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烧机 > 一花一世界 微距镜头专题

一花一世界 微距镜头专题

无忌原创
无忌编辑部
黑眼圈
2009-07-19

  普通镜头一般用于常规摄影,具有最好成像的拍摄距离一般是镜头焦距的20-50倍,如50mm的镜头,在1~5m左右时,其成像质量较好;但在近距离摄影中,则表现出被摄体有畸变或像场不平直等缺陷,所以普通镜头的最近聚焦距离一般在0.5m以上。如果要用普通镜头来拍摄微小物体,就要加装近摄附件或近摄接圈。


  关于微距拍摄的基本概念和如何使用附件进行微距拍摄,请看:微距摄影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微距镜头是一种较为特殊的镜头,不需要加装近摄镜或近摄接圈等附件,就能在非常近的距离处拍摄微小物体的特写。微距镜头是专为拍摄微小物体和翻拍等近距离摄影为目的而设计和校正像差的,因此在近距离拍摄时,这类镜头的像场非常平直、分辨率高、畸变像差小、影像对比度高、色彩还原好。一般放大倍率都可达1:1,有些镜头本体是1:2,需要配用专用的增距镜或近摄附加滤镜,可达1:1。微距镜头的主要缺点是价格比较昂贵。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专用微距镜头有三类焦距:标准镜头中焦长焦。常见焦距是50/55/60mm、90/100/105mm、180/200mm。这些镜头的最大放大倍率都可以达到1:1和在无限远合焦,可以作为普通摄影镜头使用。


  由于存在三种焦距的微距镜头,那么“选购何种焦距的微距镜头?”就是一个比较困惑的问题。但是这些微距镜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镜头焦距越短,最近对焦距离也就越短。依据该特点可以指导我们来选购合适的镜头。


  如果常用于翻拍的:建议购买短焦距的微距镜头,其特点是最近对焦距离比较短,翻拍架不用伸很高就可以翻拍幅面比较大的平面物;如果用于户外拍摄花卉或昆虫,由于对焦距离比较近,容易干扰被摄物,并且布光比较困难。


  如果没有特定目的:建议购买中焦距的微距镜头,这样可以兼顾翻拍与人像摄影。


  如果喜欢户外微距摄影的:建议购买长焦距的微距镜头,其特点是最近对焦距离比较长,在户外拍摄花卉或昆虫比较容易布光,同时不容易干扰被摄体;但是在翻拍时会比较困难。


  使用专用微距镜头时,一个容易困扰的问题是有效光圈的显示:在近摄时,有效光圈会减小。在一些品牌的机身上(比如Nikon)以显示有效光圈,一些则不能。对于使用TTL设备/测光的方式而言,可以不用关心这些光圈系数的变化;但是如果使用外接的非TTL设备(比如非TTL环形闪光灯),这个有效光圈的变化要考虑,否则会造成曝光不足。


  还有一类专用微距镜头,它们在无限远处无法合焦,有些还需要配合皮腔才能结像。比如Canon MP-E 65/2.8 Macro和Minolta AF 1X-3X/1.7-2.8 Macro,这些都是特殊的微距镜头,最小放大倍率都是1:1,最大放大倍率达5:1/3:1,不能作为普通摄影镜头使用。


  在AF时代,Minolta生产了世界上第一支专用的AF变焦微距镜头,放大倍率变化范围为3:1~1:1,在无限远无法合焦,是一支专用的微距镜头。它不单具有微距功能,而且实现了AF。


  Canon也生产了一支类似的专用微距镜头:MP-65/2.8 1-5X,它的放大倍率为1x~5X,用于EOS相机,但是没有AF机构,只能MF。该镜头的详细测试报告和拍摄实例见:Canon MP-E 65/2.8 Macro镜头


  有些变焦镜头也具有微距机构,影像放大倍率(即底片尺寸与实物尺寸之比)一般在1:4左右,但其影像质量是无法与专用的定焦微距镜头相比的。


  延伸阅读:

  微距镜头之佳能EF系列篇

  微距镜头之尼康AF篇

  微距镜头之索尼/美能达α卡口AF篇


#p#

  微距摄影的基本概念与方法


  微距摄影是摄影活动中比较大的一类,可以说,绝大多数从事摄影活动的人士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微距摄影。


  微距摄影并不神秘,但是一些摄影爱好者对这类摄影方式有种不可捉摸的感觉,主要是从事了普通摄影之后,以为微距摄影是一种另类的方式,实际上微距摄影是普通摄影的延伸,它的工作机理与普通摄影是一样的,都要遵守光学的基本规律。


  微距摄影也有其特殊性,于是涉及到诸多的附件,如何灵活地使用这些附件,是本文的出发点。


  放大倍率


  在摄影中,涉及到一个放大倍率(放大率)的概念,这个概念与影象的复制比率有关。复制比率是被摄体实际大小与影象大小之间的数字关系,通常用冒号两边的数字来表示:


  [影象大小] : [被摄体实际大小]


  通常将左边或者右边的任何一个数字归为1,一般表示为:1 : X / X : 1,前者含义是[被摄体实际大小]是[影象大小]的X倍;后者含义是[影象大小]是[被摄体实际大小]的X倍,这个表示方法比较常用,比如1:1表示为1X,1:2表示为0.5X。


  比如标记为:


  1:10:表示被摄体实际大小是影象大小的10倍,或者说影象大小是被摄体实际大小的1/10;

  1:1:表示被摄体实际大小等于影象大小。


  根据放大倍率,微距摄影可以细分为近距摄影和超近距摄影,这个没有很严格的定义,一般的定义是:


  近距摄影:放大倍率在1:10~1:1;

  超近距摄影:1:1~6:1;


  超过此倍率,就开始进入了显微摄影的范围了。


  这里有两个基本距离:镜头节点与胶片平面之间的距离V / 镜头节点与被摄体之间的距离U。



  如果放大倍率小于1:1:则 U > V;如果放大倍率大于1:1:则 U < V。


  放大倍率用 M 来表示:M = [影象大小] / [被摄体实际大小]


  普通镜头加附件进行微距摄影的光学性能:


  一般的摄影镜头,是按拍摄距离大约为焦距的100~500倍来进行优化设计的,在这样的拍摄距离,镜头表现是最好的,各类像差得到很好的平衡。偏离这个距离时,各类像差的平衡被破坏,因此镜头的表现能力也会随之降低。特别是像场弯曲,表现得极为明显。


  有效光圈系数f:


  镜头上标记的光圈系数 f 值,是指镜头的拍摄距离在无限远时的数值,当镜头的拍摄距离小于无限远时,实际有效值会增大。假定镜头上标记的f值为f∞,则实际有效f值就是:


  f = f∞(1 + M)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如果放大倍率很低时,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大倍率拍摄时,就要考虑这个影响了。比如放大倍率为1时,有效f值就是2f∞了。


  对于有TTL测光的照相机,这样的变化是可以自动补偿的,配合专用的TTL闪光灯也同样可以自动补偿。但是对于使用非TTL/没有测光/没有专用TTL闪光灯的照相机而言,这种补偿需要考虑。


  延伸阅读:

  微距镜头之佳能EF系列篇

  微距镜头之尼康AF篇

  微距镜头之索尼/美能达α卡口AF篇


#p#

  镜头前端的工作距离:


  每支镜头上都标记有最近对焦距离,这个距离是被摄体到胶片平面的距离,也就是包含了镜头长度和几乎全部的机身厚度在内。在普通摄影中,由于镜头长度和机身厚度与拍摄距离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所以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在微距摄影中,镜头长度和机身厚度与拍摄距离就比较接近了,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此时考虑最近对焦距离的意义已经不大,重要的是镜头前端工作距离。



  如果镜头前端工作距离足够的话,有如下好处:

 

  1、布光方便;

 

  2、不干扰活动或者敏感的被摄体;

 

  3、可以在镜头前端加入需要的附件,比如环形微距闪光灯、滤光镜等。


  拍摄微距用的人造光源:


  从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在大倍率微距拍摄的情况下,镜头的有效光圈急剧缩小,相应的快门速度也急剧下降。完全依赖自然光来拍摄,许多场合下都会造成拍摄失败,所以需要人造光源的帮助。


  1、普通闪光灯:这类闪光灯是闪光灯头与控制电路合并在一起,如果灯头是固定的,就不太适合用于微距拍摄;但如果灯头可以上下摆动的(一般是0~90°),比如有些灯头可以下摆-7°,也可以用于放大倍率不大的微距摄影场合中。用插在机顶的闪光灯进行微距拍摄,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避免镜头对闪光的遮挡?如果镜头前端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够长的话,很容易使画面的下部出现阴影,整个画面的曝光不均匀;


  2、环型闪光灯:这类闪光灯的闪光灯头与控制电路是分开的,闪光灯管连接在镜头前端,控制电路部分则插在机身热靴上,中间通过软线连接。这类闪光灯的好处是可以方便地控制闪光,而且照明比较均匀;一些环型闪光灯的例子可以参见【Minolta AF1200N环形闪光灯】


  3、微距闪光灯:这类闪光灯与环型闪光灯类似,区别在于灯头,可以参见【Minolta微距系统】


  4、离机闪光灯:离机闪光实际上就是利用闪光灯连线将普通闪光灯用于微距拍摄,离机有两种方式:有线和无线。无线需要特定的机身和特定的闪光灯配合,不容易实现;但是有线离机闪光就比较容易实现。如果购买了TTL离机闪光灯连线,就可以实现离机TTL闪光控制。


  一些常用微距附件可以参看:【Minolta微距系统】


  延伸阅读:

  微距镜头之佳能EF系列篇

  微距镜头之尼康AF篇

  微距镜头之索尼/美能达α卡口AF篇


微距(374)
微距镜头(24)
放大倍率(4)
有效光圈(1)
闪光灯(288)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