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观点 > 吊打原厂? 要为副厂镜头崛起喝彩

吊打原厂? 要为副厂镜头崛起喝彩

色影无忌
梁爽
梁爽
2015-02-20

  近年来随着尼康D800/D800E等高像素机型推出,对于镜头素质用户有了更高的需求,厂商现有镜头能否“喂饱”这么高像素?为了让这些高像素机型可以展现全部实力,各大厂商纷纷推出应对高像素的高品质镜头。这当中副厂尤为积极,包括卡尔蔡司Otus系列定焦、适马Art系列定焦、腾龙SP系列“大三元”。而在CP+2015前夕,佳能和适马接连推出两款重磅广角镜头:EF 11-24mm f/4L USM和24mm F1.4 DG HSM Art。小编从这两款镜头的发布嗅到浓浓的火药味!


黑科技继续逆袭

 

24mm F1.4 DG HSM Art

35mm F1.4 DG HSM Art的表现

50mm F1.4 DG HSM Art的表现

  适马从35mm F1.4 DG HSM Art开始,逐步扩展Art系列定焦镜头群,在35mm、50mm吊打原厂同规格产品后,原以为适马会再接再厉更新85mm,但我们要清楚适马85mm F1.4 EX DG HSM是2010年推出的,其实并不算老,整体表现可圈可点,并不急于更新。反倒是此次发布的24mm F1.4 DG HSM Art一举填补了适马的空白(以往只有28mm F1.8、24mm F1.8)。如果再推出14mm F2.8的话,适马100mm以内定焦群可以和原厂媲美。

 

  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律,往往越新发布的同规格镜头,其素质也是越强的,24mm、35mm、85mm三个焦段情况类似,与50mm不同,50mm上佳能、尼康的F1.4镜头做的一般,根本无法列入自家牛头行列,这个“弱点”适马在上代50mm时就已抓到,并用行动推出50mm F1.4 EX DG HSM击溃原厂50mm F1.4,去年发布的50mm F1.4 DG HSM Art并非为了进一步拉大和原厂差距,其主要目的是与卡尔蔡司Otus类似,希望突破传统双高斯结构,将标头的成像品质推向一个新高度。50mm之外,24mm、35mm、85mm三个焦段则是原厂牛头聚集区域。那么作为新秀的24mm F1.4 DG HSM Art能否像35mm一样突破“1.4L/1.4G”的围剿?由于目前还没有实物对比测试我们可以根据厂商给出的规格和MTF曲线做个简单判断。先来看规格用料:

 

规格对比(点击放大)

  从规格对比我们可以看到适马更为重视色差的控制,为了补正该问题该镜头采用了3片与萤石性能相同的FLD("F" Low Dispersion)镜片和4片SLD(Special Low Dispersion:特殊低色散)镜片,优化镜片的屈折力配置,将放大率色差、位置色差控制到最低限度。单就这点上我们可以看到适马下了猛料,绝非尼康、佳能同规格产品可比,即便是适马自家广受好评的35mm F1.4 DG HSM Art也不过采用了一片FLD镜片而已,如此注重色差修正的方案,小编仅在卡尔蔡司Otus上看到类似的设计。

 

 

  所以从用料来看小编非常期待这支镜头的色差表现。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下适马与佳能、尼康同规格产品的MTF曲线比较:

 

24mm F1.4 MTF曲线对比(点击放大)

  MTF曲线图显示的是镜头对对比度的忠实再现情况,纵轴表示对比度的优劣,横轴表示与成像中心的距离。另外,图中10线/毫米的曲线越接近1(最大值)镜头的对比度表现就越好。另一方面,30线/毫米的曲线越接近1,镜头分辨力就越高。“线/毫米”这一单位的意思是,以1毫米宽度为单位,其中有多少根白/黑/白/黑的条纹。比方说,10线/毫米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在1毫米宽度的范围内排列有10条线。MTF值的测试需要拍摄按照上述方式描绘的图表。然后测量拍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数值。如果是变焦镜头要分别测量远摄端和广角端的MTF值,根据所得数值可以大概掌握镜头性能。如果有朋友不清楚MTF曲线怎么看,请点击参考这张佳能官方图解

 

  需要注意的是佳能官方给出的EF镜头MTF曲线图往往是全开光圈和F8都画的,我们知道镜头从全开光圈收缩光圈,可以减少各种残存像差,对比度和分辨力都会有较高表现,尤其边缘的解析力会有明显改善。而其他品牌仅画出全开光圈的表现(可以理解是最差情况),如果将佳能EF镜头的MTF曲线与其他品牌对比时,我们可以忽略蓝色曲线的表现,只看黑色曲线全开光圈的表现。

 

  从上图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全开光圈中心对比度,佳能表现最差在0.8左右,三者中适马表现最好在0.98左右,尼康次之在0.94左右,再看边缘对比度,佳能依然最差过了5mm就开始急剧下滑,尼康也有类似表现,只不过由于中心比佳能好,下滑的还能接受。至于适马缓步维持到10mm才开始明显下滑。20mm开外佳能已经跌破0.3(0.27左右),尼康跌破0.4(0.35左右),适马则可保持在0.4以上(0.42左右),我们再来看分辨力的曲线(30线/毫米),佳能比较有趣,中心并非最佳表现,只有0.5多点,镜头到5mm出现一个波峰,最高达到0.6,随即迅速下滑到20mm之外已经跌至0.1。尼康中心表现好于佳能,达到0.7,并未出现波峰,而是一路下滑,5mm能维持在0.65左右,10mm在0.55左右,20mm之外跌至0.15,最后我们再来看适马的表现,中心在0.85左右,5mm时依然能保持在0.8,随后适马也出现了明显下滑,10mm为0.6,15mm是0.5(与尼康相当),20mm之外跌至0.22左右。总体来看适马这支新24mm的解析力完胜佳能,中心和边缘小胜尼康。这也符合产品推出年代的预期。

 

  当然对于大光圈镜头,焦外虚化也是十分重要的。那就要看对比度和分辨率的各自的实线与虚线的关系,实线表示拍摄线条从中心呈放射状的纹样(S)、虚线表示拍摄线条呈同心圆层层扩展状的纹样(M),S方向和M方向曲线越接近说明镜头的表现个性越小,能够切实表现被摄体的同时具有易拍出美丽虚化的特性。我们可以看图佳能在对比度上S和M两条线算三者最接近的,而尼康的分辨力虚实线最为接近,一定程度反映了适马在焦外上并不如尼康,所以镜头通常追求锐利的同时也在牺牲焦外柔和程度。至于喜欢哪种还要看消费者的拍摄需要,比如偏好广角大光圈人像,尼康的锐度已经不错,同时可获得较好的散景,而追求边缘锐利成像的朋友,选择定价合理的适马更好。至于适马24mm F1.4 DG HSM Art实拍表现如何,我们还需要等到测试镜头到站,做进一步测试。从目前来看其比较结果与三家35mm F1.4类似,只不过尼康和适马在解析力上差距缩小了点。

 

  值得注意的是,适马特意强调了24mm F1.4 DG HSM Art有效修正了彗形球差,这说明适马已经从镜头的用途上进行更有针对性的优化。彗形球差是指画面中点光源无法聚集成一点而像彗星一样拖出尾巴的形状,特别是大光圈镜头尤其容易产生。24mm F1.4 DG HSM Art 将非球面镜片配置在镜头的最后,从而起到了调整光线入射角度的作用。即使光圈全开也能展现高超画质。边缘成像的点光源色散也极其轻微,这对星空拍摄十分重要。

 

 

大直径非球面提升品质

 

EF 11-24mm f/4L USM

  再说佳能EF 11-24mm f/4L USM,这款镜头可谓憋了很久的大招,镜头专利也早已曝光,只是从粉丝角度,更希望它是F2.8恒定大光圈,这样的话这款新广角镜皇可以在所有指标上力压尼康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然而现实和理想是有差距的。EF 11-24mm f/4L USM的出现凭借1mm优势一举打破12-24mm F4.5-5.6 II DG HSM保持的最广全幅变焦镜头的记录。与适马主打小巧不同,EF 11-24mm f/4L USM与其他恒定F2.8广变一样,走“黑粗大”路线。不要看EF 11-24mm f/4L USM仅是个恒定F4的广变镜头,从体积和重量上看它已经达到kg级,比适马重了快一倍。

 

SP 15-30mm F/2.8 Di VC USD

  说到EF 11-24mm f/4L USM,就不得不提到去年年底腾龙推出的SP 15-30mm F/2.8 Di VC USD,这款镜头显然是腾龙VC大三元的最后一员。腾龙称这支广变镜头能完全对应高像素化时代最新的数码相机。更有传闻它就是为了应对索尼新型高像素传感器的。从规格上不难看出这支镜头是冲着尼康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和佳能EF 16-35mm f/2.8L II USM来的,不过腾龙很会取巧,同样恒定F2.8焦距上比佳能更广一点,与佳能尼康相比,腾龙是首次在全画幅恒定F2.8超广角变焦镜头上搭载了(VC)光学防抖系统。下面我们不妨看看EF 11-24mm f/4L USM与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SP 15-30mm F/2.8 Di VC USD的规格对比:

 

三款kg级别广变 规格对比 (点击放大)

 

EF 11-24mm f/4L USM的第一片是大口径研磨非球面镜片

佳能用了大口径非球面镜片

  从规格上我们不难看出EF 11-24mm f/4L USM的块头是照着恒定F2.8来的,是三款镜头中恒定光圈最小、直径最大、重量最重的一款。试想如果佳能想要维持高画质且采用恒定F2.8光圈,这支镜头的体积要有多大?从镜头结构来看EF 11-24mm f/4L USM在其11组16片镜片结构中,使用多达4片非球面镜片以及1片超级UD镜片和1片UD镜片。其中,镜头前端第一片外径为87 mm的研磨非球面镜片,它有效避免了前镜片过大,并达到畸变补偿效果;第二片镜片为大口径GMo(玻璃模铸)非球面镜片,实现了进一步的画面畸变补偿;第三片和第十六片镜片同样为GMo(玻璃模铸)非球面镜片,有效实现了场曲校正,提高了周边图像的画质。此外,一片超级UD镜片和一片UD镜片的应用,则实现了对广角镜头中容易出现的倍率色像差进行校正。

 

普通非球面镜与XGM大口径双面玻璃铸造非球面镜片

  而SP 15-30mm F/2.8 Di VC USD由13组18片镜片构成。前组镜片中首次采用了XGM大口径双面玻璃铸造非球面镜片,并在适当位置配置了3片LD低色散镜片,抑制桶形畸变和放大色差,画面周边同样拥有高分辨率。我们可以看到两家均采用了大口径非球面镜片以及的多片低色散镜片。相比之下,佳能用料更猛,它从第一片镜片就开始使用大口径研磨非球面镜片,是L级镜头中最大直径的非球面镜片,尽管尼康第二片是大直径铸模非球面镜片、腾龙第二片是XGM大口径双面玻璃铸造非球面镜片,与佳能相比不免相形见绌。佳能在第二片应用的GMo铸模非球面镜片也是L级镜头中此类镜片最大直径的。

 

 

  佳能EF16-35mm f/4L IS USM前组也用了2片玻璃模铸(GMo)非球面镜片,用于矫正像面弯曲和进一步减小广角端镜头畸变。但很显然它与EF 11-24mm f/4L USM相比就显得寒酸了。那么EF 11-24mm f/4L USM素质如何呢?同上文一样,我们可以根据厂商给出的规格和MTF曲线做个简单判断。由于EF 11-24mm f/4L USM是恒定F4,与恒定F2.8的广变对比是不公正的,所以我们先用EF 11-24mm f/4L USM和EF16-35mm f/4L IS USM、12-24mm F4.5-5.6 II DG HSM进行对比,三者在光圈上相对接近:

 

MTF曲线对比(点击放大)

  从上图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广角端全开光圈对比度,EF 11-24mm f/4L USM表现极好从中心到边缘都接近1的水平与F8下无异,24mm端要比11端差一些,中心在0.96左右,不过与11mm端一样比较平稳的维持到边缘(0.94左右);EF16-35mm f/4L IS USM表现也不错,中心接近1与EF 11-24mm f/4L USM相仿,不过维持到15mm时开始下滑,最终仅仅是跌出0.9而已,35mm端中心要比16mm端差些,达到0.95左右,然而它的边缘呈现上扬趋势,15mm-20mm之间曾一度达到0.98的水准,就35mm边缘对比度来看甚至比EF 11-24mm f/4L USM的24mm端还强悍,考虑到EF 11-24mm f/4L USM焦段更广,设计难度更大,EF16-35mm f/4L IS USM的表现虽然惊喜,但也是意料之中的;再看适马12-24mm F4.5-5.6 II DG HSM,尽管光圈更小(F4.5),12mm端中心达到0.96左右,到15mm开始明显下滑,20mm开外已经跌破0.6,适马24mm端光圈是三者最小的,达到F5.6,表现非常平稳从中心0.95到边缘0.9,维持在较高水准上,与EF16-35mm f/4L IS USM的35mm端相比,对比度没占什么便宜,当然适马视角更广。三者比较焦距是有差异的,但按照常理一般越广光圈越大,它的设计难度越高表现也越差,这样看来佳能EF 11-24mm f/4L USM在广角端对比度可以说完胜另外两款产品。

 

  下面咱们再来看一下三款镜头的分辨力,广角端,EF 11-24mm f/4L USM中心达到0.96左右,小有下滑,20mm稍有反弹,始终维持在0.9以上的高水准,24mm端则要比11mm端差不少,中心在0.82左右,平缓下滑,到20mm开外跌至0.65;EF16-35mm f/4L IS USM在16mm端中心与EF 11-24mm f/4L USM的11mm端相当,达到0.96左右,不过边缘下滑比较快,尤其15mm是个节点,20mm开外已经跌至0.4左右,35mm端也比16mm端要差些,中心达到0.82,不过下滑没有16mm端那么厉害,在15-20mm时才下转,20mm开外边缘跌至0.62左右;最后看一下适马,12mm端中心在0.85左右,比佳能两款镜头都要差,其下滑走向也很明显,尤其15mm这个节点,此后一路下跌,最终达到0.1以下,24mm端整体比12mm端略好(与光圈小有关),中心达到0.78,然后平缓下滑,20mm稍有起伏,最终达到0.56,边缘表现远比12mm端好,但比佳能的两款镜头还是稍差一点,只是没有广角端差距那么大。

 

EF 11-24mm f/4L USM星空样张

  关系到焦外的S方向曲线和M方向曲线“贴合度”,EF 11-24mm f/4L USM表现一般般,考虑到恒定F4的风光头,更多是用小光圈拍摄,这点问题不算什么。大光圈星野拍摄,更看重边缘彗形象差的控制,官方强调了这款镜头星空拍摄表现,并提供了样张。可见在这方面用户不必太过担心。

 

 

  前文谈到腾龙的SP 15-30mm F/2.8 Di VC USD是冲着尼康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和佳能EF 16-35mm f/2.8L II USM来的,下面我们不妨对比一下腾龙和尼康:

 

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与SP 15-30mm F/2.8 Di VC USD MTF对比(点击放大)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到,尼康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不愧是当年的镜皇,对比度方面,14mm端中心接近1,然后缓慢下滑,到15mm(0.95左右)后开始加快,20mm开外依然能维持在0.8以上,24mm端情况与14mm端类似,只不过下滑趋势更快一些,从中心接近1到15mm跌至0.9,20mm开外下滑至0.7。再看腾龙,这款镜头15mm端中心也接近1的水平,但从中心到边缘下滑比尼康更为缓慢,15mm才出现小幅下降,即便是20mm开外的边缘也能维持在0.92左右。这一表现介于两款F4广变之间,考虑到恒定光圈更大,腾龙的表现可谓惊艳!再看30mm端,其中心也接近1的表现,而边缘下滑趋势要比15mm端更为明显,20mm开外跌至0.77左右。这样看来就对比度而言腾龙边缘胜过AF-S NIKKOR 14-24mm f/2.8G ED。

 

  那么分辨力上又如何呢?尼康14mm端中心达到0.9,在当年也算上乘了,到10-15mm之间开始加快下滑,最终在20mm开外达到0.52左右,24mm端的下滑趋势比14mm端明显得多,虽然中心可达0.88左右,但到5mm就维持不住了,迅速下跌边缘维持在0.46左右;再看腾龙,15端中心达到0.9,虽然从中心到边缘整体是下滑趋势,但在15mm时有个波峰,这个小反弹甚至超过0.9,最终在20mm开外跌破0.7,再看30mm端,与尼康24mm端走势相似,也是急转直下,中心达到0.92左后,但连5mm都没维持到,就开始快速下滑,15mm跌破0.6,20mm开外维持在0.5左右。这样比较来看,腾龙在广角端边缘更有优势,而在24mm/30mm端腾龙优势不大,两者半斤八两。

 

  关系到焦外的S方向曲线和M方向曲线“贴合度”,在24mm/30mm端两者差不多少,广角端则是腾龙稍好点。对于用户来说,如果不在乎两者1mm焦距带来视角差距,腾龙凭借更低的售价和防抖,比尼康老镜皇更有优势(色散方面,尼康两片ED的也不占优)。

 

  从EF 11-24mm f/4L USM和SP 15-30mm F/2.8 Di VC USD两款镜头的纸面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一场原厂、副厂之间的战争已经发展到白热化,适马和腾龙分别在定焦和变焦上对原厂发起猛烈的进攻,佳能EF 11-24mm f/4L USM除了回应尼康,也是对副厂的一次震慑,试图捍卫原厂所谓的“尊严”。

 

 

 

Distagon与传统Double Gauss  结构区别 MTF对比

  光学素质之争除了众多特殊镜片堆料,还有结构上的变革!2013年卡尔蔡司推出的Otus 55/1.4就是个典型,它与以往的双高斯(Double Gauss)结构“50”头不同(Planar为Double Gauβ),它是首次采用Distagon光学结构的常规视角镜头。Distagon取名于Distance(距离),和Gonio(角度),在光学原理上被称为反望远或者逆焦镜头,这种结构是专为单反相机设计的,将光学结构中心前移,以适应反光板位置。为了达到接近Biogon的成像素质,Distagon的结构比较复杂,售价较高。主用于18mm至35mm,能极大地控制边缘变形,而且中央成像区的解像力极高。也就是说蔡司反常规的应用了一种常见于广角的结构来做标头。之所以会这样还是源于以往标头的双高斯结构束缚了光学性能进一步提升!据这款镜头的研发访谈(点击),双高斯结构很多光学因素是互相牵制的,比如纠正了中心边缘又不行了,球面像差(影响反差和锐度)和像场弯曲(畸变)不能同时搞定,有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感觉,要想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只能放弃这种结构,采用结构复杂的Distagon。

 

各种“50”结构对比(点击放大)

  从实测来看Otus 55/1.4除了暗角明显,在锐度方面确实“独步武林”。无独有偶,适马50mm F1.4 DG HSM Art同样采用Distagon结构,成像素质上也有不俗的表现。可见打破传统结构束缚,对于光学素质的提升是明显的,不过这种突破是牺牲原有结构的轻便性,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傻大黑粗”是顶级镜头的必要条件。

 

 

DO与PF给长焦减肥

 

  现今镜头的发展一方面是往“傻大黑粗”发展,另一方面则是往轻便发展。发展轻便主要集中在远摄镜头上,这很好理解,此类镜头通常笨重、庞大,轻便是很多用户的呼声。佳能在这方面还是走在前头的,EF远摄定焦镜头发展到第二代,其主要部位大多采用了镁合金,某些部分还采用了钛金属,镜头重量比上一代减轻不少,逐步实现轻量化。

 

佳能EF 400mm f/4 DO IS II USM

  然而这更多的是在材料上的改进,光学设计上则是采用特殊镜片来解决。如透过镜片的光线折射率出现变化,就会导致渗色(色差),致使画质下降。为了对其进行补偿,需要将多枚凸镜和凹镜组合在一起进行抵消。为此,原来的远摄镜头及变焦镜头需要使用多枚镜片,导致镜头体积很大。佳能率先开发出相机用“DO(Diffractive Optics)镜片(多层衍射光学镜片)”,成功解决了这些问题。

 

  佳能EF 400mm f/4 DO IS USM与400mm f/4镜头相比,通过配备DO镜片,实现了全长84.3毫米、重量920克的小型轻量化。衍射光学元件与折射光学元件在色差上具有完全相反的性质。DO镜片通过利用这些性质,从理论上实现了色差为“零”的镜头。佳能开发的双层结构DO镜片采用的是在玻璃镜片表面精密制成的衍射光栅以微米的精度互相贴近形成的层叠结构。随着不断的研究衍射光学元件的材料、形状及构造等,佳能又开发出由三层衍射光学元件层叠形成的三层结构DO镜片。射入的光线中不再会发生不必要的折射光,光线几乎能完全用于拍摄。

 

 DO镜片消除色差

新型DO镜片

  去年佳能推出的EF 400mm f/4 DO IS II USM应用了佳能第三代DO镜片技术,所谓第三代DO镜片技术是采用无缝双层衍射镜片结构,可进一步减少眩光生成,提升画质。相对于以往的多层衍射光学元件,新一代DO镜片上取消了两个衍射格栅之间的空气层,可以有效防止基于空气层导致的衍射效率下降,使得两个衍射格栅连接在一起,同时在衍射光学元件的材料上也有所改变,可实现更为理想的光学衍射效果。与此同时,DO镜片的排列位置也由以往的最前端移至UD镜片和研磨非球面镜片后面,不会直接受到外部光线的影响,有效降低画面背光中眩光现象的发生。这样看来佳能已经从“无到有”阶段进化到“坏到好”阶段,改进方向是该镜片技术本身缺陷。

 

新老400mm DO MTF对比  边缘明显提升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新老400mm f/4相比,体积上并没有变化,反而重量上还沉了点(2100g VS 1940g),改进主要体现在光学素质上(比如减少眩光),从官方给出的MTF曲线对比可以看出端倪。

 

 

尼康AF-S 尼克尔 300mm f/4E PF ED VR的结构

AF-S 尼克尔 300mm f/4E PF ED VR减肥

  尼康则追赶佳能脚步,今年推出AF-S 尼克尔 300mm f/4E PF ED VR镜头。这款镜头作为首款采用PF(菲涅尔相位)镜片的尼克尔镜头,与AF-S 尼克尔 300mm f/4D IF-ED相比,重量减轻了约545g,总长度缩短约75mm(距离相机镜头卡口的长度),最大直径缩小约1mm。这一幕我们在佳能第一代EF 400mm f/4 DO IS USM上已经见识过。

 

  尼康开发的PF(菲涅尔相位)镜片其实和佳能DO(多层衍射光学)镜片一样,利用光衍射现象来有效补偿色差。当与通用的玻璃镜片结合使用时,它能提供优异的色差补偿性能。与一般镜头的光学系统相比,PF镜头可减少镜片数量,从而使镜头明显更小巧轻便。

 

  一般的可更换镜头利用光折射现象在成像平面上成像。光的折射程度取决于颜色(波长),并且从离镜片最近的位置开始依次以蓝(B)、绿(G)和红(R)的顺序成像(参照下图)。被称为色差的颜色偏差导致颜色溢出,使观察或拍摄的图像品质劣化。
另一方面,PF(菲涅尔相位)镜片则从离镜片最近的位置开始以红(R)、绿(G)和蓝(B)的顺序依次成像(参照下图)。通过将PF(菲涅尔相位)镜片与折射镜片结合使用,从而能有效补偿色差。

 

原来与佳能相同  减少色差

  显然尼康在该技术上已经落后多年,但尼康此时推出,显然要比佳能当年提出更加完善的方案,前文佳能DO镜片技术中就有介绍,这种技术有眩光的副作用。尼康也称明亮光源存在于画面中或画面附近时,具备PF 组件的镜头很容易产生彩色环状眩光(PF 眩光)。尼康的解决方案,是使用捕影工匠1.1.0版或更新版本中的PF眩光控制选项来减少照片中的彩色环状眩光(PF 眩光)。

 

  佳能最新的EF 400mm f/4 DO IS II USM则通过改良衍射光栅的结构且采用SWC亚波长结构镀膜,来抑制眩光。佳能宣称与以往的DO镜片产品相比,能将画面内高亮度光源周边的环状眩光降低至约1/4,但根据具体被摄体情况,仍然存在产生眩光的可能。此外,能将产生眩光的光线入射角范围减少到以往DO镜片产品的约1/3,但根据具体被摄体情况,仍然存在产生眩光的可能。

 

  未来佳能、尼康肯定会在大光圈远摄大炮的基础上搭配更多小一级光圈的DO/PF镜头,形成300mm F4(尼康已更新)、400mm F4(佳能已更新)、500mm F5.6、600mm F5.6(佳能专利)、800mm F6.3组成的轻便炮群。此外尼康还有24-70mm和200-400mm F4-5.6两款采用PF镜片的镜头专利,未来是否真的量产目前还不得而知,但利用此类镜片小型化部分镜头是肯定的。

 

萤石镜片消减色差

大直径ED与萤石重量对比

  除了衍射镜片,萤石镜片也是为大口径远摄镜头减重的功臣。尼康2013年AF-S 800mm F/5.6E FL ED VR配备了两片用于要求极高精度的IC步进机和扫描仪的萤石镜片。从红外线到紫外线范围的极佳透射,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展示出优异的色差补偿。我们知道佳能在萤石方面要比尼康在镜头上应用的更早,此次尼康加入萤石镜片(FL),很大原因是这种镜片在大直径下重量要比原来使用的ED镜片更轻,且作用上一片能顶几片,这无形中减少了镜片数量和重量,对于镜头轻量化是很有帮助的!此后尼康更新400mm(已发布)、500mm、600mm均会采用该镜片进行减重。

 


未来各家镜头展望

 

  就单反镜头群而言,各家镜头群已经比较完善,所以填补空白的产品并非主流,更多是升级老产品以适应当今高像素高画质的需求。

 

  适马近年来通过Contemporary、Art、Sports三大产品线重新归纳,推出众多新产品,其中Art系列最吸引用户的注意。道理很简单C系列走轻便路线,在用户眼里不过是轻便的套头,Sports系列则是主打的长焦镜头,但长焦用户综合各方面考虑更愿意选择原厂产品。这样一看A系列的镜头是最对用户口味的,都是常用焦段镜头,适马在这一领域接连挑战原厂,用户自然乐得看一场场好戏。与卡尔蔡司Otus“有钱任性”“不接地气”不同,适马A系列的产品,价格比原厂合理得多,且能够提供更出色的品质,怎能不让人心动呢?

 

适马老85表现依然不错

  那么适马下一步是什么?在完成24mm、35mm、50mm三个焦段定焦后,100mm以内只剩下,14mm(甚至更广)和85mm两个选择。先说14mm超广角,佳能的EF 14mm f/2.8L II USM是2007年的,尼康的AF 14mm f/2.8D ED则更老,是2000年推出的。单纯从产品来说,两家的14mm都比较老了,确实是适马的一个好机会。但同时我们也要清楚,之所以佳能、尼康(尤其后者)这么久都不更新该焦段,是有原因的,比如尼康现在更多的是用AF-S 14-24mm f/2.8G ED替代这款定焦镜头,属于不着急更新的产品。那么适马有必要趟这浑水吗?小编倒觉得腾龙佳能接连推出SP 15-30mm F/2.8 Di VC USD、EF 11-24mm f/4L USM,都想迎合高像素机身风光拍摄,加强“大三元”的广角端,适马也应该考虑启动自家的“大三元”计划,首先就是要在广角端对原厂发起进攻。规格方面可以考虑10-24mm F4(或F2.8)、12-24mm F2.8,一方面提供超广视角另一方面有足够大的通光量(恒定F2.8),这样可以满足小光圈风光用户和大光圈星空爱好者的双重要求,可以说要结合佳能/尼康两家之长。在这款超广角变焦之后,适马还可推出24-70mm F2.0 OS这样的产品加强火力。定焦上正如前文所述,85mm也是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不过境遇与24mm、35mm类似,这个焦段都是原厂顶级牛头,想要百尺竿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适马现在85mm就不错),更何况卡尔蔡司已经推出Otus 85/1.4,为该焦段树立了标杆,适马面前的壁垒还是不少的。

 

腾龙与原厂24-70mm对比

腾龙与原厂70-200mm对比

  腾龙与适马不同,将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变焦镜头和微距镜头上,如今“VC大三元”已经组建成功,小编倒觉得应该把精力转向高品质的定焦镜头上,虽然发展大变焦镜头更为亲民走量,但对自己身牌形象拔高只能减分。适马Art系列已经让其品牌气质有所提升,他不在是原厂之外用于补充或者廉价的角色,而是令原厂肃然起敬的对手。腾龙目前虽然在大三元上取得一定成绩,但归根究底还是价格比原厂低很多才促成的,这绝非长久之计。纵观腾龙历史,定焦镜头上除了微距并无建树,这也是这个品牌最大的问题,我们可以说适马这几年注重高品质定焦镜头的建设,但新定焦群趋于完整后,适马是有实力打造高品质变焦的,比如18-35mm F1.8 DC HSM A,反倒是腾龙没东西可以证明这一点。

 

 

  佳能拥有135界最为丰富齐全的镜头群,而且颇具前瞻和创新能力,比如EF 8-15mm f/4L USM 鱼眼变焦、EF 200-400mm f/4L IS USM EXTENDER 1.4×(内置增距镜)、TS-E 17mm f/4L超广移轴镜头都是颇具个性的产品。然而庞大丰富并不能遮掩其镜头群的“老龄化”,比如100mm以内的1.2L/1.4L定焦镜头,面对现在的新镜头已经力不从心。佳能在推出EOS 5DS / EOS 5DS R后,首要的事情,就是打造高品质的定焦镜头群,总不能让用户说“只有适马Art才能完全发挥佳能高像素机的实力”…… 至于其他镜头, 800mm f/5.6、300mm f/4、200mm f/2、135mm f/2等也需要更新。ASC空气球形镀膜(Air Sphere Coating)将会在中高端新镜头上得到普及,IS防抖和STM马达则会在F1.8定焦/F4变焦镜头上大量应用,以满足佳能机身拍摄视频的需要(比如EF 50mm f/1.8 STM IS、EF 85mm f/1.8 STM IS、EF 18-200(300)mm STM IS)。

 

  尼康需要做的比佳能要多,首先远摄定焦镜头群需要全面E(电磁式光圈)、FL(萤石镜片)、氟涂层化,并在材质上进行轻量化(600mm专利)。这样只能说追上佳能的脚步。定焦上14mm f/2.8、28mm f/1.4(专利)、50mm f/1.4(专利)、105mm f/2.8微距、135mm f/2(专利)、17mm移轴(专利)等需要更新,变焦上则有14-24mm f/2.8、24-70mm f/2.8(PF版专利)需要升级。

 尼康镜头设计新仪器

  2013年秋尼康发布的两项自主研发的新技术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用于镜头研发的像差测定仪“OPTIA”及图像模拟器。“OPTIA”可一次性测定镜头的多种像差特性。图像模拟器测可根据镜头的设计数据模拟出使用其拍摄时得到的画面。AF-S 58mm f/1.4G正是这两项技术实际应用的成果。尼康这两项技术是不需要试制就能验证照片效果的,很多知名镜头的秘密就在那些像差中。尼康可以通过“OPTIA”对知名镜头进行研究,获取其“秘方”,再应用到自己设计的镜头中,用图像模拟器来验证效果。这样的流程想想就非常可怕,就像武侠小说中的武林秘籍,破解各家绝学并吸取精华化为己用。未来尼康可能会推出更多有味道有个性的镜头来满足原厂用户对味道对色彩的追求。

 

  至于高大上的卡尔蔡司Otus,在55mm、85mm之后,将往广角端发展,非Otus系列的Distagon T* 2.8/15和Apo Sonnar T* 2/135都是近年来推出的高品质镜头。素质出色,所以Otus没必要触及这两个焦段,中间只剩下25mm(24mm)、35mm两个焦段可选。小编觉得无论卡尔蔡司出哪款镜头,我们都有一场好戏,那就是24mm F1.4 DG HSM Art、35mm F1.4 DG HSM Art已经恭候多时了。

 

  总的来说随着机身像素不断刷新,一山还比一山高,对于高品质镜头的需求空前提高,这对于镜头厂商绝对是个崛起的机会,虽然今后会有曲面传感器,降低镜头设计难度,但由于配套设计大变焦镜头难度较大,更适合固定镜头针对性优化的产品,大部分可换镜产品仍然是传统的平面传感器,那么比拼光学设计的硬实力就是任何一个厂商不能规避的问题。,只有优秀设计的强者通过合理的价格才能够受到市场青睐。对于原厂来说这是个时时刻刻面临挑衅的时代,对于副厂来说原厂留下了大把机会在面前,怎么能轻易放过?最后作为用户,我们应该给予副厂鼓励的掌声,他们与原厂对垒并非站在公平的擂台上,原厂可以依仗机身搞些花样影响副厂镜头兼容性(如新机实时取景不能AF等)。真心希望厂商能够进入一种良性竞争,给广大用户提供更多出色的产品。
 

11-24mm(10)
14-24mm(30)
15-30mm(7)
24mm(80)
Art(86)
佳能(7754)
尼康(4547)
腾龙(578)
适马(134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