送了我一本他的著作《谁也逃脱不了金融危机》。讲座告诉我们怎样在新的一年用心去做事。给我的启迪是,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应该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到非常平和的状态,用心做事,用脑子做事,这样才能够尽快摆脱各种各样的危机。


1月19日 16:37 戴帽子的兵马俑  1月20日 10:25 围墙
 给兵马俑的复制品戴一顶帽子,荒诞而有趣,摆摊人的恶搞也是招徕顾客的创意。  孙河的一个高尔夫球场,开工前的临时围墙。
   
 1月22日 11:35 春节前夕  1月23日 13:32 转经筒
 朝阳公园。每当过年过节,这里总是热闹非凡。  今天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
   


       1月21日 22:59 奥巴马就职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全世界都在关注。作为一个黑人后裔能当美国总统,似乎证明了每个美国公民都有当总统的机会。奥巴马竞选总统时,在芝加哥的一次演讲中,有一段话连用了5个排比句,他的激情、理念和承诺,深深打动、感染了所有支持和喜爱他的人。近日,一位美国摄影师带着他的小外孙来工作室做客。我对他的小外孙说,你将来也有当总统的可能。这位7岁的男孩理直气壮地回答我说:“Yes!”。



       1月24日(阴历腊月29) 11:06 迎新春


       这一天是接灶王爷的日子。中国人喜欢红色,新年前夕在年货市场上,一个小孩已经穿上节日的新装,意味着他就要长大一岁了。许多居住在北京郊区的外省市流动人员保留了老家过年的传统风俗和习惯。



       1月25日 20:57 除夕夜爆竹的火光



       1月26日 20:28 走亲戚


       湖南人过年的习俗是,初一是儿子给父母拜年,初二是女婿给岳父岳母拜年,初三之后就是自由拜年了。现代人就不管那么多了,还没有到初一就开始发拜年的短信,大年三十就开始串门,很多人连吃年饭也改在饭店里,图个方便。我以为,只要家庭和睦、互敬互爱,怎么都行,不必再去挑理。



       1月27日 12:41 漩涡


       钱学森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本书中曾经指出,科学家应该学点艺术,这样可以使脑子开放灵活一些。反过来,我觉得,艺术家也应该学点科学,对自然规律有更多的了解,这样才能创造出更多适应
时代的艺术作品。


       据说在肯尼亚观光有个小小的游戏,由于赤道线横穿这个国家,于是就在赤道上做了个小手脚,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流水漩涡方向不同。我没去过那里,只是在洗手盆里看到了这种现象。


        1月28日 23:53 金桔


        每年阴历新年到来的最后一天,我都会买来几筐金桔,洒满自己工作室400多平方米的院子,用传统的“金玉满堂”寄予对新年的祝福。在天寒地冻的季节,金桔被冻在草地上,能保持新鲜,拾起来就可以吃,吃的时候也自然有一种喜庆清心的感觉,一个字:“爽”。



        1月29日 23:54 构成


        躺在床上,冥思苦想,直到眼睛※※,于是出现图形,觉得墙角上的“三角”最可爱,三角形有联结、支撑、相互等许多含义。再联想到长城上的“北京结”、“奔驰”的标志,还有许多工具的造型也是这样的。



        1月30日 20:41 月亮


        又逢正月初五,中国人都知道有个“破五”的风俗习惯。每个月底到下月初,几乎看不到月亮的模样,但新年初五的月亮和天空却很美,似乎她还沉浸在烟花爆竹之中。每当我见到初五的月亮就会联想到悬挂在空中的那条“船”。



        1月31日 13:41 小红鱼


        蓝色塑料桶里一条刚刚死去的鱼。似乎它的眼睛还在看,嘴还在呼吸,尾巴还在摇摆,在水中依然有一种方向感和生命感。有时对生活的细细玩味与把握便能化腐朽为神奇。


 

        书  名  陈长芬数码摄影日记(上)(彩印)


        丛 书 名  中国摄影名家典藏


        标准书号  ISBN 978-7-115-21669-4


        作  者  陈长芬 著


        定  价  69.00 元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由我国著名摄影艺术家陈长芬先生编写。从2009年1月1日开始,他开始坚持每天拍摄数码摄影日记,本书就是从2009年上半年数码摄影日记中精选出来的照片,并配上精彩的背景文字,摄影爱好者能够从中了解陈长芬是如何观察和思考的,更能了解这位艺术家独特的艺术眼光。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