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器材频道观点 > 解析α55之固定式反光板的复苏

解析α55之固定式反光板的复苏

无忌原创
Fish
余良爽
2010-08-29

  8月25日,索尼正式在中国发布了两款全新概念的可换镜头数码相机,也就是被索尼称之为“单电”的索尼α55以及α33。其实这两款机器在发布之前就已经传言四起。尔今看来这些传言的命中率极高。不得不感叹网络时代,所谓前期保密已经变得有些空洞无力。

 

索尼四款新机正式发布


  言归正传,有幸参加了在索尼这两款相机的发布会,并试用了其中一款主推的索尼α55。(关于这款相机的细部特征和噪点测试可在《索尼新款单电相机α55现场试用》中看到。),诚如与会嘉宾钱元凯老师所言这款相机的问世将会引领一场相机的技术※※※。和其他媒体朋友一样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索尼始终要将NEX-5C划为“微单”而不称其为“单电”的原因。但其实现在想来,NEX-5C无论是叫“微单”还是叫“单电”都不是非常合适因为他既没有反光板也没有电子取景器。索尼对于这款产品的定义显然有些牵强。

 

由表及里,NEX-5c说开去


  而相比于这次,“单电”这个称呼还是比较符合产品实际的。在国外这类相机被命名为SLT,SLT是Single Lens Translucent的简写,即单镜头半透明反光板相机之意,SLT相机采用一块固定式半透明反光板,将少部分光线反射至AF传感器,其余光线通过反光板到达图像传感器成像,拍摄时采用实时取景,无论在拍摄照片或视频中均可使用全时相位检测式自动对焦系统。而这一技术所带来的无疑试固定式反光板设计的复苏,以及高速摄影的新纪元。

 

索尼单电α55发布会简测


  其实这一技术并非是数码时代才有的产物,早在胶卷时代固定式反光板的设计便已经出现,而这类相机的用途较为特殊,主要是针对抓拍高速运动物体而开发的。历史上诸如尼康的F2H、佳能的New F1 HS以及后来的佳能EOS RT(第一款自动对焦固定反光板相机)和EOS1NRS都是采用了这一设计元素。最早的应该是78年的尼康F2H。而这些相机的问世时间几乎都与奥运会不无关系。相机问世期间恰逢80年莫斯科奥运会以及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

 

 

尼康F2HS

 


  在当时我们确实为这些相机的高速连拍所折服,36张为一卷的胶卷几乎在几秒内便弹尽粮绝。所以现在来看当时这些相机的胶卷后背实在是一道风景。

 


  但在胶卷时代这类相机之所以无法得以很好的延续,和这类相机的通光要求不无关系的。我们以第一款拥有自动对焦固定反光板相机EOS RT为例(这款相机是由EOS 630为原型改进而来的)。EOS RT所采用的薄膜反光镜是一片超薄型镀膜胶片,上面镀有一层名称为HC.N的薄膜,厚度不过23微米,并非炫技而是他必须保证这块透镜拥有极高的透光度,但同时有需要有较高的反射能力。它让三分之一(35%)的光线反射到聚焦屏供取景用,而另外三分之二(65%)则透过反光镜到达胶卷平面。所以取景器相对较暗是这类相机的特色。而另一个问题在于因为只有三分之二(65%)的光线能够到达胶卷平面,所以照片的曝光又是一个需要重新计算的问题。用手持测光表和手动设定闪光灯时,要按读数加以+2/3EV的曝光补偿,才能保证曝光准确。如使用感光度为ISO 100的胶卷时,应按ISO 64来使用;使用闪光灯时,闪光灯的闪光指数也应该相应减少20%,如原来为30米的指数,只能按24米来使用。显然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一问题会极大的限制摄影师的拍摄。尤其是对于本身就希望在高速拍摄上有所斩获的摄影师。

EOS RT(图片来源网络)

 

 


  那么在数码时代这样的情况是怎样的呢?2000年数码市场的普及尚处于洪荒之年,暂且不谈那一年的单反,何况那一年也没有一家厂家有功夫去考虑将固定式反光板概念融入单反之中。相对昂贵的单反,更多人对类单反更为衷情。2000年8月发布的奥林巴斯E10大抵属于那个时代最受热捧的机型之一。这款机型几乎完全模仿了单反的构造,搭配了4倍光学变焦镜头,但和传统单反不同,其并没有采用反光板式设计,而使用了两枚棱镜组合的方式在,镜头来的光线通过分光棱镜之后,约30%用于取景,70%射入CCD用于曝光,这与胶卷时代的固定式相机颇有几分相似之处。

E10

 

 

 

 

 


  再后来的岁月里,EVF(电子取景)技术在众多类单反相机上得到广泛使用,E10的这一设计元素便不再被人提及,而数码单反相机也在这几年中沿着传统路线开始了他的蓬勃发展。而固定式反光板的数码单反,有过传言但很快便被人遗忘。

  直至2010年α55/α33的诞生,人们才想起这个已经久违的技术。但显然这类技术已经和胶卷时代的有所不同,倘若说纯粹按照传统胶卷时代的设计来打造这款相机并非不能够,但是存在的意义已经不大,在高感已经做到ISO102400的时代里。找一块CMOS可以满足这类相机并不是什么难事。而只需改变光源分配比,取景器也能相比胶卷时代来的明亮不少。但意义并不大。

 

 

  索尼α55/α33所采用的设计看似与传统产品相近,但其实不然,除去透过反光镜进入CMOS的光源外,他放弃了折射到取景器中的光路,而是将原本满足于取景器的光路直接反射到了AF传感器上。如此以来保证了相机的实时快速对焦。对于连拍和视频拍摄的对焦速度有了极大的提升。而传统的取景器则被后来在类单反上蓬勃发展的EVF(电子取景器)所取代。而电子取景器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明亮的取景框,其可以直接通过取景器来进行一些设置。而笔者认为最直观的两个优势在于两点,其一,保证了相机水平,通过EVF可以直接了解到拍摄是否处于水平位置。其次,是在阳光直射下的预览。尽管索尼采用了全新的“炫黑屏”技术但是在阳光直射下显然预览照片远不及通过不透光的EVF来的方便快捷。

 

AF传感器模块                                                         AF自动对焦模块

 

 

  结合了EVF的α55/α33很好解决了这类相机的取景器过暗曝光不足的瓶颈。并提升了这类相机的对焦速度以及连拍速度。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改变。这类相机开发时有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希望这类相机能过捕捉到更多动态瞬间。而这其中连续对焦和连拍是这类相机所必须解决的问题。将一部分光路反射到AF传感器上可以保证相机的对焦速度,而无需抬起的反光板则很好的保证了相机的连拍优势和弱光下更小的机震。尽管索尼将这两款相机定义为入门高端单反,但10张/秒的连拍速度是同类乃至于更上一档次的相机所不具备的。而这真是这类相机最为直观的优势。

 

 

  从这一点来看,这款相机很好的完成了固定式反光板设计伊始其中一个使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设计所带来的优势,恐怕是佳能尼康所需要考虑的。在新闻摄影上争斗了那么多年NC两家,尽管在高端连拍速度上目前并不逊色。但是如果结合这一技术是否能够更如虎添翼呢,连拍速度是否会达到最高呢?所以从某种角度来看索尼α55/α33只是处于高端入门单反的位置是有待商榷的。索尼是否应该考虑推出更高端的单电相机来满足于高速摄影市场的需求呢个?


SONY(293)
α33(10)
α55(22)
单电相机(5)
索尼(5073)
猜你喜欢