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观点 > 探究“大三元”的秘密 AF-S24-70/2.8E VR开发访谈

探究“大三元”的秘密 AF-S24-70/2.8E VR开发访谈

色影无忌
尼康镜界
梁爽
2016-12-22

研发人员合影

堀越 诚 尼康影像事业部 开发总部 第一开发部 第四开发科 主任研究员(负责设计机械装置和自动对焦)
石上裕行 尼康影像事业部 市场总部 第一市场部 第二市场科 副主管(负责镜头的营销和产品企划)
原田壮基 尼康影像事业部 开发总部 第一开发部 第五开发科 主任研究员(负责光学设计)
藤原 诚 尼康影像事业部 开发总部 第三开发部 第四开发科 主干研究员(开发组长兼机械设计)
今容一郎 尼康影像事业部 开发总部 第一开发部 第四开发科 (负责光圈和机械设计)

 

  尼康于2015年10月发售的AF-S 尼克尔 24-70mm f/2.8E ED VR是一款配备了手抖动补偿机构VR减震功能的大光圈标准变焦镜头。凭借其24-70mm的视角以及 F2.8的最大光圈成为了“大三元镜头”中的一员。面向专业用户的镜头市场竞争激烈,尼康这次又在新产品中投入了什么样的技术? 本次访谈将围绕镜头的新光学系统、手抖动补偿机构VR减震功能以及高速自动对焦等方面,倾听开发者们介绍此款镜头的性能。


采访・撰文:杉本利彦

 

“适应多种不同场景拍摄”的设计理念

 

 

 ――前代镜头AF-S 尼克尔 24-70mm f/2.8G ED(2007年11月发售)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我原本以为此镜头暂时不会再研发新款,而此次新品的推出令我感到很意外。请介绍一下此次镜头更新换代的出发点以及目的。


石上:前代镜头不仅获得了专业摄影师很高的评价,而且也拥有庞大的业余用户群体,大家自然会对这款镜头寄予厚望。而这次升级就是以回应用户的需求和意见为目的的。

 

  其中目的之一是配备了需求呼声很高的VR减震功能。其二是进一步提高前代获得好评的镜头光学性能。其三在于为了适应专业拍摄的需求而提高了镜身的耐久性。很多专业摄影师也期待这款镜头拥有更加结实的镜身。

 

(参考)与前代镜头AF-S 尼克尔 24-70mm f/2.8G ED同时发售的数码单反相机D3(有效像素约为1210万)


――前代镜头AF-S 尼克尔 24-70mm f/2.8G ED发售时相机的有效像素普遍在1200万左右,而D800(2012年发售)直接提高到了约3630万有效像素。在设计前代镜头时,有没有预料到这样的情况?


石上:实话来说,像素提高得如此之快十分出乎我们的预料。


――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进一步提高镜头光学性能的目的,正是在于应对D800以后更高像素机型对画质的更高要求?


石上:可以这么讲。


――既然这样,那么具体来说这次的新款镜头最高可以搭配使用多少像素的相机呢?


原田:虽然很难说将来相机的有效像素会提高到什么程度,但在这里可以介绍一下尼克尔镜头应对相机高像素化所采取的对策。

 

  例如在拍摄测试用图版,检测对细密的黑白线条的分辨能力时,虽然不能补偿彗星像差和倍率色像差却不损害照片的分辨力的镜头固然可以制作。然而这样的目标并非尼克尔镜头的设计目的。

 

  仅提高MTF的高空间频率部分并非是件困难的事,在提高高空间频率部分的分辨力的同时不损害低空间频率部分的对比度才是真正的难题。为了提高低空间频率部分的对比度,在镜头的光学设计中需要配备更多数量的镜片。

 

  最近能补偿径向光晕的镜头越来越多,这样的补偿不仅可作用于夜景照片中点光源的还原效果,而且对于白天的拍摄同样有效。即使是拍摄测试图表很清晰的镜头,实际拍摄被摄体时也会受到低空间频率部分像差的影响而造成分辨力下降影响细节成像。特别是在拍摄颜色偏白的被摄体时,在细节还原方面会和拍摄测试图表的效果差距十分明显。

 

  因此,尼克尔镜头注重不同空间频率下像差的平衡,在设计中考虑到镜头在不同场景下均可清晰成像。所以尼克尔镜头的成像平衡感使得即使相机的有效像素数提高,也不容易在拍摄的照片中显出明显的缺憾。

 

  我认为正是由于前代镜头在设计中注重高空间频率和低空间频率之间的平衡,才获得了用户很高的评价。这样的设计理念运用到后续的定焦镜头中同样也获得了好评,而且这次的新款镜头也延续了这一理念。

 

  制造出的产品是否切实平衡了像差,工厂都会通过MTF以及其他参数一支支验证。而且作为尼克尔镜头的传统,即使是价格低的镜头也需要全部检验,最近此类镜头也全部导入了MTF检验。


――镜头是日本制造的吗? 生产工厂呢?


石上:与前代镜头一样在尼康日本枥木工厂生产。

 

原田:生产这样等级的产品也需要依靠尼康日本枥木工厂的技术实力。

 

 

 大胆采用“凹镜前置变焦结构”的原因

 

——我在使用这次的新款镜头时,第一感觉是镜头变得稍微重了一些。对于尼康来说,增加镜头的体积和重量,是不是出于一些技术设计上的困难?


藤原:从设计来看镜头的体积方面并没有什么明确的规定。但从实际方面来说,先考虑的是镜头的口径,再由此制成外形测试品,装配到机身上确认操作感之后,再最终决定成品的体积和尺寸。之后也再依照目标外形进行结构设计。

 

左侧的新款镜头比右侧的前代镜头长约21.5毫米


——虽然我在试拍时装配在D810上使用,但也许有人会觉得搭配D5这样的大型机身平衡感会更好。


藤原:增加镜头总长的同时也会加宽对焦环,从而提高镜头的操作性。而且对焦环处的直径仅比前代镜头大了约2毫米,也可以说基本上继承了前代镜头的细身,具备良好的操作感。虽然有人会觉得搭配D5平衡感更好,但公司内部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搭配D800系列使用更加平衡


——我注意到在说明资料中提到了“镜头采用了设计难度高的凹镜前置变焦结构,对镜头的总长和重量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请问大胆采用容易使镜头更大更重的凹镜前置变焦结构的原因是什么?


原田:从结论上来看,配备VR机构的大光圈标准变焦镜头为了获得更高的光学性能需要使用凹镜前置变焦结构。

 

 

  一般来说,需要广阔视角的超广角变焦镜头采用的是凹镜前置变焦结构,但前置凹镜使镜头难以延长远摄端的焦距,而且增大光圈也存在困难。因此很多超广角变焦镜头的变焦比限制在2倍以内。

 

  但是使用凸镜前置变焦可延长镜头远摄端的焦距,易于增加镜头的变焦比,拥有10倍以上变焦比的镜头几乎全部采用凸镜前置的结构。然而采用凸镜前置反过来也会限制进一步缩短镜头的广角端焦距。

 

  标准变焦镜头可灵活选择采用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就F2.8光圈和24-70mm 视角来说,采用凹镜前置可在70mm远摄端也能保持一定的画质,而采用凸镜前置同样可以基本维持镜头广角端的画质需求。尼康在前代镜头上导入了传统的凹镜前置的光学变焦结构。

 

 

  如果考虑配置VR减震机构,那么当采用凹镜前置结构时,在镜头的远摄端难以保证拥有足够大的光圈,进行手抖动补偿时保持一定的光学性能将会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因此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探讨的是尝试采用凸镜前置的光学变焦结构。

 

  在实际进行镜头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采用凸镜前置的光学结构,在镜头的70mm远摄端的周边部分画质将并不十分理想。虽然高空间频率部分的MTF尚可,但是低空间频率部分的MTF却并不理想,而且也难以拍出良好的虚化效果。因此虽然以凸镜前置的结构完成了机械设计,但我们判断画质实在不达标。

 

  此外,我们发现凸镜前置的变焦结构,受到制造过程中出现的光轴偏差,以及使用过程中造成的变焦镜片组偏轴的影响也会更加明显。这与此款镜头耐久性的设计目标相背离。传统的尼克尔大光圈标准变焦镜头采用凹镜前置变焦结构的一大原因,就是尽量减弱制造误差造成的影响和提高镜头的耐久性。

 

  既然如此,在不得不采用凹镜前置变焦结构的情况下,我们重新思考,究竟凹镜前置变焦结构难以配置VR减震机构的难点是什么。灵感闪现了。

 

  具体来说,如果为大光圈凹镜前置结构添加VR减震机构,虽然进行手抖动补偿时远摄端的画质和广角端周边部分的画质会有降低的倾向,但还是找到了可以同时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试设计后,获得了良好的性能,我们认为这样的想法确实可行。然而唯一令我们感到不安的是,这样的设计对于制造来说难度很大。我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请教了藤原先生,他轻松地说道“应该可行”,于是我们才下决心开始认真探讨凹镜前置的变焦结构。

 

  在此之后,我们分别将凸镜前置结构和凹镜前置结构的两种外形不同的试验品以及相关的参数提交给上级。采用凸镜前置的试验品虽然长度更短但直径更粗,而凹镜前置的试验品虽然长度较长但镜头粗细与前代相比没有明显的变化。而且较细的镜身其性能也很不错,才决定采用凹镜前置的变焦结构。

 

  因此我们并非在开始研发之初即决定采用凹镜前置,而是在仔细权衡两者的利弊之后,才最终做出决定的。

 

 

重视补偿后期难以弥补的像面弯曲

 

——虽然前代镜头也采用了凹镜前置结构,也请介绍一下前代镜头所注重的点,以及新款镜头中光学方面得到提升的部分。


原田:除了添加VR减震机构之外,镜头在整个变焦区域内都抑制了像面弯曲,图像的周边画质进一步提高。除了比前代镜头周边画质更高之外,新款镜头的图像中央部分成像品质也更适合于高像素机型,像面更平。

 

  此外,如果比较前代镜头和新款镜头图像周边部分的MTF,会发现10线/毫米部分的MTF比30线/毫米部分的MTF提升更加明显。这也就是由于之前所说的低空间频率部分产生的光晕得到了良好补偿的缘故

 

  虽然图像周边部分的细节能呈现出来,但画面整体感觉不锐利的情况,主要是低空间频率部分产生的光晕造成的,由此这次主要下功夫抑制和平衡彗星像差。而且对于虚化效果和层次的还原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一位试用过这支镜头约一个月的摄影师这样评论道:“如同过去使用中画幅胶片相机一样,高光部分没有出现高光溢出,阴影部分也拥有丰满的层次再现,可以如同用肉眼观察景色一样呈现出自然的虚化效果,同时契合当今的数码相机时代的高分辨力。”

 

 


——图像周边部分的画质降低的主要原因是彗星像差吗?


原田:影响低空间频率部分MTF的有彗星像差、倍率色像差和像面弯曲等多种因素,但主要原因是彗星像差。虽然保留部分的彗星像差可提高高空间频率部分的MTF,但是通常这种情况是需要尽量避免的。


——之前在搭配D810进行试拍时,发现镜头即使在最大光圈下图像周边部分也拍摄得十分清晰。然而作为一款面向专业摄影师的镜头,歪曲像差却显得有些明显。是不是需要使用歪曲像差补偿功能?


原田:我们的目标是将歪曲像差方面保持在前代镜头的水准。没有因为可以使用歪曲补偿功能就放弃了歪曲像差的抑制。

 

  对于专业的镜头来说当然是歪曲像差越少越好,但是从严格的专业标准来看,例如相比前代歪曲量需要减少约30%才能令人感到满意。然而如果通过光学处理将歪曲像差减少约30%就会出现像面弯曲增大约200%的情况,如果这样做无异于舍本逐末。因此我们主要注重抑制后期难以补偿的像面弯曲,而将歪曲像差方面的目标确定为前代镜头的水准。

 

  歪曲像差可通过软件进行补偿,但没有因此放任不管,如果是对歪曲像差方面要求比较严格的用户,可以使用歪曲像差补偿功能。此外,考虑到有时也会使用到第三方软件补偿歪曲像差,也尽量将变形控制在易补偿的状态。

 

 

 ——接下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在尼克尔镜头中首次采用的ED非球面镜片。ED非球面镜片的特点,以及对镜头成像产生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原田:ED镜片对于轴向色像差和倍率色像差拥有很高的补偿能力,但由于折射率较低,对于球面像差和彗星像差的补偿能力不一定很理想。虽然非球面镜片无法补偿色像差,但对于彗星像差、球面像差以及歪曲像差等有很好的补偿能力。因此如果将两个方面加以结合,就可以获得同时补偿色像差以及彗星像差、球面像差的效果。


ED镜片补偿像差示意图


通过令镜片中央到边缘的折射率逐渐改变,可将焦点集中为1点,从而抑制球面像差的产生。


——那么配备ED非球面镜片就可以减少镜片数量并提升成像力?


原田:ED非球面镜片在减少镜片数量的同时也可以提升镜头的画质,但也并不能说这款镜头的成像性能完全依赖于ED非球面镜片的作用。并非使用了ED非球面镜片的镜头一定画质高,而未配备ED非球面镜片的镜头一定是画质差。一款好的镜头会涉及到很多不同方面的技术,而且需要在设计和生产中灵活运用。


——第一片和第二片以及最后一片镜片都是非球面镜片,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原田:前面的两片镜片用于补偿广角焦段易出现的像差,最后一片镜片的作用是补偿从广角端到远摄端整个焦段内都会产生的像差


——我听说如果将前凹后凸镜头的第一片的凹镜作成非球面镜片,也会对歪曲像差和像面弯曲产生效果。


原田:是这样的。不过像面弯曲与歪曲像差两者之间是一种成反比的关系,如果把一方补偿得很好另一方就会恶化,因此寻找两者的平衡点会是件困难的事

 

前镜片为非球面的凹镜


——最后一片非球面镜片,会和集中于镜头后组的ED镜片等配合,对多种像差进行进一步补偿吧?


原田:之前介绍过从广角端到远摄端的彗星像差补偿,这片镜片也是十分必要的


——镜头应该使用了高折射率的玻璃镜片,不过在镜头结构图中并没有标注,是哪片镜片呢?


原田:非常抱歉,这方面的资料不方便进行公开


——高折射率的玻璃镜片拥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原田:前面曾经说过非球面镜片可以补偿球面像差和彗星像差,但由于折射率的原因只有像面弯曲难以补偿。为了补偿像面弯曲,需要在镜头的某个位置配置高折射率的凸镜


——镜头的镜片数由原来的15片增加到了20片,原因是什么?


原田:并非是因为配备了VR减震机构使得镜片数量增加。增加镜片数量的目的是增强镜头的成像性能

 

 

——作为一款包含中远摄焦段的大光圈镜头,虚化方面经过了怎样的考量呢?


原田:通过补偿彗星像差,使得图像可以中央到周边部分都获得均匀的虚化效果。通过前面的介绍可以知道,虽然能否获得良好的虚化效果有时会取决于球面像差的影响,但是明显受到球面像差影响的区域为图像中央20-30%面积的区域,而更外侧的区域受到其他像差的影响更大。

 

  例如,拥有二线虚化倾向的虚化会在图像周边部单侧形成半月形的虚化效果,这是由于受到彗星像差影响的缘故。由于彗星像差会在图像的周边部明显增加,因此很多情况下虚化效果显得不对劲是因为彗星像差的原因。

 

  因此通过对彗星像差进行补偿,不仅可在横向获得均匀的虚化效果,令画面内虚化品质没有明显变化,在纵深方向(拍摄距离远近方向)也可获得虚化形状不变的均匀虚化。有些镜头拍摄出的图像会在清晰的合焦部分直接急剧地过渡到大虚化,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效果会使照片缺乏立体感。

 

  新镜头在很多方面表现更好。我们在设计时特别注意镜头的远摄焦段,但在实际拍摄时广角的虚化效果却意外的好。这是由于充分抑制了径向光晕的原因。


——从无限远到近处的不同焦距下,会对虚化形状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原田:严格来说因为像差的变化会影响到虚化强度的分布情况,从无限远到近处焦距的不同会对镜头的分辨力产生少许影响,从而也会影响到镜头的虚化效果。但从无限远到类似人像摄影的距离,虚化形状的变化都没那么明显,虚化效果与图像分辨力基本上取得了平衡。

 

  如果是拍摄面部特写这样对焦距离短的情况下,镜头分辨力略有下降,设计时需要注意直到图像边缘的虚化效果是否柔和均匀。在使用前代镜头拍摄时,特别是在从广角端到中间焦段,会出现中央约70%面积虚化效果不错而外侧出现变化的现象。这是由于径向光晕在低空间频率部分产生,新镜头为此进行了设计,从而可以获得整幅图像都很均匀的虚化效果。在我的同事们看来,甚至可以媲美中画幅相机的自然虚化效果。

 

新镜头(右)的变焦刻度比前代镜头(左)更加靠前,使用时更加便于确认焦距。

 

VR机构导入新研发的水平感应器

 

——设计前代镜头时由于避免镜头设计过于复杂而放弃配备VR减震机构,而这次在镜头光学设计进一步升级的同时又选择添加VR减震机构,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原田:我曾经担任前代镜头的光学设计,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看,VR减震机构小型化的技术还没有现在的水平,VR减震机构的体积依然很大。当时我们也曾经对镜头的外形试验品做过一番讨论,大家都觉得没人会买这样的镜头(笑)。于是我们就放弃了这样的想法。我记得做出来的镜头会比500mm F8的镜头还要更加庞大和沉重。


堀越:与设计前代镜头时相比,在最近10年间镜头的设计和制造,以及与VR减震机构相关的技术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新镜头同样秉承了前代镜头细身的设计和操作感,因此不只镜头的口径,对焦环或变焦环的直径都是先决定好的。

 

  与前代镜头相比虽然新镜头内部的镜片直径略有增加,但操作环处的直径仅增加了不到2毫米,机械装置占用的空间也比前代镜头更小。因此新镜头内部的结构和配置都进行了重新安排,并改进了机械装置的布局来充分利用镜筒内部的空间。而且我们也优化了VR减震机构的内部结构和与镜筒连接部的设计,使其占用的空间更小。


——如果将镜头的VR减震机构去掉,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原田:假使去掉了VR减震机构,镜头的重量也不会由约1070克变为约900克,镜头体积方面也同样如此。因为为了提高成像的画质,增加了镜片的数量

 

  为了在新镜头中导入VR机构,VR镜片又不能分担过多的像差补偿功能的情况下,尽量优化了镜头的VR镜片组和整体结构。由于VR镜片组在VR减震功能以外,对通常的像差补偿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即使去掉镜头的VR减震功能镜片数量也少不了。

 

  新镜头的第1片镜片与AF-S 尼克尔 50mm f/1.8G全部镜片的重量大致相同(一般来说利于像差补偿的高折射率镜片重量更重),而且其他位置也配备了不同的重量较重的镜片。


——为F2.8大光圈变焦镜头配备VR减震机构会对镜头的光学设计造成什么样的困难?


原田:我们的上司也认为这样的设计“拥有尼克尔镜头中最高的设计难度,如同穿过针尖上的小孔一样”。从最开始的不知道能否实现的摸索阶段,到最后找到了实现目标的方法,之间经历了6次设计上的大幅变更。

 

在纳米结晶涂层标志旁的VR标志


——最近在镜头用户中有一种希望什么样的镜头都配备VR减震功能的风潮,其中也包含了期待F1.4定焦镜头实现VR功能的要求,您认为这样的需求能否实现呢?


原田:从光学上面来说是可能的。只是由于焦距的原因会使VR减震机构变得更大。由于广角镜头和远摄镜头分别采用前凹后凸和前凸后凹结构,VR镜片组放置的位置也各不相同。不仅镜头焦距会影响到VR镜片组的位置,如果位置正好和镜头的机械装置重合也会使VR镜片组周边增大,因此为了防止体积增大,或相互形成干扰,镜头的总长也需要延长,由此产生的光量不足也还需要进一步增加镜头的口径来弥补,这样镜头的体积就变得越来越大了。虽然单纯从技术方面来讲这样的设计在光学原理上是可能的,但由于会使镜头过于庞大而影响到实用性。

 

VR的手抖动补偿效果示意图


——VR减震机构本身有没有一些改进?


藤原:我们新研发了一种用于检测手抖动的陀螺仪传感器,并且已经运用到不久之前发售的镜头上。这种传感器配备了专用的控制算法,刚开启相机电源时的防抖动性能会有很大的提升,此外取景器中的图像也会直接变得稳定。除此之外的算法也与时俱进,综合性能有所提升。


——三脚架抖动也可补偿,尼康所说的三脚架抖动是怎样的抖动呢?


藤原:指的是机身传导的振动以及风等外因引发的抖动。


——镜头资料中提到了在使用某些三脚架或某些拍摄条件下,推荐关闭VR减震机构进行拍摄。结果拍摄时可能会不知道何时应该开启VR减震功能,其中有没有什么判断的技巧?


藤原:由于新开发的陀螺仪传感器以及控制算法的升级,装配三脚架使用时依然推荐开启VR减震功能。如果用户感觉这样拍摄出的效果不太好,再尝试关闭VR减震功能拍摄。


——使用D810的电子前帘快门时也应开启VR减震功能吗?


藤原:从光学效果上面来说推荐开启。


——在天文摄影和月光摄影等需要长时间曝光的场合呢?


藤原:需要长时间曝光时,推荐关闭VR减震功能。

 

需要长时间曝光时,推荐关闭VR减震功能。 

 

 坚固的塑料镜身


——由于镜头的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因此使用镜头时需要更加小心,耐久性方面的提升确实是个好消息。其中有哪些方面进行了强化呢?


堀越:强化了对焦和变焦时的可动部分。特别是因为前组镜片会在变焦时前后移动,因此相应可动部位都进行了重点的强化。其他的诸如镜筒内部的可动部分以及螺丝的连接部等细小部位也都在耐久性方面做了强化。

 

 

  此外,为了镜头的操作性,镜头的外部材质包括对焦环都采用了工程塑料。镜头的外壳变成了塑料材质,虽然最初可能令人感觉档次有所下降,但是金属材质容易受到外部冲击而产生变形,而塑料受到冲击时因为自身有弹力可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从而可以有效抑制变形的产生。


在塑料材质中添加玻璃纤维可以使其强度更高。根据用途的不同添加的玻璃纤维的量也各不相同,在不同的位置配备不同材质的塑料。


——镜头是如何进行抗冲击模拟测试的?


堀越:在确定了镜头的整体结构之后,首先模拟将冲击力施加到镜头上,在弄清力的集中点与分散效果后,再讨论对镜头的结构和形状进行改进,经过改进之后再重新进行测试。最后将反复测试反馈的结果利用到镜头的实际生产上。


——镜头掉落在地上的实验应该也测试过吧?


堀越:当然测试过。


藤原:虽然不能提供测试时的画面,但实际上是非常惊人的。


原田:测试的制品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观看的时候难免会感到有些揪心。


——这样的心情我能够理解。那么,镜头的轻量化方面有着什么样的设计呢?


堀越:由于本镜头最为注重的方面是镜头的光学性能,增加了镜片的数量使得镜头的重量更重。此外更长的镜筒也令机械装置的重量更重,但我们在经过测试后在一些不会影响镜头强度的部位削减了材料,并且改变了一些部件的材料等,尽最大努力使镜头能够更加轻量


新设计的宁静波动马达


——新镜头配备了新设计的SWM(宁静波动马达),进行这样的研发目的是什么?


堀越:研发的目的包含两个方面。其一是更重的对焦镜片需要马达有更高的驱动力,其二是这次SWM占用空间变小了。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小型且有高驱动力的新型SWM。


——之前提到过镜头的外径是提前决定好的,是不是之前的马达放不下了呢?


堀越:虽然直径上来说马达可以放下,但是如果这样的话镜头长度就太长了。


——好像自动对焦速度也得到了提升。相比过去提升了大概多少?


堀越:自动对焦的速度和精度都有所提高。为了提高新SWM的控制能力重新设计了驱动部分的机械结构。此外对控制算法也进行了改良,实现驱动高速化的同时实现了良好的制动。新镜头在拥有更强对焦能力的同时,对焦速度也比前代镜头提升了50%左右


——对焦速度确实感觉变快了。


堀越:前代镜头的马达会在启动后再缓慢地加速,新镜头的马达会在启动的同时直接达到最高速度

 

引人注目的小型镜头遮光罩

 

——我在第一次使用这款镜头的时候,觉得安装遮光罩的时候还好,可是在准备卸下遮光罩的时候感觉有些困难,需要使劲向下按遮光罩卸除按钮才能将遮光罩从镜头上卸下来。


藤原:由于前代镜头的遮光罩卸除按钮采用向外凸出的设计,很多用户在使用镜头时容易不小心碰到按钮,提出意见希望能够加以改进。因此新镜头提高了按钮周边部位的高度,需要将按钮按到比较深才能卸下镜头遮光罩。

 

  有时可能也会出现像你说的那样感觉遮光罩不太好卸的情况,我们当初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镜头遮光罩脱落。


——除了卸除按钮之外遮光罩还有哪些值得一提的特点呢?


藤原:其一是前代镜头遮光罩的直径要比镜头大上一圈,设计上缺乏一体感,这次的设计更加强调两者的一体感。

 

前代镜头(右)与遮光罩的连接处有一个突出的坎,新镜头(左)的连接处更加平滑

  其二是应很多用户需求的遮光罩小型化。虽然直径相同,但新镜头的遮光罩长度要比前代镜头的更短。但新镜头的滤光镜直径更大,遮光效果相比前代并没有什么区别。

 

新遮光罩(左)比旧遮光罩(右)更加小巧。新旧遮光罩之间不能相互替换。

 

  其三是虽然新镜头镜筒的强度更高,也需要利用遮光罩进一步强化镜头的抗冲击能力。如果掉落在地上的镜头装配有遮光罩,也可以起到有效吸收冲击力保护镜头的作用。因此遮光罩的厚度以及形状都采用了便于吸收冲击力的设计。除此之外,与前代一样,遮光罩可以覆盖镜头变焦时的可动部位,遇到突然降雨的情况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潮效果。


原田:镜头的前镜片和后镜片都实施了氟涂层,可以很方便地清除落在镜片上的水滴。

 

 

  使用广角焦段时的镜头镜筒向前伸出。使用远摄焦段时镜头镜筒回收。因此遮光罩的作用也会更加明显。除了纳米结晶涂层外,涂层多采用新的低反射率涂层,和前代镜头相比受到外光的影响更低。

 

装配遮光罩的效果,新镜头(左)仅比前代镜头(右)长10毫米左右

 

 

尼康(4539)
大三元(67)
24-70mm(104)
VR(106)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